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cyaztfe (best_troll_tw)
2018-01-30 21:33:27如題
在漢代時,所謂的經學傳家就是指春秋三傳啊 詩經啊 禮記之類的五經
那時候讀書人都是讀這些,論語孟子雖然也有人讀,但不是主流
就算是在唐代,四書也未成氣候
可是到了宋明,四書就取代了經學成為主流
不是說經學被放棄,只是他們的權重就被降低了
我知道四書的發揚光大是來自於程朱理學一派
那我很好奇,為什麼宋代最終會傾向四書?
是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讓大家放棄五經?
作者:
log56 (君主建山川)
2018-01-30 21:49:00大哉問
作者: duriamon (亞門) 2018-01-31 11:11:00
都還是很重要吧?我記得四書的內容也引用了不少五經的內容,如果古代讀書人不看五經也很難了解四書部分篇章在說什麼吧?而且要去考科舉的人(唐代之後開始)有膽子不讀嗎?
作者:
zwy (瑞士刀)
2018-01-31 11:49:00要考禮記嗎?各朝的禮儀都不一樣,難道要讀書人去跟皇帝說你這樣做不符合古代的禮法
作者:
log56 (君主建山川)
2018-01-31 12:43:00宋朝可能大家對四書五經還能等量齊觀,明朝就不是了。明代大多數讀書人課本(四書)裡沒教、聯考(科舉)不考就不讀。所以很多當時讀書人遍訪制藝大師補習,他們教的內容就是易經&傳,寫出來的文章就能與眾不同,容易拿高分中舉。
作者:
Sorge (白愁)
2018-01-31 13:44:00主要還是因為朱熹吧 :)然後, 不知道從是什麼時候開始, 社會各界跟官方都注意到,朱熹編的東西, 頗好用, 也好當入門教材, 也頗符合官方需要中間有一個變化過程。詳情難考了。因為朱熹的東西本來也是非主流的。然後就是, 朱熹的潛意識好像一直覺得, 易是占卜
這啥問題?四書是必考題,五經是挑選題,你要當學霸就把五經的五張考卷全答,不然照規定挑一經就可以。春秋、禮記最少人選,原因很簡單,易經太玄次之,不過
作者:
Sorge (白愁)
2018-01-31 13:55:00、詩是文學, 好像不是真的聖人義理之學。不然講真的, 易經
作者:
Sorge (白愁)
2018-01-31 13:56:00易傳裡面也是很多聖人義理之學, 怎沒獲得朱熹的同等青睞..
這九部書歷代諸賢的註釋極多,這表示見解不同,考試批改要採哪家的解釋為標準答案?這會引起爭議,而朱熹四書集注被欽定當成範本,所以從元開始,尤其是明清科舉,考生只會以朱大家意見寫答案,你天縱英才寫出千古奇文,但跟標準答案只要不同,也只有吃鴨蛋。簡單說考試引導教學(學習),科舉規定要考哪些,讀書人自然偏重那些科目。
作者:
bxdfhbh (bxdfhbh)
2018-01-31 15:02:00四書是明清八股文科考用書,所以明清都讀四書。可能是因為四書規模小,窮人也買得起書,所以朱元璋為了降低科考門檻,讓窮人也考得起,所以這樣選用。這是我的推測。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1-31 22:38:00朱巴巴:朱熹乃本皇先人 天下我朱家的 當然考我朱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