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黃哲斌:你不知道的編輯 阻止媒體變怪獸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6-05-12 00:52:17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001
作者:黃哲斌 天下雜誌596期
《紐約時報》資歷僅四年編輯,離職前被公開表揚,原來,她過去及時阻止多少新聞缺失
,以及在數位激流下不盲目衝流量、搶快、搶辣。
五月初,一位《紐約時報》編輯將跳槽《華盛頓郵報》,預定出任專欄作家。特別的是,
她離職前,針對自家報社撰寫一篇尖銳直白的建言,這篇文章照樣刊印在報紙及網站上;
她還在官方部落格上,大剌剌寫下她喜歡或討厭紐時工作的幾個原因。
因為她的離職,《紐約時報》發行人沙茲柏格也寫了一封公開信,讚揚這位年資不到四年
的員工。
不可思議?原來,這位蘇利文(Margaret Sullivan)女士的職稱是「公共編輯」(
public editor),一種台灣媒體難以想像的差事。
她的工作內容,就是接受讀者申訴、調查新聞產製的瑕疵、提出糾錯或批評,同時撰文公
開說明,隔週刊印在紙本專欄上,此外,她不定期發表部落格,發抒較為私人的工作觀點

公共編輯是當代報業一項有趣的設計,藉由聘任獨立的資深編輯,不受編輯部行政調度,
發掘問題、探訪調查、取得編輯台回應,再提出自己的觀察與評論。在職務設計上,他代
表的是「讀者利益」,向編輯部門問責;另一方面,藉由內部監督,也能減少組織犯錯的
機會。
醜聞催生公共編輯
早在一九二二年,日本《朝日新聞》就有類似職位;美國報業始自一九六七年,肯塔基州
路易斯維爾的兩家報社開始共同聘任一名公共編輯。時至今日,全球媒體的類似工作者,
甚至組成一個協會「新聞監察員組織」(Organization of News Ombudsmen)。
至於《紐約時報》,遲至二○○三年才設置公共編輯,背後則是一段難堪的醜聞。
當時,紐時有位年輕記者布萊爾(Jayson Blair),大學還沒畢業就在報社擔任實習記者
,雖曾被糾舉出新聞錯誤率很高,但二○○一年仍升任都會版正式記者。
後來都會版主編察覺布萊爾有浮報開支、捏造新聞的嫌疑,寫信要求編輯部高層調查,卻
未被正視,布萊爾反而被調派採訪重大新聞,包括華盛頓槍手濫殺案。布萊爾寫了兩篇報
導,引述來源卻是不具名的執法人員,事後司法機關都抗議為不實報導,但紐時仍未介入

直到二○○三年,布萊爾已調任為全國版記者,紐時接獲德州聖安東尼奧一家地方報投訴
,指稱布萊爾有篇採訪伊拉克陣亡美軍家屬的報導,涉嫌剽竊該報內容。
紐時終於承認事不尋常,由十位記者、編輯組成調查小組,深入比對查核,發現布萊爾非
但沒去聖安東尼奧,光是過去七個月,布萊爾的七十三篇稿件裡,有三十六篇涉及杜撰、
抄襲,而且他濫報出差費用,卻提不出單據。
最後,《紐約時報》花了七千多字,在頭版刊載自家醜聞向讀者致歉,布萊爾辭職、總編
輯下台負責。紐時驚覺組織內控出現重大漏洞,為挽回聲譽及讀者信任,開始設置公共編
輯,希望藉由獨立運作的監察職務,防止再度犯下嚴重錯誤。
十三年來,《紐約時報》歷經五任公共編輯,蘇利文是任期最長的一位。這不是一份輕鬆
愜意、廣結善緣的工作,以近日為例,她必須代替讀者質疑:為何紐時未大幅報導「巴拿
馬文件」?拒絕刊登《查理週刊》漫畫是不是怯懦?為何紐時三年前就指派記者跟跑希拉
蕊新聞?
最尷尬的是,《紐約時報》去年刊出亞馬遜書店涉嫌剝削員工的長篇報導,亞馬遜公關副
總裁反擊時,引用蘇利文前年的文章,認為紐時記者對亞馬遜向來抱持敵意,並未客觀平
衡報導。
面對數位浪潮的挑戰
凡此種種,都不會讓蘇利文成為編輯部最受歡迎的同事,卻可能避免《紐約時報》成為一
份粗魯、封閉、自我耽溺的媒體怪獸。
蘇利文的另一項功課,來自新聞業劇烈的數位化挑戰,因此,她必須在專欄中解釋,新聞
標題如何在網路時代不斷更動?在中國防火長城下,媒體如何在商業利益與專業堅持之間
掙扎?一張報導乳癌的露點照片,為何引發網路激辯?
當她離職前夕,在紐時的最後一篇專欄,也充滿新聞媒體在數位激流下的苦口婆心,她的
建言包括:不要讓臉書等社群平台搶走主控權、不要衝網路即時而犧牲精確與公允、不要
變成標題黨、不要低估文稿與標題編輯的重要性、重視調查報導、重視社會弱勢階層、重
視讀者信任與關係。
南加大新聞助理教授阿耐尼(Mike Ananny)更撰文指出,在演算法當道、讀者與報導者
界限日漸模糊、虛擬實境等科技進展的當下,公共編輯的專業挑戰更加複雜。
簡言之,臉書小編、爆料影片、新聞虛擬實境、圖像式報導、社群平台的權力政治,都是
以往公共編輯難以想像的議題,卻可能開啟未來的艱難論爭。
剛公布的普立茲新聞獎名單中,《紐約時報》再度獲得突發攝影及國際報導兩大獎項,當
各界注目這家老字號如何一面積極開創數位實驗、一面維持傳統報導品質,公共編輯蘇利
文的故事,可作為媒體在享有新聞自由之際,如何維持專業、自律的重要象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