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您好,我是專業的補教機構老師。
以下觀點我會以我看到的「眾多」孩子為例,
再讓您跟太太溝通希望孩子以什麼方式成長。
我教過的孩子破千了吧…
上千個家庭應該可以當作一些參考?
以下的孩子都是我的學生,我只是習慣說是我的孩子。
首先,讀書是為了甚麼?這點您跟太太一定要有共識。讀書不等於成就、考100不代表優
秀、
縱使拿滿市長書卷獎,也出現了鄭捷這號人物不是嗎?什麼觀點都有支持以及反對的論點
,重點是您跟太太一定要同步。孩子很聰明,你們不同調,孩子一定挑軟柿子下手。
我有孩子國小學科都勉強及格,國中差點念不畢業(學科總成績4科不及格)、而他從小就
在繪畫展現無敵的天份。他的媽媽有點家底,因此從小一就決心讓孩子好好在繪畫上發揮
,他媽對於學科的態度是「隨緣」,但一路都堅持孩子的英語學習,再苦再難學習,她都
陪著孩子一起學。那孩子後來念某南部名校美術班,大學靠畫作去了大阪藝術大學。
我也有孩子,父母都是醫生。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就是「滿分」。她媽媽在她小三的時候,
學校三科月考考298分,質問她,為什麼少了2分?那孩子在國小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滿分
。國中就是名校數理資優班、高中是第一志願科學班、目標台大醫。結果高三那年因愛所
困,我那孩子因情傷完全走不出陰影。
我也有孩子,家長標榜開心就好,功課寫不完,媽媽幫忙寫。媽媽說:「現在孩子好可憐
,功課太多了,何必這麼多壓力呢?」國小如此,國中開始鑽漏洞固定週休4天(中輟要連
續不到校三天),那孩子周一二不會出現,周三開始才到校上課。
我也有孩子,從來不從是學業亮眼的人,但家長總是覺得:「他很聰明,只是不認真」。
從周一補到週日,天天塞滿。
真的太多了,每個孩子都是一段故事,而從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得到兩種東西。健全的孩子
身上看到他的靈魂,而不健全的孩子則是父母的自卑。
以愛為名的綁架太多了。
我常跟大孩子說,「要盡責」
這概念很抽象,但執行並不難。
我們有多少不同身份,就要盡各種不同身份的責任。
是學生,就盡力讀。
是老師,就盡心教。
身為父母,你應該比任何更明白自己孩子的潛能在那裡。
有天份讀就讀,有天份畫畫就畫畫,發現孩子的亮點,是父母的責任。
我的學生還能夠對學習保持熱忱的,都是早就認清天份的孩子。孩子沒讀書天份,來找我
補習,是因為她覺得這個學科很有趣。孩子有天份,來找我補習,是因為她覺得她想考的
更好。這兩種孩子都補的很開心。但70%的孩子,都不是這兩種型態。這些傷心的孩子,
會繼續複製上一代以愛為名的綁架。
課綱很美好,希望孩子能適性。
但很難,因為「我是為你好」
這真的根深蒂固在華人的個性當中。
什麼教育方式都好,成功的定義也人人不同。有人認為成功看的是財富、有人看地位、有
人覺得只要能夠開心過每一天就很成功。
你跟夫人要有共識,發現孩子的亮點,盡到身為父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