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動物靈故事(創作系列)

作者: ccclum   2015-02-20 06:37:11
有次去大陸出差開會,結束之後,大夥就一道跟來自俄羅斯的客人吃飯,
依照往例,飯局裡一定會安插一位專門應付客人的同事,如此一來,其他
人就可以專心吃飯,畢竟只能陪笑臉不能溝通的感覺也不是很好,就算這
位俄羅斯客人會說中文...
飯局進行到一半,客人聊到自己的運動是爬山,就問問我們這個地方有可
以讓他運動的地方嗎?
同事回答:這邊是有座山稱作蛇山,你想要的話明天可以帶你去爬!
客人回問:蛇山?該不會有很多蛇吧。
同事說:沒事,現在都沒有蛇了,因為都被我們吃光了。
旁邊的人就開始搭腔,我們中國人什麼都吃如何如何的.....
為何什麼都敢吃呢? 我心中認為生活困苦的因素,應是占大多數吧。
中國人以農立國,而要幫農夫工作的動物,直覺反應就屬牛隻,在一般農
務人家的心中,牛不能夠隨便宰殺,因為牛隻可以幫忙工作呀。
而根據周易火山旅上六的內容
『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在邊界/有易國時,牛被搶走了,命也丟了,實在是慘呀。
牛在古時候也是可是身分跟財富的象徵,所以出使他國的時候,贈送牛隻
可是很好的貢品喔。
扯到牛這個話題上,相信應有許多人從小被告誡不能吃牛肉,否則運氣就
容易變差,我從小也被父母告誡這個觀念,可我始終是想不通為何原因,
後來因為機緣,接觸到所謂的解脫道修行的法門,我體悟到不能吃牛的原
因,原來是許多古老能量的觀念極古板傳統,這些龍天護法在身邊守護自
己,若常常吃肉(也並非完全是牛肉),龍天護法跟自己的感應就少很多,
而當遇到危險或是關卡的,心中浮現的直覺就相對不強。
但時代進步,物資豐沛了,撇開以農立國或是傳統修行概念,吃不吃也只
是自己選擇的問題,況且在中醫的角度,陰虛體質的朋友需要多一點吃肉
讓健康慢慢地回復呀,所以什麼是對呢?
只要以身體健康為優先,不要刻意壓抑自己的基本慾望,順其自然,想吃
就吃,不想吃就不要吃。這在"修道者"的角度來說,才是持以最正確的觀
念的。
早期我跟過一位師父
以下是他跟我說一個修道人的故事。
某天修道人跟徒弟們說:
明天午時有一隻鹿會來到道觀大門口,你們看到之後就宰殺來吃
徒弟們不解並問:
師父,我們是追求修仙之人,怎麼可以大啖如此有靈性的肉身呢?
師父只說做便是,便離開了道觀,眾徒弟看到師父如此堅決,也就不過問
,心裡也是開心,畢竟那麼久沒吃肉了嘛。
明日午時一到,真有一大雄鹿,準時出現在道觀門口。
但大鹿身形過於雄壯,氣勢非凡,反而使徒弟們生出了尊敬之心,
無法提起勇氣宰殺之。而弟子們不願破殺戒,因此決定有違師命,等大鹿自
行離開。該大鹿眼見眾弟子不為所動就回頭離開,
夜晚,其中一派的徒弟,還以為是師父要考驗自己修道的決心時,大夥好不
得意,認為自己通過了師父的考驗。
隔天午時,大鹿又來了。
這時大鹿半跪在道觀大門,鹿頭微微向下,雙眼半閉,細微自然的呼吸聲與
自然融合一氣。如同自然中的風聲。半刻,雄鹿落下了淚卻使人感受不到悲
傷,如同仲夏夜寧靜中屋簷滑落下的雨滴聲。
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愚頓徒弟們終於感受到雄鹿的決心,手起刀落雄鹿雙
眼不再掉淚。
三月過後,師父遠行回來不發一語,第三天一早,師傅招集眾人並吩咐道
不僅要把雄鹿的骨頭挖出熬湯喝掉後,也須將骨頭搗碎吃掉。
弟子不解,但見師父一反常態的告誡,也就不再多問。
師父又說七日後,會有一黃蛇出現道觀門口,你們一樣比照先前處理。
七天後寅時一到,果不其然,一黃蛇忽出現並盤在觀前老樹,叫聲如老牛,
觀內眾人驚醒出門察看,目瞪口呆,直見老樹上一大蛇身發散金光,卯時一
起,日照大地,兩到金光同光和氣。黃蛇不再叫了,竟沒想到而黃蛇只是一
條大黑蛇呀。
該怎麼辦,師父告誡是黃蛇並非黑蛇,徒弟擔心有誤,不敢動手。黑蛇見狀
眾心生遲疑,大叫一聲,隨即離開。又一日,寅時一刻,黑蛇撕吼如虎聲,
眾徒弟驚醒,以為有山中之虎爭鬥,不敢動作,但卻又見窗外,老樹現一金
光,原來又是那條大蛇發光了呀。
片刻,日出。
大蛇早以脫下黑色皮膚,著實成了一黃金大蛇。
而這時大蛇眼泛淚光,爬至觀門並不再出聲,徒弟們也遵照師父的指示。
半年後師父回觀,徒弟也慢慢精進有所神通,知見。
有些弟子可以在恍惚中看到萬物的生命盡頭
有些弟子在古籍及思想辨證上有了成就。
有些弟子入了醫道、相學、命術,皆有不小的成就。
但弟子們都弄不清楚,為何多月以前,兩生靈願捨身於自己,並向師父詢問
師父緩緩道來。
三世以前,此雄鹿為一精壯的練宗氣行者,因此氣宇出眾,也擁有許多弟子
護持,某次練宗氣行者入山修行,採藥捕氣,看到一雄鹿上之茸角珍貴,因
行氣修行者乃分食外氣與五穀之氣不同,該行者為行五穀之氣,並執著於五
穀之氣生剋,竟產生貪念而生殺心。
雖最後不因一念之差,只取鹿茸,未取鹿之性命,但身為一個行者,起心動
念有所殺意,這一殺念即在當下,生出了荊棘種子。這種子經過了三世,終
於在為師身上開花結果了。
而為師之所以要請你們幫忙吃掉雄鹿,是因為開花結果的雄鹿,是為師累世
中的一識,有所執念而不解,生世不願超脫,又因習得空明法門,透過動物
本有的格數,往上修行,可肉身習性雖不壞卻是無法轉生為人,更無可能轉
生天人。
為師的累世殺念需要各弟子幫忙渡化呀,因眾弟子的陽剛之氣乃食五穀之氣
轉化,為師因行食外氣者,無法超渡該鹿,但又不願見自己千刀萬刮,心痛
呀,故即到遠方祭拜山神,期能為山中生物祈福,祈願山中生靈不再因它人
殺念而有恨意,不願超脫,
那大黑蛇又是為何呢??
該大黑蛇能有金光是因出生時刻產在某地龍穴,吸食了天地之氣即可生存,
但大黑蛇苦,因黑蛇生來本有慈悲之心,希望可以示現幫助眾生,但無奈肉
身不變,就算擁有天地之氣的能量運轉又該如何?!
為師在祭祀山神為萬物祈福之時,遇到黑蛇,黑蛇託為師作法希望能渡化自
己,但為師雖為食外氣之行者,但格數卻不如黑蛇,故接受了黑蛇之託,讓
眾可以為之轉化累世不壞肉身,進而進入輪迴超脫成人。
弟子不解,那何以師父要說黃蛇卻不說黑蛇呢?
任何一種萬物的氣量是不能被眼睛所蒙蔽,如果行者著重肉眼論定,那即是
沒有定境分辨不了何為慈悲,那又怎麼可以說是為道呢? 黑蛇的金光之氣是
修肉身之行者不可缺少的氣量,但實則該氣量只需要擁有慈悲之心呀。何苦
以為道只能是道呢?
而雄鹿之心執著於生剋有理,就算練著累世不壞之身,仍無法達到金光呀。
頂多只是氣勢如壯,卻只能深居山中不被人發現呀。
眾了解師父所之意,紛紛離開道觀往沒有慈悲心的地方修慈悲心。
能不能有所法在身中不是很重要,或許只是一種法執,
今生摸不著頭緒,無法解脫入了轉生,只是因為留下執念在他方呀,
這樣的小小的力量拉著自己卻要經過三世才能因緣俱足
彼此相遇。那該怎麼為彼此解開心中的結呢?
by 3c/juicelover
PS.補一個學易概念。(反正是創作嘛)... 以上故事看完可以轉左離開了。
淺易談(一)、易經與通靈
一、與時俱進。
自伏羲氏創設八卦以來,歷代先學相繼用各自的"領受"去注解易經八卦,但此一境高
於彼一外,先學又在博大精深的八卦中,注入了陰陽五行生剋、六親旺衰、五運六氣
等的學理,自然地,後代想在茫茫易海中,找個方向下手學習,相對變得困難許多。
故易經的學問蒙上了面紗,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學習易經應須要"某種不可言的緣份"
才行吧。
但若以"與時俱進"的著眼點看易經,就會發現歷代易經的注解,是隨著時代環境而有
所變化的。意即當時文意境界如何高深,靜下心來看,這易經八卦的本質從未變過,
而這不變的本質就是"象",就是"恆常且有規律的自然現象"。也因為易經是從自然現
象生出來的學問,學易比起其他命理學問就相對活了。故學易就是如何過精彩生活。
從小處來談,易經可從身心靈變化來體悟,讓先後天合一的自己主宰命運,這樣小處
的用法,就是性命雙修交於心的道家修行。
從中處來論,易經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來體會吉凶如何變化,這種方法的應
用是了解易經中的吉凶九變,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或有一種方法是了解天地變化,
透過生剋有理的陰陽頓法,達到手掌乾坤、後天八卦,讓生活過得平穩順利。
再進階的有力人士,刻意運用自然力量讓"已方運氣"可以亨通,超越他人。
但回歸原始,易經談論的道理還是"宇宙中萬物互相效力的概念"。這互相效力的概念
用在地球與宇宙中,即是清楚表達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處處都存在著生命(心)。
那這存在宇宙中的未知生命,既不被人類知道,也不知道具有甚麼形象,那套入佛家
四相的概念,宇宙中處處都是菩薩了呢。或許這樣說很無厘頭,但這是藉機告訴各位
,八卦所隱含的生命概念、宇宙觀,就是佛家說的菩薩道。
最後無論是"性命雙修交於心的解脫道",以及"世間應用法的人天道",總合來說就是
福慧相修,也就是菩薩道的力量。
二、簡單方法 3W+1H.
前述說過易經難懂是因為中國古文的特性"一字多義"以及"隨著不同時代的先賢註解"
後代想要了解箇中涵義,除非廣泛閱讀,並考究,否則在沒有老師教導下,想要開創
新的理路著實不容易。套句金剛經中的一句話,"一切聖賢皆因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論外在的說法如何,只要能了解本質不變,即頓悟。
3W+1H意即 When何時? Who何人? Where何地? How?正在做甚麼事情。說穿了,易經的
64卦,384句爻辭持,就是在記錄這個3w+1h。今天會提出這個概念,就是因為看到了
許多學了些易經卜卦概念的朋友,網路上、書上抄抄寫寫,但卻不知道怎麼將易經應
用在生活上,就好比學英文,很會背單字,很會考試,但真的要與外國人會話,這一
說起話來零零落落的,哪這樣的學習方法能說是有用嗎?
當然如果追求"從自身身心靈作文章"那也不要強求了。(簡單說就是自HIGH)
因此提出了這個用法,就是為了想接觸易經的朋友或是正在接觸能夠有個正確的方向
。只要時刻把3w+1h應用在卜卦及解卦上,那久了,你也可以成為易經小師。舉個例子
來說,現在是中午休息,自己正坐在馬路旁邊的樹蔭下,忽然想起了早上有件公事還
沒作完。因為未完之事如果是老闆交代的事情,哪看來就大條了。如果只是平常的小
事,哪麼也無所謂吧。
因此我們將這個現象轉換成意經的格式。
"午時、自坐樹旁,憶起未完之事。 那這未完之事最後是"無咎"還是"凶"呢?
所以我們要主動出卦,將卦象與易經完全連結,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易經結合,結果
出現了
火水未濟第二爻
九二,曳其輪,貞吉。
大意是因為車輪陷住了,所以無法前進。不過也因為如此,面對接下來的事情就會更
加謹慎小心了。
看來這件心中未完之事,並非重要之事,只要等等回去處理就沒問題了,但處理前要
先檢查自己有沒有少掉其他的細節,這樣就更穩當了。
但以上筆者所言的簡單方法,是屬於學習易經的兩種大方法中的其中一小種,而這種
方法也是有其弊病,但對於一般朋友來說已足夠矣。
三、淺談通靈與易經的概念。(進入這個版的主題了。)
其實許多人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易經八卦是拿來作預測的學問,當然筆者也不可否認
這種說法,畢竟"卜"也是易應用的一種,然而真實的易經學問如同佛經一樣,是可以
運用在解脫生死間的煩惱,故說通曉易經可以使人擺脫迷惑也是真實不虛的。
但一件事情都有兩面,尤其是當使用這樣力量強大的工具時,如果心念不正,走火入
魔的例子也不少。
今天談論的擺脫迷惑之一,就是運用如何運用易經的卜卦來看破假通靈人的手腳。
但筆者所談論的並不是筆者要提出多棒且有效的方法。而還是要請朋友透過翻書,找
資料,來達到透過自己解讀卦象的方法。
許多人會因為一時的迷惑,而有了想要尋求外力的建議,對應到台灣的文化,會有不
少人喜歡找具有神通,或是通靈的老師。如果今天運氣好,通靈的老師專業知識、人
生經驗豐富,那勉強可以透過自己的學問,把接收到的訊息完整地翻譯給問事者了解
,但如果是遇到神棍、一知半解的通靈者那該怎麼辦呢?
易經八卦就在這邊可以保護自己。
如果老師說自己有很多冤親債主,而這些冤親債主要求自己要燒很多紙錢,老師迫於
無奈之下,必須要請你捐二十萬的工本費。二十萬不是小數目,但你真得很倒楣,老
師說中了過去發生的無數衰事,因此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了。
但... 真是這樣嗎?
於是我請你回家自己跟祖先求卦,卻得到了地天泰卦。因為你有讀書,所以你知道泰
卦有亨通的現象。而且否極泰來,你透過簡單的理解大方向,就知道運氣要慢慢回來
了,請問二十萬你要花還是不花?
最後談談我們使用易經卜卦的修道行者,非到必要,我們是不會主動卜卦的,因為卜
卦就好像是要去拜託一位老長者,老智者,如果隨便卜卦,那就感應不到德高望重的
長者幫忙了,故卜卦前要齋戒、沐浴、淨身等等,許多古禮的規範都要做足的。因此
在我們這種人的心中,非到必要,絕對不出卦。而不出卦有不出卦的變通方法,只要
能夠把易經的數理象通透到一個程度,自然就可以透過念頭的變化產生卦象出來。這
就是學習易經中的兩大方法中其中一個大方法,花費大量的時間、心力去學習。
無論學習是否需要"與時俱進",最後還是落入了基本方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 shiva999 (guru)   2015-02-20 06:43:00
頭推 XDD
作者: vicious666 (Seth)   2015-02-20 06:57:00
頸推,不得質疑創作
作者: FairyBomb (空想炸彈)   2015-02-20 07:03:00
你又打成這樣,是要別人怎麼看懂喔XD不過某部份也是有同感,看的、知道的東西越多,反而越不知道什麼是相對正確的,最後也是選擇自己想選的而已反正解釋起來都可以解釋的很漂亮(挖鼻孔)
作者: shiva999 (guru)   2015-02-20 07:07:00
看他的文 本人只看頭尾二段就懂了(大家可以試試看) XDDD
作者: sillymon (塑膠袋)   2015-02-20 10:50:00
我想 這就是中式的...邪氣眼?
作者: AC82853190 (神經病)   2015-02-20 11:41:00
亂推
作者: sunlighto7 (小胃消波塊)   2015-02-20 14:24:00
覺得實用 推
作者: royhu (虎克船長)   2015-02-20 14:27:00
感謝善知識分享
作者: mrsdsn (Mrs. DSN)   2015-02-20 16:53:00
假創作,真迷路。
作者: vicious666 (Seth)   2015-02-20 17:05:00
樓上你沒看到板標嗎?
作者: Remin (雲影天光)   2015-02-21 00:19:00
謝謝分享,但此篇小魯我慧根不足,看不太懂。
作者: rurucat ( 永遠20的陳咪咪)   2015-02-21 22:26:00
動物靈那裡看了兩次還是不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