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不負責任影評:《黛妃與女皇》

作者: jimulder (That's life.)   2007-02-04 11:20:54
原文刊載於《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jimulder
說實話,我比較喜歡本片一開始的譯名:《女王陛下》。雖說女「王」與女「皇」有其定
義上的差別,但《女王陛下》至少翻出"The Queen"背後所代表的權勢地位與王室正統性。
現翻成《黛妃與女皇》不但分散了焦點,原先「女王陛下」的氣勢似乎也消失無蹤。
西元1997年八月,搭載英國黛安娜王妃的轎車為了躲避狗仔隊的追逐,撞毀於巴黎的
地下道。黛安娜王妃傷重不治死亡。因黛妃本人的話題性以及皇室與媒體的惡質關係,黛
妃死訊一傳出,除了震驚全世界外,關於皇室陰謀論的諸多揣測也甚囂塵上。《黛妃與女
皇》就是以黛妃死亡後的七天內,英國皇室的代表人物伊莉莎白二世與新首相東尼布萊爾
所領導的工黨政府,二者之間微妙的政治角力與拉鋸關係。
電影從女皇與畫家的對話中展開。那天是英國首相選舉的投票日。白金漢宮外頭人聲鼎沸
,英國現任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卻好整以暇地端坐宮內,擺pose做模特兒讓人畫肖像。透過
二人的對談,我們得知女皇雖然擁有整個英國,卻連最基本的「投票權」也沒有。(註1)
象徵英國女皇只有虛名,沒有實權。除了在爵位勳銜的頒授上可以執行效力,卻無法在政
治決策上做出貢獻。
即便如此,英國女皇仍然以舊有傳統自居在位。出生於西元1926年的伊莉莎白二世,
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她於1952年(26歲)加冕成為女皇,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
的國家元首。伊莉莎白二世這個角色,在老牌影星海倫米勒的詮釋之下,活脫似從現實生
活裡走出來的人物。電視新聞裡的伊莉莎白女皇或許略顯老態,而電影裡的海倫米勒則是
神采奕奕,一舉手一投足間皆散發出女皇的威嚴。光是看她收放自如的演技與散發出來的
不凡氣質,本片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對照起海倫米勒的威嚴莊重,伊莉莎白二世身邊的二個男人-菲力浦親王和查爾斯王儲-
就顯得卑微不堪。美國老牌演員James Cromwell飾演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力浦親王。在
母權社會的制度下,他在女皇邊的叨叨絮絮全變成八婆式的碎碎念,完全失去男性的尊嚴
。若說伊莉莎白二世是個尚能接受現代化的保守派女皇,那菲力浦親王根本就是食古不化
的老頑固。所有女皇所做的決定,他都有意見。可惜他所娶的是母儀天下的英國女皇,無
論再怎麼不爽,檯面上也沒有他說話的份量。
而在電影裡,由Alex Jennings所飾演的查爾斯王儲更變成一個懦弱無能的軟腳蝦。他對於
母后所說的話唯命是從,就算是前妻意外喪生,連喪禮是否要公開或私辦都得看母后臉色,
敢怒而不敢言。就算好不容易找到首相Tony Blair當做擋劍牌,卻連親自打電話給他的勇
氣也沒有,只能靠親身侍衛打電話傳達。顯見導演對於查爾斯王儲極有意見。因為電影中
查爾斯王儲的演出,除了對母后的唯唯諾諾外,就只剩在辦公室裡對屬下的擠眉弄眼。打
不定主意的懦弱形象,不禁讓人對這位英國的下一個國王感到好氣又好笑。
另外一位靈魂人物-也就是英國當今首相Tony Blair-則由英國性格演員Michael Sheen
所飾演。Tony Blair在電影裡頭是個討喜聰明的角色,不但周旋於王儲與女皇的母子之間
,還成為政府與皇室關係之間的潤滑油,甚至成為皇室的發言人。Tony Blair一開始的形
象立場,原本和他妻子一樣,是反對君主制度的(這從他們第一次晉見女皇,對宮中繁文
縟節的不屑一於便可略知一二)。但是到了片尾,Tony Blair態度大轉變,反而變成擁護
伊莉莎白二世,甚至排除眾議替女皇說話。關於這個轉折,編導提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點
,也就是首相與女皇之間,逐漸發展出情同母子的君政關係。由於Tony Blair出生於西元
1953,正好是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後一年。或許是年齡上的巧合,暗示Tony比較能夠以
兒子的角度,將心比心地替伊莉莎白二世設想。
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外,編導功力亦令人讚賞。我很喜歡導演利用「公鹿」做為傳統皇室
有權無勢的象徵。在英國宮廷裡,打獵是很尋常的戶外活動。被獵殺的公鹿頭會被製作成
標本,懸掛在走廊邊,象徵皇室的權勢。某日,女皇的車在溪邊拋錨,孤力無援的情況下
,累積數日來的情緒終於爆發,一向喜怒不形於色的女皇竟在溪邊暗自啜泣起來。忽然間
,她見到一頭有十四根角的公鹿,雄糾糾氣昂昂的站在她眼前。
那公鹿昂然挺立的姿態,喚醒了女皇身上所流的高貴血統。女皇於是將眼淚擦掉,催促公
鹿離開,以免遭到獵人的捕殺。諷刺的是,就在女皇決定採納Blair首相的決定,回到白
金漢宮向已逝的黛妃致意時,才得知公鹿被射殺的消息。離開Balmoral Castel之前,她
特地到了射殺公鹿的莊園。當她走進密室,先看到被斬首的公鹿屍首,再看到被切割下來
的鹿頭與角。所有親王/王子們都在追尋的公鹿(皇宮權力),竟然死在爆發戶槍下,這
無疑是對皇室威權被資本家去勢所做的最大諷刺。
看完《黛妃與女皇》後,不得不配服導演Stephen Frears的道德勇氣。這部電影是他花了
多年力氣,訪問皇室周遭的相關工作人員,收集到許多非官方的小故事,再輔以媒體的相
關報導,大膽側寫皇室內部對於黛妃之死的冷淡背後的原因,而創作出來的劇本。黛妃之
死距今僅十年,在所有評論尚未蓋棺論定,以及當事人皆還健在的情況下,編導不但在史
實的考證下得格外小心(因為稍有閃失,劇中人物都可以活著跳出來告你毀謗),還得排
除政治力的壓迫,以戲劇的手法來詮釋這段七天之內不為人知的宮緯秘辛。
不過,隨著最近黛妃死因報告的出爐,勢必再度引起世人對於黛妃之死的好奇與想像。關
於種種皇室暗殺黛妃的陰謀論,在電影裡並無多加著墨,只是加了一幕狗仔隊為了搶新聞
,枉顧人命飛車追逐的不堪畫面。黛安娜王妃的名氣,可說是成也媒體,敗也媒體。不過
也拜影像科技所賜,《黛妃與女皇》裡使用大量的新聞資料畫面,忠實地呈現黛妃過逝的
七天內,舉國哀悼的悲傷氛圍。英國皇室對世人來講,本來就是一個比任何宗教更神秘的
組織。透過電影鏡頭的呈現、近乎真實的人物側寫,以及紀錄片式的新聞影片,讓觀眾能
夠以全知觀點,揭開皇室的外衣,一窺這神秘家族背景,不為人知的真實人性。
註1:由於英國的政權由首相內閣及國會掌握,君主的實際角色則限於非黨派功能。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19:00
基本上我覺得英國既然是一個王國(kingdon),那麼她的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21:00
君主稱作國王跟女王是完全沒問題的。會翻作女皇或許是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22:00
譯者自身的偏好,也或許有人覺得皇比王聽起來更加崇高?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23:00
錯了............................kingd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