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魔之碎片

作者: winnie2014 (ㄚ悌)   2015-11-17 15:13:46
從小看伊藤老師的書長大,近年來只要還有在創作就覺得很高興。
不過這本反而是在溶解教室之後才入手,大概後者鋪貨到便利店有差,
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解讀伊藤老師怪誕的背後思想,一直令人著迷。
《被窩》
這篇,嗯,只想到螢光幕上各種被爆外遇的男人。
《木造之怪》
建築陽具崇拜?古董崇拜?歷史崇拜?
這篇總覺得應該有深意可惜無法理解啊!
只想到所謂觀光對那些古城苗寨原住民文化,
受到越多關注胃口越大,什麼花裡胡哨的歌舞迎賓,各種開發反而不倫不類面目全非。
《富夫‧紅色高領衫》
這篇,嗯,感想同第一篇?
也許是叫人管好自己的(小)頭吧!
《緩慢的告別》 No.1
這本最喜歡的短篇,特別是妹妹這個角色的鏡頭。
想起小時候對於親人(尤其是父母)逝去的恐懼,
旁人對你的記憶形成一個人的存在,
當羈絆逐漸淡去,不被在意的人也等於是“死”了。
還有關於死亡的各種儀式,藉慰的從來都是生者。
《解剖妹》
從表面看也許是反映醫療的濫用,
細數多少人喜歡自己當醫生,老覺得自己這兒哪兒有毛病的自我“解剖”;
延伸想也許是渴望被瞭解的病態,像是在臉書狂發心情文的自我解剖,
或者Lady gaga的paparazzi這首MV的最後,落日明星為了博取版面的曝光,也許都算。
《黑鳥》No.2
私以為還是在說貸款。
營造氣氛威嚇任你落入陷阱(有土斯有財的社會氛圍),
銀行提供幫助但不會是無償,會在不需要的時候持續給予(信用卡),
然後時間到了逼迫加倍奉還,出的從來都是自己的血肉。
《七癖曲美》
因為壓力而出現的奇怪動作,竟成為風潮,像上班族互相比較自己壓力很大之類成癮。
傳染的過程也是一種心理病,形成傳承,例如老輩自我解讀習以為常的責任制,
名人的“癖”(大頭症?)會成為自我風格被編輯如獲至寶,
沒有“癖”的人被攻擊,無法在村裡融入生存,
自認為有癖的人享受孤獨沾沾自喜等等,其實是自我阿Q。
《耳語女》No.3
我本身是很容易猶豫的人,所以看這篇有點戚戚。
想像是威權教育出的新鮮人,
缺乏主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脫離了規劃就不知所措,
企業主也許知道你承受痛苦,但為了維持運作效能也會當做沒看見,
有才能的人被吃軟飯的奴役,後來藉由命令別人來得到新生,
被命令慣的人,命令開始融入習慣,
是個“正常”人了,對不合理的事情也不覺得奇怪。
可以自己生活到底該開心還是難過?
轉換路線帶來幸運,走在人行道上的人反被撞死。
作者: ziann (沾沾)   2015-11-20 00:20: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