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 高穎超:你要回台灣嗎?

作者: quendigay (小蝦媽媽來掃地)   2018-08-08 04:17:23
◎高穎超
2010年8月13日,我駝著四箱書與大同電鍋漂洋赴美時,帶著一個心願。心願有點素樸,像是從清末詹天佑一干「出洋幼童」口中問出的留學理由:我想去美國學點什麼新知識、新技術,回台報效家國,尤其是我心心念念的台灣同志社群。
我不知道這個心願是否算落空了?總之,我短期內應該會暫留在異鄉。因為,暑假後我即將在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簡稱VCU),擔任社會系助理教授一職。該職位以同志兼種族的社會學研究(Sociologies of LGBTQ and Race/Ethnicity)為核心,研究、教學、服務比是50%:40%:10%,且有申請終身職的資格(tenure-track position),不是約聘或專案。
因此,我在六月初已經從我待了八年,並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的 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從紐約曼哈頓火車往南一小時),搬到維吉尼亞州的首府瑞奇蒙市(Richmond, VA,華盛頓特區往南開車95分鐘)。
新生活已經展開,下週的美國社會學年會後就得正式上工!
這篇文章我放了很久很久,想了很多很多,一直無法下筆(打開Word)。給自己的藉口是,從五月到畢業到現在八月,要忙畢業、接待家人、搬家、組裝傢俱、整理研究室、認識新朋友、建立新支持網絡,還要為了兩堂新授課程閱讀海量文獻與構思活動,外加趕兩篇文章的修訂後送審R&R……。
比忙碌更深層的理由是,我要如何重組與再畛域化(re-assemble and re-territorialize)出新的雜種認同(hybridized identity),來面對我的台灣女性主義母姊前輩,社會學啟蒙師,以及性/別和同志運動中的戰友?這篇文章是一個未完成的開頭,今天讓我先回答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棘手的問題:「你要回台灣嗎?」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系館(Founders Hall, 2F)
你要回台灣嗎?
從五月在臉書上宣布畢業和獲獎開始,偶爾會有人問我:「你畢業要回台灣嗎?」通常是我為了聯繫公事或研究時,在談話尾聲對方友善地表示關心。我猜更多的朋友和師長多半會選擇默默關心,不敢打擾。畢竟,找工作是地雷話題。
現在無論台灣或美國,新科博士求職大不易,專任教師又比專案、約聘、訪問學者難上加難,一個具有終身職資格的職位總有一、兩百名申請者同時競爭,其中不乏已有多年教學經驗、數篇期刊發表的現任助理教授或多年博士後研究。如果是熱門城市(如波士頓、紐約),應徵者更是兩、三百名起跳。要不要回台灣?有沒有找到工作?成了房間裡的粉紅大象。
不過,「你要回台灣嗎?」這問題對我作為一位求職者來說,有點哭笑不得。因為它預設了我可以全權決定要不要回台灣,以及回台灣的時間。
但實際情況是顛倒過來的。我作為一個求職的行動主體,被美國、台灣乃至全球的教職市場慣習和階層化的結構,某種程度制度性決定了我在全球學術生產網絡中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認知位置和勞動位置)。讓我說這個故事給你聽。
上窮碧落下酒泉,動手動腳找工作
兩年前(2016年)九月,我便跟指導教授說想準備畢業。未料十月,畢安生事件見報,婚權法案激發反同抗爭傾巢而出,我的田野對象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我在美國一邊教書、一邊緊盯事件發展,每天起床臉書自動推播十個盟盟粉絲頁的訊息,外加延伸網頁與文獻,一起床就「戰力滿滿」(至今皆然)。為了把2016–2017年這一波文化戰爭收入樣本中,我將資料分析推遲到2017年暑假進行。
2017年九月開學,我抱著破斧沉舟的心:這學年一定要畢業!不想再陷入低薪、窮忙的博士生循環了。一面繼續教書,一面隨著美國博士候選人(ABD)的職涯節奏,在準備畢業前一年就開始上job market(進入求職市場)。
美國社會學的求職時程是這樣玩的:七月底、八月初(就是每年的現在),全國最好的社會系職缺就會開出來,透過ASA Job Bank以及各大高等教育網站網羅人才(獵人頭),其他等級的系也會慢慢開缺出來。他們會努力將觸角延伸到最大,去觸及最理想、最適合的人才,並開始安排在八月中(第二或第三禮拜)的美國社會學年會進行研討會面談(conference interview),並動員系上教授在ASA會議期間,努力去接觸適合的人才,鼓勵他們來應徵。有些系所會在ASA租攤位,增加曝光機會,並進行employment session。
這些的這些,我去年都~沒~有~參與到。去年我在sexualities session – transnational sexualities panel拿到口頭發表的機會,跟幾位景仰或欣賞的學者同場發表,也藉由mentorship program認識了同樣做宗教與同志運動研究的年輕學者,學了很多他求職時的經驗。That’s it。我沒有印一堆CV放身上,看到大頭學者就黏過去介紹自己。也沒有在會議前就積極地寫信聯絡大咖約見面喝咖啡。甚至沒有先做job bank的功課,找哪些系所今年有開缺,積極參與面談。
九月開學後,我花了兩個禮拜跟指導教授來來回回修了CV兩三回,博士論文摘要至少十次。於是以這兩份文件為底,撰寫cover letter和research statement,再加上之前就有些底稿的teaching portfolio,以及去年發表在 East Asian Men 上的書章 “Weapons of the Weak Soldiers: Military Masculinity and Embodied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Conscription” 當writing sample,就這麼上了job market。
九月中開始認真搜尋,研擬申請計劃。那時,上述第一波好學校的缺九月底就全截止了。我錯過了那波,但申請了十月到十一月截止的第二波缺。
十月底,熱線邀我回台為一場「東亞同志運動與反同勢力」工作坊擔任主題演講者(keynote speaker),如此殊榮、時間剛好在同志遊行之前,我當然答應飛回去四天。孰料,啟程一週前,VCU「尋才委員會」(search committee)的主席打電話給我,約下週一Skype conference,那正是我原訂返美下飛機後的兩個小時!跟Dan教授討論過後,我決定將返美機票提前一班,讓留在臺灣的時間只剩三天,就急著飛回家準備Skype interview。
半小時的面談,只討論了六個問題,但還算相談甚歡。兩週後,便收到系主任通知,要我儘快跟秘書聯繫訂機票,她們要我感恩節假期的最後一天(週日)飛去瑞奇曼,展開三夜兩天的校園訪問(campus visit)。
「校園訪問」翻成中文這詞聽起來太悠閒了。實情是,從週日飛去到週二下午飛走,一共48小時內共見了18位教授,含院長、學程主任、本系外系的教授和系主任等。每天從早、中、晚餐都在跟不同的教授見面、互動,並給了一場演講,原訂45分鐘演講加30分鐘Q&A,硬是激烈討論到兩小時足。此外,並與碩士班學生、系主任單獨會面,還外加當地房地產仲介帶我逛了一小時市區導覽,加社區環境介紹。(PS. 感謝多位幫我練習十次 job talk 的臉友們,知名不具。)
校園訪問中,整個學術社群都在觀察你,適不適合加入他們。然而另一方面,她們也熱情友善地展現出這是一個包容各種種族與性/別的環境,是個歡迎你留下來一起工作的學術社群,希望你將她們視為第一首選。簡言之,在美國找工作看不到「給你工作是施捨你,你不要還有很多人要」的那種態度。求職訪問是 INTER-view,inter是來回、「互相的」。他們在評估求職者,求職者也在評估工作單位。即使沒有把工作給某些人,但他們仍然希望自己在全國學界擁有好名聲,畢竟之後在會議、審查都會遇到。
十二月初,我在幫一位人類學教授客座演講(代課)時,手機大響。我轉靜音。它繼續響,響了三次!我不得不滿臉歉意地跟學生說,「Sorry, I have to answer this call.」走出教室,聽到VCU系主任的聲音:「穎超,我們要談一談。我希望你可以加入我們!」
我快炸了,但只能禮貌性地跟系主任說我正在上課,兩點可以回電給她。她說OK。
兩點,學生下課。教室空了。
我撥了電話給系主任,她談了開出來的工作條件、契約內容與大項福利與條件。稍後,正式電郵寄來,白紙黑字以展開下一波協商。
一個禮拜之中,我請教了十位不同背景教授的建議,有一位卸任院長、一位現任院長,幾位資深教授,以及年輕教授們。
一個禮拜之後,跟系主任第二次協商。我們在某些條件上獲得共識,某些關鍵條件她要上訪院長。
於是,又經過一些來回,條件底定後,上簽到校方。
2018年一月初,趁寒假飛回香港開一個為期一週的書系出版工作坊時,我抽空飛高雄聽A-Lin演唱會。那個週末,我收到掛著VCU校徽開出來的電子契約。簽名,去小7掃描,電郵寄回,完成簽約。
因此,我今年一月初便已確定畢業之後有工作了,但壓著一直不敢對外宣布,因為契約上有個但書:要在八月之前取得博士資格。
後來的故事,臉友們應該就知道了。我三月初把論文寫完,三月底口試,五月中畢業,六月搬到瑞奇曼。
那,在這段過程中,我想回台灣嗎?
很多在台灣和海外的朋友都知道,我心心念念著台灣的發展,也希望不斷地貢獻知識和運動。透過書寫、組織、成立平台,盡著公共知識分子的本分和努力。
今年,台灣社會學的教職開了五、六個缺,加上性別類的可能更多,是金融海嘯以來難得的榮景。不過,說實在的,在我今年一月跟VCU簽約時,我其實連申請多數台灣教職的資格都沒有。
很多台灣的教職需要附上整本博士論文一式╳份,外加博士學位畢業證書並附駐外國史館的認證╳份,還有SSCI、TSSCI論文等。說來慚愧,今年二月底最後一個台灣職缺截止之前,我都不符合基本申請條件。
我三月口試,口試完努力修改博士論文到四月12日上傳。Rutgers的畢業證書到畢業典禮後三個禮拜才印好,那已經是六月的事了。我六月10日早上八點拿到畢業證書紙本,立馬衝回台北駐紐約辦事處認證。準備了一堆信封、郵票,辦事官員非常客氣親切,但按照法規,她們還要等我的成績單一式三份寄來,才能在三、四天後將畢業證書認證寄還給我。
我實際得等到今年六月中,才蒐集完申請台灣教職的基本條件,準備年底的申請。換句話說,我從畢業到「可能開始工作」(也可能申請落空),至少無薪半年到一年以上時間。如果明年沒有,後年再來。
我知道,台灣有些系所特別在申請條件上放寬,即使沒有畢業證書,指導教授或系主任保證此人期限前能畢業的親筆信也可以。我知道,台灣的制度有歷史經驗為基礎。也許早年很多系所都有這種彈性,但「被騙太多次了啦!」(某臉友說),如果冒風險錄取了某人,卻無法在期限內湊齊文件,這個缺在台灣就會落空,白忙一場,明年重來。不如條件嚴格一點,是安全穩健的路線。而且,就算系所看重某人的潛力,想聘某人,但不符合這些台灣業界定義的基本條件,送到院、校,三級三審制也可能被打回來,白白浪費時間與人力。
這是我所看到的台美教職申請的結構與慣習。因為經驗的侷限、也沒做什麼紮實的研究,勢必帶著個人觀點的偏頗,歡迎批評、補充。而我作為一位在結構中的行動者,只是做了一個理性選擇下的決定。
至於未來會在哪裡?我想,會在我最適合建立知識生產基地,讓我能進行學術生產與公共社會學介入的地方。學術工作者,也是逐水草而居的。
***
至於,「你要回台灣嗎?」這是我的回答,我說了我的故事給你聽。
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回答?
***
後記:朋友們如果有經過瑞奇曼或大華盛頓地區,歡迎來找我玩喔!Amtrak直接在Richmond downtown有站,Virginia Beach就在開車兩小時的不遠處!
這篇文章我本來還預計寫兩節,包括:我對台灣社會學與性/別研究的迴看,以及想跟其他有夢想的同志說的兩三事。夜深了,下次繼續吧…
◎高穎超
2010年8月13日,我駝著四箱書與大同電鍋漂洋赴美時,帶著一個心願。心願有點素樸,像是從清末詹天佑一干「出洋幼童」口中問出的留學理由:我想去美國學點什麼新知識、新技術,回台報效家國,尤其是我心心念念的台灣同志社群。
我不知道這個心願是否算落空了?總之,我短期內應該會暫留在異鄉。因為,暑假後我即將在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簡稱VCU),擔任社會系助理教授一職。該職位以同志兼種族的社會學研究(Sociologies of LGBTQ and Race/Ethnicity)為核心,研究、教學、服務比是50%:40%:10%,且有申請終身職的資格(tenure-track position),不是約聘或專案。
因此,我在六月初已經從我待了八年,並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的 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從紐約曼哈頓火車往南一小時),搬到維吉尼亞州的首府瑞奇蒙市(Richmond, VA,華盛頓特區往南開車95分鐘)。
新生活已經展開,下週的美國社會學年會後就得正式上工!
這篇文章我放了很久很久,想了很多很多,一直無法下筆(打開Word)。給自己的藉口是,從五月到畢業到現在八月,要忙畢業、接待家人、搬家、組裝傢俱、整理研究室、認識新朋友、建立新支持網絡,還要為了兩堂新授課程閱讀海量文獻與構思活動,外加趕兩篇文章的修訂後送審R&R……。
比忙碌更深層的理由是,我要如何重組與再畛域化(re-assemble and re-territorialize)出新的雜種認同(hybridized identity),來面對我的台灣女性主義母姊前輩,社會學啟蒙師,以及性/別和同志運動中的戰友?這篇文章是一個未完成的開頭,今天讓我先回答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棘手的問題:「你要回台灣嗎?」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系館(Founders Hall, 2F)
你要回台灣嗎?
從五月在臉書上宣布畢業和獲獎開始,偶爾會有人問我:「你畢業要回台灣嗎?」通常是我為了聯繫公事或研究時,在談話尾聲對方友善地表示關心。我猜更多的朋友和師長多半會選擇默默關心,不敢打擾。畢竟,找工作是地雷話題。
現在無論台灣或美國,新科博士求職大不易,專任教師又比專案、約聘、訪問學者難上加難,一個具有終身職資格的職位總有一、兩百名申請者同時競爭,其中不乏已有多年教學經驗、數篇期刊發表的現任助理教授或多年博士後研究。如果是熱門城市(如波士頓、紐約),應徵者更是兩、三百名起跳。要不要回台灣?有沒有找到工作?成了房間裡的粉紅大象。
不過,「你要回台灣嗎?」這問題對我作為一位求職者來說,有點哭笑不得。因為它預設了我可以全權決定要不要回台灣,以及回台灣的時間。
但實際情況是顛倒過來的。我作為一個求職的行動主體,被美國、台灣乃至全球的教職市場慣習和階層化的結構,某種程度制度性決定了我在全球學術生產網絡中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認知位置和勞動位置)。讓我說這個故事給你聽。
上窮碧落下酒泉,動手動腳找工作
兩年前(2016年)九月,我便跟指導教授說想準備畢業。未料十月,畢安生事件見報,婚權法案激發反同抗爭傾巢而出,我的田野對象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我在美國一邊教書、一邊緊盯事件發展,每天起床臉書自動推播十個盟盟粉絲頁的訊息,外加延伸網頁與文獻,一起床就「戰力滿滿」(至今皆然)。為了把2016–2017年這一波文化戰爭收入樣本中,我將資料分析推遲到2017年暑假進行。
2017年九月開學,我抱著破斧沉舟的心:這學年一定要畢業!不想再陷入低薪、窮忙的博士生循環了。一面繼續教書,一面隨著美國博士候選人(ABD)的職涯節奏,在準備畢業前一年就開始上job market(進入求職市場)。
美國社會學的求職時程是這樣玩的:七月底、八月初(就是每年的現在),全國最好的社會系職缺就會開出來,透過ASA Job Bank以及各大高等教育網站網羅人才(獵人頭),其他等級的系也會慢慢開缺出來。他們會努力將觸角延伸到最大,去觸及最理想、最適合的人才,並開始安排在八月中(第二或第三禮拜)的美國社會學年會進行研討會面談(conference interview),並動員系上教授在ASA會議期間,努力去接觸適合的人才,鼓勵他們來應徵。有些系所會在ASA租攤位,增加曝光機會,並進行employment session。
這些的這些,我去年都~沒~有~參與到。去年我在sexualities session – transnational sexualities panel拿到口頭發表的機會,跟幾位景仰或欣賞的學者同場發表,也藉由mentorship program認識了同樣做宗教與同志運動研究的年輕學者,學了很多他求職時的經驗。That’s it。我沒有印一堆CV放身上,看到大頭學者就黏過去介紹自己。也沒有在會議前就積極地寫信聯絡大咖約見面喝咖啡。甚至沒有先做job bank的功課,找哪些系所今年有開缺,積極參與面談。
九月開學後,我花了兩個禮拜跟指導教授來來回回修了CV兩三回,博士論文摘要至少十次。於是以這兩份文件為底,撰寫cover letter和research statement,再加上之前就有些底稿的teaching portfolio,以及去年發表在 East Asian Men 上的書章 “Weapons of the Weak Soldiers: Military Masculinity and Embodied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Conscription” 當writing sample,就這麼上了job market。
九月中開始認真搜尋,研擬申請計劃。那時,上述第一波好學校的缺九月底就全截止了。我錯過了那波,但申請了十月到十一月截止的第二波缺。
十月底,熱線邀我回台為一場「東亞同志運動與反同勢力」工作坊擔任主題演講者(keynote speaker),如此殊榮、時間剛好在同志遊行之前,我當然答應飛回去四天。孰料,啟程一週前,VCU「尋才委員會」(search committee)的主席打電話給我,約下週一Skype conference,那正是我原訂返美下飛機後的兩個小時!跟Dan教授討論過後,我決定將返美機票提前一班,讓留在臺灣的時間只剩三天,就急著飛回家準備Skype interview。
半小時的面談,只討論了六個問題,但還算相談甚歡。兩週後,便收到系主任通知,要我儘快跟秘書聯繫訂機票,她們要我感恩節假期的最後一天(週日)飛去瑞奇曼,展開三夜兩天的校園訪問(campus visit)。
「校園訪問」翻成中文這詞聽起來太悠閒了。實情是,從週日飛去到週二下午飛走,一共48小時內共見了18位教授,含院長、學程主任、本系外系的教授和系主任等。每天從早、中、晚餐都在跟不同的教授見面、互動,並給了一場演講,原訂45分鐘演講加30分鐘Q&A,硬是激烈討論到兩小時足。此外,並與碩士班學生、系主任單獨會面,還外加當地房地產仲介帶我逛了一小時市區導覽,加社區環境介紹。(PS. 感謝多位幫我練習十次 job talk 的臉友們,知名不具。)
校園訪問中,整個學術社群都在觀察你,適不適合加入他們。然而另一方面,她們也熱情友善地展現出這是一個包容各種種族與性/別的環境,是個歡迎你留下來一起工作的學術社群,希望你將她們視為第一首選。簡言之,在美國找工作看不到「給你工作是施捨你,你不要還有很多人要」的那種態度。求職訪問是 INTER-view,inter是來回、「互相的」。他們在評估求職者,求職者也在評估工作單位。即使沒有把工作給某些人,但他們仍然希望自己在全國學界擁有好名聲,畢竟之後在會議、審查都會遇到。
十二月初,我在幫一位人類學教授客座演講(代課)時,手機大響。我轉靜音。它繼續響,響了三次!我不得不滿臉歉意地跟學生說,「Sorry, I have to answer this call.」走出教室,聽到VCU系主任的聲音:「穎超,我們要談一談。我希望你可以加入我們!」
我快炸了,但只能禮貌性地跟系主任說我正在上課,兩點可以回電給她。她說OK。
兩點,學生下課。教室空了。
我撥了電話給系主任,她談了開出來的工作條件、契約內容與大項福利與條件。稍後,正式電郵寄來,白紙黑字以展開下一波協商。
一個禮拜之中,我請教了十位不同背景教授的建議,有一位卸任院長、一位現任院長,幾位資深教授,以及年輕教授們。
一個禮拜之後,跟系主任第二次協商。我們在某些條件上獲得共識,某些關鍵條件她要上訪院長。
於是,又經過一些來回,條件底定後,上簽到校方。
2018年一月初,趁寒假飛回香港開一個為期一週的書系出版工作坊時,我抽空飛高雄聽A-Lin演唱會。那個週末,我收到掛著VCU校徽開出來的電子契約。簽名,去小7掃描,電郵寄回,完成簽約。
因此,我今年一月初便已確定畢業之後有工作了,但壓著一直不敢對外宣布,因為契約上有個但書:要在八月之前取得博士資格。
後來的故事,臉友們應該就知道了。我三月初把論文寫完,三月底口試,五月中畢業,六月搬到瑞奇曼。
那,在這段過程中,我想回台灣嗎?
很多在台灣和海外的朋友都知道,我心心念念著台灣的發展,也希望不斷地貢獻知識和運動。透過書寫、組織、成立平台,盡著公共知識分子的本分和努力。
今年,台灣社會學的教職開了五、六個缺,加上性別類的可能更多,是金融海嘯以來難得的榮景。不過,說實在的,在我今年一月跟VCU簽約時,我其實連申請多數台灣教職的資格都沒有。
很多台灣的教職需要附上整本博士論文一式╳份,外加博士學位畢業證書並附駐外國史館的認證╳份,還有SSCI、TSSCI論文等。說來慚愧,今年二月底最後一個台灣職缺截止之前,我都不符合基本申請條件。
我三月口試,口試完努力修改博士論文到四月12日上傳。Rutgers的畢業證書到畢業典禮後三個禮拜才印好,那已經是六月的事了。我六月10日早上八點拿到畢業證書紙本,立馬衝回台北駐紐約辦事處認證。準備了一堆信封、郵票,辦事官員非常客氣親切,但按照法規,她們還要等我的成績單一式三份寄來,才能在三、四天後將畢業證書認證寄還給我。
我實際得等到今年六月中,才蒐集完申請台灣教職的基本條件,準備年底的申請。換句話說,我從畢業到「可能開始工作」(也可能申請落空),至少無薪半年到一年以上時間。如果明年沒有,後年再來。
我知道,台灣有些系所特別在申請條件上放寬,即使沒有畢業證書,指導教授或系主任保證此人期限前能畢業的親筆信也可以。我知道,台灣的制度有歷史經驗為基礎。也許早年很多系所都有這種彈性,但「被騙太多次了啦!」(某臉友說),如果冒風險錄取了某人,卻無法在期限內湊齊文件,這個缺在台灣就會落空,白忙一場,明年重來。不如條件嚴格一點,是安全穩健的路線。而且,就算系所看重某人的潛力,想聘某人,但不符合這些台灣業界定義的基本條件,送到院、校,三級三審制也可能被打回來,白白浪費時間與人力。
這是我所看到的台美教職申請的結構與慣習。因為經驗的侷限、也沒做什麼紮實的研究,勢必帶著個人觀點的偏頗,歡迎批評、補充。而我作為一位在結構中的行動者,只是做了一個理性選擇下的決定。
至於未來會在哪裡?我想,會在我最適合建立知識生產基地,讓我能進行學術生產與公共社會學介入的地方。學術工作者,也是逐水草而居的。
***
至於,「你要回台灣嗎?」這是我的回答,我說了我的故事給你聽。
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回答?
***
後記:朋友們如果有經過瑞奇曼或大華盛頓地區,歡迎來找我玩喔!Amtrak直接在Richmond downtown有站,Virginia Beach就在開車兩小時的不遠處!
這篇文章我本來還預計寫兩節,包括:我對台灣社會學與性/別研究的迴看,以及想跟其他有夢想的同志說的兩三事。夜深了,下次繼續吧…
https://m.facebook.com/notes/ying-chao-kao/你要回台灣嗎/10160825163620051/
作者: dogwawa (wanwan)   2018-08-08 07:24:00
作者: uji (njnj')   2018-08-08 12:21:00
作者: eere (孬踢)   2018-08-08 16:28:00
作者: red02 (hung)   2018-08-08 17:31:00
作者: pnt (BALANCE)   2018-08-08 19:5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