[好雷]《海角七號》by(時光之硯)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08-09-18 22:01:20
《海角七號》-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7339297 ( 網頁版21張劇照
感謝果子電影提供 )
======================================================
「不論妳的未來將要屬於誰,誰都配不上妳。」我們早已明白
一旦錯過了,會留下的是什麼、會無法彌補的是什麼。所以他
對她說:「留下來,或者我跟妳走。」時光無法被倒流,青春
更無法被復刻。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再有遺憾了。
======================================================
原本以為,我能把美麗的回憶妥善地打包,帶到天涯帶往海角。如今卻發現,我能帶走的
只有虛無,而徒留下遺憾在心底,飄散著思念在天際……
星空下徐緩的浪花,鄰巷裡濃厚的人情,舞台邊未盡的安可聲,與海面上整整遲到了一甲
子的心意。《海角七號》是一部「不要再留下遺憾」的電影。創作的熱情就像一朵夢,愛
戀的甜蜜也是一朵夢,對成長的嚮往同樣是一朵夢,而舞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更是一朵夢
。夢想的乍現往往只在一瞬間,但現實的手臂上卻披滿了荊棘。只是這一次,無論是片中
的角色們、是編劇兼導演的魏德聖、還是全台灣所有的電影愛好者,都不想在逐夢的路上
再次地退縮了。
於是一抹熱血被點燃,劃出一道彩虹指向島的最南端。屏待了十五年,魏德聖終於將他不
願也不能再放棄的點滴記錄下來,在「全台灣電影界的企盼中」完成了這部作品。如今已
經是《海角七號》上映的第四週了,而不論是它壓倒性的口碑、逆勢上漲的票房曲線、在
主流媒體與學生族群中所掀起的人氣,還是可能從此改變本土片商與戲院生態的奇蹟盛況
,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包覆在魏導「這麼精彩的故事怎麼可以不說?」的夢想裡,成就了
最近五年十年來、台灣電影圈最重要的一部長片。
當然,一部電影能成功的緣由非常多。在《海角七號》豐富的面向與繽紛的色彩中,最讓
它有別於以往台灣作品的,是導演可觀的企圖心。在魏德聖的這部劇本裡,七封動人的書
信將六十年前一段淒美的愛戀、與六十年後七個主角的夢想互為連結,那無盡的思慕之情
、無法彌補的終生遺憾,都被時空的兩相交錯化作堅定的信念,體現在主角們「掌握當下
」的光芒裡。
所以令大家驚豔。時代性的格局拉出一部商業鉅作的魅力,而魏導的企圖心不只在互為表
裡的兩代情分中,更在於以精彩的筆法說個好故事。透過共鳴性極高的在地素材、細緻且
動聽的音樂表現,以及更加出色的戲劇幽默感,讓《海角七號》真正地成為一部「好看」
的電影。
因此你一定記得:信奉「一部片如果要吸引觀眾,就得在開頭的五分鐘就表現出『誠意』
」的魏德聖,在開場第一幕、那烈焰漫漫的天色中、緩步行進的輪船身上,就先展現了令
人眼睛一亮的氣勢。動畫的質感足以服人,煽淚的配樂更是居功不菲。鏡頭緊接著目送阿
嘉離開台北,那自高處俯瞰的目光、以及熱血的背景搖滾曲,既營造著都會叢林的觀感,
更昭示出魏導「台灣電影也可以拍得很好看!」不甘示弱的吶喊。
於是機車一路地南下,來到島的最南端。《海角七號》首先值得大書一番的,是其場景的
選擇。做為全台灣最熱鬧的觀光點之一,恆春每年所匯集的人氣鼎沸,但卻同時,缺乏足
供辨識的在地性魅力。再加上「土地要BOT,山要BOT,現在連海也要給我BOT! 」外來的
業者和財團把龐大的消費能量都瓜分走了,更讓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們失去了留在家鄉的理
由。
由此不難發現,故事裡的恆春不只反映著現實,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整個台灣社會當
下的處境。而若再縮小一層看,憂心忡忡的洪代表所念念不忘的那句「誰說咱恆春沒人才
?」不也正是台灣電影工業的不甘心嗎?在全球化加劇的如今,人們接觸到國際級作品的
機會增加了,但在缺乏底蘊的前提下,我們一方面懂得欣賞全球流行的尖端、一方面卻也
成了失去自我特色的一代。空有一流的技巧卻缺乏足夠的賣點,而本土電影便在市場不夠
龐大、市場機制卻徹底地自由的環境中,受到國際性商業電影的排擠,而幾乎完全失去了
空間。
因而《海角七號》的出現,正是魏導試圖扭轉這一切的重要舉措。洪代表他堅持起用當地
樂團,結果臨時湊成的這群「破銅爛鐵」竟也透過衝突與磨合、創意與交心,在短短的幾
天裡就造出了奇蹟、為在地性的活力出了一口氣。是啊沒錯,台灣電影一直找不到出口當
然是無奈,我們不可能投入好萊塢等級的商業片預算、也是難以撼動的事實。但電影——
或說是任何形式的戲劇,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功夫之一,便是「把故事說好」。而這正是台
灣目前的情境吧?我們雖然舉不出太多本土性的文化意象,但在此同時,生於斯且長於斯
的你我都知道:台灣的價值與活力正在於我們的人情、我們的人味,及我們的人言之中。
要說一個好故事,不一定要靠多麼特殊的題材,而是那說書的口氣、角色的熱情、追逐夢
想與追逐愛的動力,才更真正地令人著迷。
同時也別忘了,造就台灣社會如此地多元、對外來文化近乎無保留的海綿性吸納的,正是
其特殊的歷史際遇。再沒有一片土地能有這樣的過往、這樣的徬徨、這樣的錯過、這樣的
質樸與這樣豐沛的生命力。日據時代的台灣史,不只讓六十年前那個窮教師的故事成為可
能,更間接地讓日本的語言、日本來的歌手、日本式的文化符碼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就算不去探尋「國境之南」這命名背後的脈絡,光聽見那句「喂那個灌籃高手!紅色已經
不流行了啦!」每回一出現、便引得全場哄堂大笑的盛況,便不難發現這類「外來」的資
訊早已內化為我們共同的回憶。
過往的每一個片段都在造就著當下,是我們牢不可分割的綿密的組成。而《海角七號》所
醉心訴說的,還包括那時光的黯然。以一幕又一幕遣返船上的思念絮語,「該怎麼克制自
己不去想妳」,聰明的魏導不只讓全片的質感大增,讓那「一頭亂髮」、「一抹彩虹」、
「一生永遠都幸福!」的文字與當下的畫面做出指涉,更為《海角七號》的感性面向浸漬
出極致的耽美之感。
評者也許會指出,六十年前的書信內容與六十年後的故事情節其實相關性不足。但我想為
它辯駁的是:倘若移除掉那些泛漾著柔光的船上場景、與蔭山征彥(近乎完美)的念白質
地,則《海角七號》將會完全地向一部青春熱血片的氣質傾斜。正因為給了它們足夠的篇
幅、且每每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切入,扮演起連結與轉換觀眾情緒的角色、並在不知不覺
間為你我累積著感傷……所以到了片尾,當年老的友子以(其實毫無表情的)雙手掀開那
盒子、拿起那張相片的時候,才會有股寧靜的爆發力炸開在所有觀眾的心底。
也許世事會更替,也許年華會老去,但那「最真與最美」的思念卻是原封不動地、被塵封
在記憶的櫃子裡。
與六十年前那片汪洋遙相對望的,則是《海角七號》當下的劇情主線。男主角阿嘉「已經
十五年過去了,卻還是什麼都沒有辦到」,憤恨不平又懷才不遇的他因此離開台北、回到
了家鄉恆春。從阿嘉的冷眼旁觀到放手一搏,那惶惶然與意氣用事、到最後篤定地抓住夢
想而不願留下遺憾,正是故事中多條佈線的核心。本身是個音樂人的范逸臣,在此的表現
也許不算太搶眼,但作為一部商業片的男主角仍屬稱職。而在阿嘉的心境背後,當然更隱
含著導演熬過了十五年的創作人生。
相對而言,田中千繪所飾演的女主角友子,其足以發揮的場面就多得多了。她「一個女孩
子,離家那麼遠,工作又那麼辛苦」,既是全片最有情緒爆發力的角色,更符合洪代表口
中「去外地吃人頭路、看人臉色」的年輕人處境。當洪代表語重心長地、略帶感嘆與不解
地望著夏都房外的那片海灘,並對友子說道「Tomoko啊!這片海岸這麼水,為蝦米我們的
少年人就是不願意回來欣賞?」時,她那句充滿怨憤的「我聽不懂台語!」更讓人看到了
她的孤獨。
友子的孤單體現在角色的形象上,讓她有泰半的篇幅都是怒氣沖沖的。但其實《海角七號
》的角色們幾乎都有他們的孤獨。在友子的無助與阿嘉的孤傲之外,片中最令人驚豔的配
角之一「大大」,那超齡的成熟背後、由單親媽媽帶大的她一定也很需要朋友吧。更不用
說熱血警察勞馬,心中猶有對他的魯凱公主「最堅定的思念」。淚水一再地被海風吹乾,
自己也一天一天地更顯得蒼老。其實勞馬才是片中、把孤獨藏抑在最深層的角色。
而總是把自己武裝成精神奕奕的馬拉桑,是恆春地區「唯一的一個業務」;偷偷暗戀著老
闆娘的水蛙,他那進步的男女觀根本沒別人能理解;更不用說老國寶茂伯,他「越想越不
甘心,六十幾年來第一次上台,竟然是拿這支在搖!」
事實上走筆至此,不能不提《海角七號》那超乎想像的幽默感。你一定記得阿嘉第一次遇
見水蛙的對話(「工具在(鐵門)裡面啊」、「鑰匙在老闆那邊…」,然後「老闆在裡面
…」「啊是不會按電鈴喔!?」),你也還記得那句「彈貝斯跟吹口琴不都一樣是DoReMi
,你以為我沒學過音樂喔?」,你更會記得大大在電梯裡面唱的那首〈愛你愛到不怕死〉
,且在茂伯數都數不清的粗口對白中發現:他已經成為過去這個月裡全台灣最紅的喜劇明
星了。
那天在絕色影城裡,我意外地碰上魏德聖和麥子前來座談的QA場。當主持人問起現場的觀
眾、有多少人是來看第二次以上的時候,竟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都舉手了!
當場的我是著實地驚訝。但事後回想起來,其實對不少人進戲院看《海角七號》兩次三次
四次的熱情越來越能理解了。《海角七號》不只劇本幽默,導演的鏡頭也是活靈活現的。
魏德聖的鏡頭幾乎都很短,而如此快速的切換,考驗的是劇情本身的說服力、及對觀者目
光和思緒的掌握。那打著節拍的三隻皮鞋、那突然切進畫面中的嗩吶團、那「討厭啦你笑
什麼笑」的上弦月、那啃著香腸的三胞胎兄弟……都反覆地引爆滿場觀眾的笑聲。而這「
大家一起撫掌笑開懷」的經驗、那由群體所堆疊出的嘉年華氣氛,是再高級的家庭劇院音
響都無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海角七號》更是一部在聽覺上非常地細膩、令人回味再三的電影。貫串全片
的日文深情念白,不只勾起了觀眾走出戲院後細究那些文字的興致,更讓博客來網站上推
出的「音樂CD套票」屢屢一上架就被秒殺。這部劇本選擇以樂團故事作素材,而這正是對
一部商業片而言最理想不過的血肉。從組團過程中的各種荒謬與突梯、到把現實中的情感
化為創作的養分、再到片末的演唱會理所當然的高潮,都是精彩的算計。
在此同時,飾演這些角色的幾乎都是音樂人,這不只為全片的氣氛帶來足夠的說服力,也
在更多時候流露出非專業演員的「真」。片中較有年紀的配角們,從老薑馬如龍的「洪代
表」到第一次演戲的「茂伯」林宗仁,其搶戲的程度都讓人刮目相看;而年輕一輩的夾子
小應與糯米團馬尿,兩人可都是貨真價實的樂團靈魂人物。他們那毫不扭捏的、自然流洩
的演技更是令人折服。
在有限的資源與艱困的環境中,為了拍出一部好看的國片,需要魏德聖傷腦筋的地方肯定
不少。但在那天的QA場裡,最讓我感動的是當有觀眾問導演「負債千萬拍片的動機為何?
」時,魏導一開口便說了:「因為,真的不能輸啊!」
真的不能輸,但這場硬仗要迎戰的敵人究竟是誰?是電影不賣座賠錢的風險嗎?還是排山
倒海而來的西洋院線片?還是日漸萎靡的國片市場、與國人對自家品牌的缺乏信心?那天
晚上,當魏導一說完這個段落、全場馬上落下如雷的掌聲。「如果電影沒拍成,就真的什
麼都沒有了。拍出來、至少還有一點點機會。所以,真的不能輸啊!」
校長兼敲鐘、導戲兼籌錢的魏德聖,和所有抱著夢想拍片的台灣作者一樣,是幾乎沒給自
己退路地在投入這戰場。但他又不願在電影質感上有任何的妥協。既要善用每一分錢,又
得在必要的場面裡灑錢灑得夠大器、夠捨得而不顯得心虛——這是一場非生即死的遊戲,
一旦無法打動觀眾,則一切的心血將轉眼成空。於是在結尾那場撤退戲裡,藉由童聲合唱
與層層堆疊的交響樂氣勢,魏德聖硬是打造出一段充滿煽動性的高潮。
事實也證明,《海角七號》的結尾是十分成功的。敘事的質感一路都到位,觀眾的共鳴自
然就很足夠。六十年後這一代的阿嘉與友子,即便他們的感情養成是突兀了點,但藉由世
代的交錯、你我都清楚地看見「遺憾的原點」了。「不論妳的未來將要屬於誰,誰都配不
上妳。」我們都明白一旦錯過了,會留下的是什麼、會無法彌補的是什麼。所以他對她說
:「留下來,或者我跟妳走。」時光無法被倒流,青春更無法被復刻。無論如何,都不能
夠再有遺憾了。
截至目前為止,《海角七號》在 PTT電影板上的討論文已經突破兩千三百篇了。這不只是
一面倒的好評,更讓板友們每天在板上為海角七的票房又突破幾千萬、又創下了什麼單日
紀錄而歡欣鼓舞著。一直以來, PTT電影板就是個對優秀的國片極為友好、疼護有加的地
方。但在《海角七號》如今的盛況中,幸運是一部份,它在兼顧藝術性的同時、更拍出了
國片好久不見的商業性魅力——這肯定是更加核心的理由。
所謂「商業」的吸引力,不只有合乎大眾的口味,更在於講出一個精彩的、感動人心的、
看完之後還會想推別人去看以進行討論與分享……的故事。《海角七號》能有這一路上、
如老鼠會的傳播般等比級數地成長的票房,正是因為它「真的很好看!」而有了紮紮實實
的口碑。
同時在這次的熱潮中,我也看見許多人在發言讚賞時,會事先強調「我平常都不看國片的
,」但是《海角七號》「連我都覺得很好看!」意思是「我可是非常客觀的,把國片與洋
片放在同樣的高度同樣嚴苛的標準下檢視。」
但我想要反問的是:這怎麼可能呢?當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與聽到的、完完全全就是我們
的語言、我們的地理(西門町與武昌街)、我們的生活(7-11與關東煮)、我們在地的流
水席辦桌、以及讓我們更熟悉的機車與安全帽……那共鳴之深刻,本來就不是好萊塢電影
所能夠比擬的。當我走進戲院去看《黑暗騎士》時,所抱持的心情是完全的朝聖;但當我
看見《海角七號》的成功、以及它在台灣所掀起的(不下於《黑暗騎士》在北美所掀起的
)熱門旋風時,就像是看見自己的妹妹出現在星光大道上——不論你喜不喜歡這個節目,
但當你看見自己所親愛的人在其中過關斬將、出色的表現還受到讚賞時,那與有榮焉和感
動都是最深最深的。
《海角七號》不只是好看,它更令我們驕傲。它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台灣電影。而它所觸發
的經驗是發自心底的,這本來就不是、也不該是外來作品所能夠辦到的。
在第二次去看《海角七號》前一天的夜裡,我在官方部落格上把七段幕後花絮看過了一遍
。在最後一篇結尾的地方,一直給人謙遜而誠懇的印象的魏導,以一段讓人會心一笑的話
語作結。他說:「這部片我保證你看完之後,什麼都是滿的。滿滿的、滿滿的,畫面滿滿
的,聲音滿滿的,音樂滿滿的,你也會滿滿的心情走出來。」
也許,《海角七號》與它所帶起的熱潮,終於為台灣電影界升起一顆希望之星了。在商業
上,它為全台灣的資方示範了只要電影夠好看,在這座島上還是可以大大賣錢的;在藝術
上,它也向全台灣的電影作者們證明了,這個社會還是願意擁抱國片的。更不用說在口碑
上,它已經告訴全台灣的影迷們:「我們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而且說得如此精彩如此動
人!」也許只要劇本再深刻一點,我們就能有我們自己的《成名在望》;也許只要細節再
精緻一點,我們就能有我們自己的《扶桑花女孩》;甚至只要音樂再動人一點點,我們就
將會聽見我們自己的《曾經,愛是唯一》。
在喜宴過後的那天夜裡,醉倒而躺得東倒西歪的「馬拉桑」團員們,在濤浪拍打的岸邊靜
靜地望著遠方的海面。雖然嘴巴上不說,但心底對即將到來的演出都是充滿期待的。
台灣電影的漫漫長夜依舊,但可被預期的黎明似是近在眼前了。在家人入睡的桌燈前我反
覆地低喃:「這真是一部太好看的國片。」有幸參與「海角七號祭」的我們這一代,在許
多年之後,一定還會反覆地回味那個「與夢想交會」的夜晚。而我們也都會記得,那天晚
上的海很藍,而且星光燦爛。
==============================================================================
延伸閱讀:《最遙遠的距離》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2156071
作者: willy (人妻變老木)   0000-00-00 00:00:00
最後一句真有fu 我流淚了
作者: eMuIe   0000-00-00 00:00:00
推 喜歡你的影評
作者: VJ   2008-01-13 15:48:00
作者: jerrygreat01   2008-09-18 23:26:00
很用心的評論 一定要推
作者: paultsai (In-house新生活)   2008-09-29 02:36:00
真是寫得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