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考古學視野下的歷史呈現出什麼特徵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8-12 18:27:30
原文轉引自賀云翱的新浪博客 http://goo.gl/xdc7lC
有朋友和我討論,考古學主要涉及哪些研究領域?我說第一是研究歷史,第二是研究
文化,第三是研究人,第四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然這種排序是不分先後的,主
要是看學者的具體研究興趣。
關於考古學研究歷史的問題,過去學者們有過專門闡述:譬如特別是在史前史的發現
和建設方面,考古學有著無法替代的唯一性地位;而且,史前史的歷史竟然佔了人類
誕生以來歷史的99%以上。其實,考古學對史前史的發現絕對不僅僅是一段過去未知
歷史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有誕生就會有消亡的一天,即人本身
作為一種靈長類動物,她不會是永恆的,她誕生於5、6百萬年前,是地球運動了35億
年以後的產物,它讓人們能夠基立於歷史的角度從哲學上去面對和思考如何在“有限”
的歷程中處理好人類彼此的關係,包括應當如何善待孕育人類生長的大自然以及人類
的“同胞”——所有的動物世界。它還告訴我們,人不是神造的,人性中的許多善惡
問題是與生俱來的,這讓我們可以理性和勇敢地面對人性世界;它又告訴我們人類的
各種文化與文明成就包括社會本身,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創造出來的,它
呈現的規律性與法則迄今仍然未被改變。
朋友們還問:考古學在研究歷史方面,究竟呈現出一些什麼個性?我想大概有以下的
特點吧!
第一,考古學讓歷史“落地化”
考古學者在探索歷史問題時,會讓每個歷史事實落在具體的地理位置上。這個位置是
物理的,是有具體尺度的,是有地理地貌特徵和自然禀賦的。以考古發現補充或糾正
文獻中對“地理位置”記載缺失或失誤的實例舉不勝舉。而人類具體活動發生的空間
位置對理解人們的文化空間建構乃至行為模式有著無法想像的意義。有學者認為,20
世紀中葉以來,學術界有從過去重視“時間”研究而向重視“空間”轉向的趨勢,這
對考古學而言,歷史發生發展的“空間”問題本就是它的題中主義。
第二,是把歷史“形象化”
考古學揭示的歷史,無論是生產工具、生活物品、建築形態、聚落格局或者還是人生
習俗、宗教遺跡、美術作品、工藝特徵等,它都是以物質樣態而形象化地呈現在今人
的面前,即使是出土的文書、墓誌、碑刻、銘文、繪畫、紋飾等,也都與特定的地點、
層位、遺物、遺跡共生,從而呈現出與特定時空及人群相聯繫的立體形態。它與以文
字資料為主的抽象化的文獻歷史學形成了互補的關係,展現了歷史學的多樣性和豐富
性。近年來興起的“圖像史學”,其實所運用的所謂“圖像”資料大都來自於考古學
家經運用科學方法所調查、發掘、研究、記錄的成果。也可以說,考古學推動了歷史
學的形象化、立體化、圖像化。借助於考古學的這一特點,大量出土文物進入了博物
館或美術館,它們架構起了難以計數的博物館的陳列骨幹,給普通民眾傳遞了歷史的
豐實和文化的精彩,同時也推動了公共考古學和公共史學的發展繁榮。
第三是把歷史“細節化”
傳統文獻中的歷史一般關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歷史主體過程,這當然是極其重要
的。而考古學恰恰關注細節,從細節中梳理出某種文化事象的來龍去脈、某個聚落的
結構佈局、某一產品的生產過程、某類建築的設計砌造等。有田野考古經驗的學者都
知道,考古學能把許許多多人類的歷史活動確定到幾米甚至幾厘米的範圍,它改變了
許多模糊不清的歷史鏡像,讓人們在細節中把握歷史,觀察真實,感受魅力。
第四是讓歷史“遺產化”
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保存到當代的文化財富和文化資源。眾所周知,在
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過難以想像的豐富文化與文明成就,然而,人類大
多數的創造都被無情的時光帶走了,能夠保存下來的可謂鳳毛麟角,而且它們還大多
被埋藏在今天地表之下,只有通過考古學才能讓那些被掩埋的先人遺珍得以重見天日,
進而變成能夠被今人所閱讀、認知、利用的文化遺產。在西方學術界有“文化記憶”
一說,而文化遺產正是讓人類獲取文化記憶、保存文化基因、打通文化血脈、持有文
化智慧的重要條件。丘吉爾先生說過,“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正是因為有了考古發現的文化遺產,人類的文化記憶才會被推向數百萬年、數萬年、
數千年前那些沒有文字記錄的洪荒年代,也才知道人類社會的萬物都有個起源、發展、
演變、衰亡的過程。而且,最關鍵的是,考古學家揭示出來的不是歷史的碎片或無形
的話語,而是由這些碎片綴合成的包括思想在內的物態文化遺產,它讓人類以及國家、
民族、都市恢復了丟失的“文化記憶”,而揚·阿斯曼先生提醒我們:“正是(文化)
記憶使得我們保持自我,明天的我如同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記憶幫助我們在超越生
死界限的時間長河中確定位置”,辨明方向,走望未來!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16-08-13 12:0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