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9789571373379

作者: silense (寧靜的韌性)   2022-03-18 05:34:25
https://i.imgur.com/QpPjOzK.jpg
———————————————————
之一、我身體裡的雙重人格
內在大人:理性、意志力
內在小孩:情緒
————————————————
之二、誰在我的身體裡面說話?
感受的是誰?
做決策的是誰?
是誰喝了飲料?
是誰在揮霍薪水?
是誰哇哇大叫說要節儉?
給我啦
給我啦
我要吃啦
不要啦
不要啦
我不想去啦
我好累喔
再一下下啦
再一下下再睡覺啦
內在大人有原則嗎?
內在大人跟內在小孩有說好的獎懲制度嗎?
內在大人做的決策,
跟那個小鬼商量過了嗎?
當我累了,
家裡的大人開始睡覺的時候,
這個小鬼幹了什麼好事?
———————————————
之三、重新認識自己
要當一個好大人,
首先得搞清楚,
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孩。
———————————————
之四、聽誰的?
跟大人小孩理論一樣:
面對食物,
需要讓大人保持清醒。
———————————————
之五、自我挖掘
錯誤信念:
危險,危險,我很危險。
Protect,保護,我需要保護。
5-1自我價值
我不受歡迎。
我很胖。
5-2關係
我是個累贅。
是我害你變得這麼可憐的。
我必須照顧你。
我無依無靠。
你不愛我。
我必須時時提防爸爸。
爸爸會把我賣掉。
我讓你失望。
我不如你所願。
如果失去你,我不知道我還剩下什麼。
利用你的存在,
來定義我自己,
是我讓我自己,
成為你的附屬品。
5-3對關係的應對策略
我必須得到第一名。
我必須是最棒的。
我必須獨立完成每件事情。
我必須堅強。
我必須滿足你的期待。
5-4概括性的錯誤信念
男人都是王八蛋。
女人很倒霉。
女人很脆弱。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之六、更深刻的自我挖掘
觸動、向下淪陷——核心信念:
你不愛我。
——————————————
之七、覺察核心信念的觸動情境
快速進入那種感受中,快速退出。
並非沈浸在情緒中,才能處理情緒。
什麼情況,會激活核心信念。
「你不能如我所願,所以你不愛我。」
「你不能愛我所愛,所以你不愛我。」
「你不能憂傷我所憂傷,所以你不愛我。」
「一切就只是利益交換而已。」
「我是不會愛你的。」
「因為你沒用。」
「因為你不是最好的。」
「我如果愛你,我就死定了。」
——————————————
之八、最早的時間軌跡:
「你要記住你去的路,爸爸會把你們賣掉。」
「你要把弟弟帶回來。」
「一般人早就把你們丟掉了。」
「你們對不起我。」
——————————————
之九、具體外在激活反應
嘔吐
想吐
推開外界一切人際關係
「是人際關係害我受傷。」
想要嘔吐的感覺
乾嘔
悲傷
慌張
害怕
緊張
緊繃
記路
路很難記
鄉下的石子路
過一個彎是一個彎
完了
對不起媽媽
我記不住
我和弟弟要離開媽媽了
我們會不見
為什麼我們又順利回來了
不是今天嗎?
不是今天被賣掉嗎?
是明天嗎?
今天先看貨嗎?
我要保護弟弟
媽媽說
要保護弟弟
我要保護弟弟
媽媽說了
一定要保護弟弟
一定要保護弟弟
什麼都可以
我的命也可以不要
媽媽對我沒有要求過什麼
他對我就只有這個要求
我一定要保護弟弟。
「他們都是壞人。」
「他讓我們住的房子消失。」
———————————
之十、重新經歷事件的感受
是不是媽媽不能夠放下自尊,坦承自己的失敗,
所以需要把人生所有的不能面對,
都往爸爸的身上堆,
當錯都是別人的,自己何錯之有呢?
爸爸說賭博會輸,
是因為媽媽不擅長做家務,
媽媽說家裡沒有錢,
是因為爸爸好賭。
真實的外顯情境結果是,
一團糟的家務,跟身無分文的經濟狀態。
互相指責的父母。
不斷挑撥離間,
想要讓我們不要相信爸爸的媽媽,
害怕失去孩子們的支持的媽媽,
以及不知道到底在幹什麼的爸爸。
是的,
我對爸爸一片空白,
雖然我們住在一起,
但有關於他的事情,我都是聽媽媽說的比較多。
是的,
我跟媽媽住在一起,
但她並不是溫柔和藹可親、熱愛世界的媽媽。
她做是要跟我抱怨這世界很壞,
抱怨誰很貪婪,
你跟他在一起,
你會知道死亡並不是最可怕,
可怕的是讓我沒有希望的活著。
————————————
之十一、情緒價值:訊號
害怕:危險
悲傷:不自主的失去重要的事物
羞愧:我背棄了同伴的信任
快樂:我從什麼事情獲得樂趣
我把情緒放在身體的哪裡?
嘔吐
胸腔
我的情緒在胸腔
不舒服時
就想吐出來
如鯁在喉
——————————————
之十二、錯誤信念的來源
父母在教養上的失誤
會造成錯誤信念
以這種錯誤信念作為有色眼鏡
去看待自己和別人
這是我個人的認知扭曲
目的:消除這些不良的投射
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滲透進你的生活中
你甚至無法分辨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寫了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在你的價值觀檔案裡面
我必須了解
如果我的父母用不同的方式
或者我的父母是別人
我所受的影響將完全不同
那些亂七八糟的句子
跟我的決定無關
只是跟我父母的教養風格有關
————————————————-
之十三、凡傷害我的都是王八蛋
蔡平郎:
「你沒有資格。」
「你們都沒有資格。」
「你們這些人都不夠資格。」
「這裡的東西加一加不值十塊錢。」
這些話就像有人提著一大桶冰塊,
從我的頭上澆下來,
這些話會撼動我的心,
這些話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
這些話會讓我覺得自己卑賤甚至不如塵埃。
我結冰了,
我凍結了,
I’ve been frozen.
I felt cold in the last week
I stuck.
I struggle.
But I can’t get free.
我的感受很差,
但是你也知道我已經無處可去,
所以你將這世界給你的挫折,
肆無忌憚的宣洩在我的身上,
而我無處可逃,
我哪裡都去不了,
只因為你是我的爸爸。
我站在你的面前瑟瑟發抖,
任憑你威嚇、言詞羞辱,
就像一隻你一捏就可以捏碎的小螻蟻。
客觀宇宙中,
滄海一粟,
我自然不是什麼可以改變物換星移的大人物,
但是於我的個人主觀世界裡,
我需要維穩自己的個人自我價值感,
使我有足夠的自信相信明天還能夠做點什麼,
可以期待明天的時光與太陽。
我是為你好。
我只是說實話。
我只是說話直。
凡是想要摧毀我的個人宇宙的,
無論他披上哪一種漂亮的外衣,
那些貶低我的,都是王八蛋,
沒有之一。
你不知道你摧毀的是什麼。
那個時候,我甚至也不知道你摧毀了什麼,
直到我開始修理這些東西的今天。
———————————————
之十四、維修
反思、修正自我心理程式。
父母的行為,
不該怪罪於你。
強化內在大人
問題:你的內在小孩停在幾歲?
——————————————
我的決策只有:
1.我在想什麼。
2.別人在想什麼。
事實是:
1.我在想什麼。
2.我覺得別人在想什麼。
3.我永遠無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練習是,
坐在這個身體裡面,
單純的停下來,向外看看這個世界,
停止「想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因為反正我也永遠不會有答案XDD
——————————————
我用什麼策略來壓抑內在小孩?
我用什麼來剝奪他的權力?
我的煩惱並不是來自於錯誤信念,
而是來自錯誤信念所帶來的自我防衛行為。
自我防衛的機轉十分多變
自我防衛機制
可能會反過來,使行為印證錯誤信念。
也可能過分對抗錯誤信念。
諸如
「我不夠格。」
「我只能任人擺布。」
「我是孤獨的。」
「我沒有的東西就無從失去。」
「我不可以享受。」
追求完美————聽天由命
追求權力————尋找強者
緊密黏人————逃避關係
過分自律————隨意揮霍
(強迫性的例行公事)
(毫無節制的隨意消費)
——————————————
自主需求
關係需求
獲得快樂
基本需求受挫
認知基模修正,
以避免下次基本需求不滿足所帶來的挫折
錯誤信念誕生
大人會因為對方是小孩子
而給予
「你什麼都不懂」
「你要聽我的」
這樣先入為主的偏見
所受挫折過多的人
有時候難免比較偏激
————————————————
保護策略彼此會高度交集
追求完美 追求控制
追求和諧 幫助者症候群
「我不值得被愛。」
內在小孩依然活在過去
我要尊重且珍惜自己的保護策略
因為他們幫助了童年時無助的我
但要選擇新改版的保護策略之前
我得弄清楚我舊有現行的保護策略是什麼
———————————————
保護策略:
壓抑:所有保護策略的核心。
投射:以我所想,解讀他人所想。
認知扭曲
意識
自我價值感脆弱到
完全無法承認自己的責任
「都是別人的錯。」
我有很多缺失
我不能犯錯
我很糟
我很醜
我毫無用處
因為我,你才會這樣。
我越努力,越證明我一無是處、毫無價值。
堅信你會改變,有朝一日會回頭看我。
並非只有我的內在小孩和內在大人
要對自己負責
其他人亦然。
我需要了解,
有些人確實是我幫不上忙的。
我不能相信任何人。
當我傷害了快樂的你
我就報復了過去那個無助的情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