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談談文革的前因後果 Part 3 三大改造

作者: reinherd (浣熊提督萊茵哈特)   2019-06-04 08:42:23
談談文革的前因後果 Part 3: 文革的遠因; 三大改造下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
在鎮反以及土改運動的尾聲中, 中國也迎接來了韓戰的結束. 韓戰於1953年結束. 結束
後, 中共終於可以暫時先告一段落武力對外交戰以及對內鎮壓(土改和鎮反運動嚴格來說
接近對內鎮壓). 開始對中國的社會和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這個社會主義改造一直維持到改革開放才逐漸消失. 但是對後來中國一切的經濟和社會
帶來劇烈的影響.
三大改造全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包括:
1.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2. 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3.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所以合稱為「三大改造」 .
我先解釋一下為何中共要執行三大改造, 因為共產主義的理想世界中, 每個人都活在近乎
烏托邦的世界. 但是如何從現今的市場經濟社會走到共產主義烏托邦, 後來的共產主義者
提出一系列巨大的社會經濟改造計畫. 後來這些計畫慢慢在蘇聯成熟. 主要的手段是,
人還是可以有一定的私有財產. 例如蘇聯人還是可以自己的衣物, 貨幣, 以及汽車等昂貴
日用品. 但是, 生產工具必須集體擁有, 並且由國家統一計畫調配.
舉例來說, 今天小明擁有有一個汽水工廠, 然後雇用的100個員工來經營, 生產汽水賣到
市場上給消費者賣. 而依照市場通路以及預計的利潤成本來定價以及以市場共需來規劃生
產量. 而社會主義改造以後, 工廠不再由小明擁有而是由國家擁有. 這一百個員工繼續在
工廠工作. 你可能會認為說, 既然是共產, 那為何不能工廠由那一百個員工集體擁有, 而
一定要國家擁有. 原因是因為, 過去工廠生產的汽水, 是依照市場供需來定價以及規劃生
產量. 但是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經濟下, 市場雖然存在但是由政府控制. 所以變成政府會下
指標說, 今天工廠生產多少瓶汽水, 其中1/3去北京銷售, 1/3去上海銷售, 1/3去其他政
府規劃好的市場銷售. 然後價格也是官方規定. 甚至還會規定說全國的同樣商品定價要一
樣. 同樣的, 工廠生產的汽水不能自己決定要賣給哪個客戶, 因為一切都是國家計畫好要
用什麼價格賣到什麼通路. 所以在這種市場模式下, 共產不會是員工集體持有, 而是全面
國家化. 嚴格來說, 生產的商業公司變成政府的製造部門.
其實這種經濟思想雖然以今天的角度來說很奇怪, 但是在20世紀初期被很多人看來是金科
玉律. 因為當時很多人認為由國家統一分配稀缺的生產工具和專業服務會帶來最有效率的
使用. 避免浪費以及對員工/消費者的剝銷. 例如說今天英國的國家衛生系統(NHS)就還帶
有這種計畫經濟制度. 全英國被劃分為無數個區域, 每一個區域由英國政府指派一定數量
的公醫給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 然後公醫可以讓病患轉診到該區域的專科醫院.
然後整個體系提供極低甚至是無償的醫療服務. 所以其實就連今天的資本主義自由國家都
還有計畫經濟色彩.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20世紀初期, 計畫經濟會被許多人當作最有效率
最科學的經濟模式.
但是中共的這個三大改造卻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影響. 原因是因為, 我不認為計
畫經濟一定是錯誤的. 但是如果把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產業分工)都國有計畫化一定會是
災難一場. 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政府機構有能力去計劃這麼廣土眾民的國家上所有的經濟和
分工模式.
尤其是當時中共開始推動農業合作社化. 強迫農人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 將零碎的個
人農地整併成大規模的集體農場. 也就是開始推動農業集體化. 原本中共建政土改時, 把
地主的農地分給佃農. 現在, 佃農好不容易分到的土地, 又被政府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給拿
回去. 由中共中央計劃每個合作社生產什麼農作物, 然後個合作社分配工作任務給農民,
然後計算每個農人的工作時數以及應得的工資(又稱為工分制度). 切記, 這和人民公社不
一樣. 人民公社是後來推動的. 一開始只有農業生產合作社制度. 也就是把小農的土地整
併成大型集體農場, 農民從耕作自己的土地改變成耕作集體農場的土地. 當然, 我們或許
會認為農地零碎化, 會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 所以整併成大農場也是合理作法. 但是, 中
共當時在集體農場推動工分制, 也就是整個農場的產出, 平均分給該農場的成員, 而成員
依照打卡工時來計算其工資. 而通常農場因為太大, 所以又會切割成多個生產隊, 給予各
個生產隊一個預計達到的生產額度. 然後生產隊在期限內達成這個產值, 然後把產值又計
算平均分給農民. 某種程度來說, 這等於是把工業生產線的薪資計算方式落實在農業上.
但是, 農業和流水線工業是不一樣的. 流水線工業上工廠可以透過流水線的速度和分工程
序的簡化, 讓每個工人每個小時的產值幾乎一樣. 所以大家可以領一樣的時薪. 但是農人
不一樣, 農人不能只看工作的時間, 還要看工作的強度. 因為農人下田後已可以打混摸
魚. 這不像流水線工人很難打混摸魚兒不被發現. 這導致說農人開始發現我認真工作和打
混其實領一樣多的錢, 我幹嘛努力工作? 所以農業合作社改革雖然表面上整併零碎農地理
論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但是實際上效率大幅度降低, 因為農人開始普遍怠工.
另外就是手工業以及城市資本主義工業的集體化. 手工業集體化類似農業, 手工業者必須
加入集體的合作社(大家可以想像過去理髮師自己開髮廊, 現在等於是所有個體髮廊都必
須加入合作社集體定價經營). 工業則是走向”公私合營”. 公私合營的意思是國家用和
平的手段收購所有的私有企業, 讓私有企業變成國營企業. 但是, 過程是和平手段. 共產
黨不會槍斃或是關押這些企業主. 往往企業主還會留在企業裡面擔任經理職, 通常稱為”
資方人員”. 因為這些企業主有經營這些公司的管理或是生產技術的專業所以必須留任.
我拿中國大陸很受歡迎的王老吉涼茶(我覺得就是加很多糖的青草茶)當案例. 王老吉是由
廣州的王氏家族經營的家族企業. 1956年, 公司被”公私合營”(實際上國有化), 由政府
每年給予5%的營利作為分紅補償. 而國家政府的各地方商業局派出公職的幹部和這些資方
人員一起去經營這些公司. 甚至實際的經營權力還是在該公司的”公司黨部的黨支書”手
上. 這也進一步降低公司的營收. 因為公司從股東或是所有人經營, 轉變成由政府或是黨
委任的幹部來經營. 這導致中國大陸幾乎有歷史的企業都產生經營的斷層. 例如王老吉,
同仁堂, 全聚德等等. 而國家或黨派來的幹部其實也對於公司經營的績效不是那麼在乎,
這也間接的導致文革失控.
最後, 因為農業和工業都被政府控制, 都被集體化, 所以也導致了用人方面出現很大的變
革. 過去中國是學生畢業後自己去找工作. 在三大改造後慢慢變成統一分配工作. 例如大
學生大學畢業後不用擔心畢業即失業, 因為國家政府會依照你大學所學專長幫你安排一個
工作職位. 但是這也產生一個問題, 就是開始社會走向固定化. 如我上述所說. 當時經濟
已經變成計畫經濟, 每一個商品都是事先計畫好生產量以及銷售管道. 所以變成商品不能
自由買賣. 例如說你要買米, 不是說你有人民幣就能買. 因為事先已經計畫好每個地區要
分配多少米銷售. 如果說每個人有錢就能買米, 很可能會因為大量購買囤積就導致市場上
沒有米. 所以當時共產黨也推行票證制度. 例如有糧票, 布票等等. 買米要有人民幣還要
有糧票才能買. 而糧票又是以人口以及工作薪資來給予配給.
而為了要讓配給能夠有效的執行. 所以人力也變成一個必須被計畫性控制的產品. 所以
在1958年開始, 中共為了固定化社會以及人力資源,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
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所有個體被普遍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大類。
城市因為發展的是工業和手工業, 所以非農業戶口普遍就是在城市內接受教育後分配城市
的工業職缺. 農村因為主要是發展農業, 所以成年後直接在農村分配工作. 這使得每個人
都變成國家經濟發展下的小螺絲釘. 從出生到求學到工作都是國家計劃性分配. 在1958年
以前可以自由地遷移工作, 在1958年以後, 每個人被固定在自己的居住地以及工作職位上.
如果離開居住地, 就沒有糧食配給, 住房分配, 醫療, 求學受教育, 就業工作分配甚至連
結婚登記都不行. 這也就產生至今都存在的中國戶口問題. 這也打下文革的社會土壤問題.
因為人從此以後食衣住行從生到死都離不開黨和國家. 每個人都是政治運動的螺絲釘.
簡而言之, 中共在1950年代三大改造後, 基本把中國做成一個類似”模擬城市”化的國
家. 毛澤東等黨國高層在北京中央政府, 可以用玩電腦遊戲模擬城市一樣, 去規劃每個
人, 每個產業, 每個地區的商業和經濟的發展. 所以在1956年, 中共政府宣布三大改造完
成,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期階段. 這給接下來十多年帶來巨大的災禍.
作者: kojiro   2019-06-04 20:34:00
老毛根本朱重八再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