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大中文所上榜心得

作者: hwsh60013 (夏洛特)   2017-03-14 22:47:12
之前從來不敢想自己也能在這裡發心得文,一路走來真的得之於人太多,研所板也給了我
很大的幫助跟支持,取之於板用之於板,希望一點微末心得能給未來有志於此的後輩們一
點幫助
背景:
台大中文系,沒有轉系什麼的,就在這裡待了四年。也因為這樣,以下的心得基本上預設
為台大出身者最適用,如果是外校學生,某些資源的取得可能會比較麻煩
成績:
國文:39.5
英文:38
中國語文能力測驗:40
文字學:24
聲韻學:35
中國文學史:52
中國思想史:75
本次英文門檻:28 / 最低錄取分數:209.5
總分:265.5 正取一
以下會先從事前準備、讀書方法開始,接著是各科的分述,個人的心路歷程在最後
開始之前
1.找到理由
在一切開始之前,問自己一次,為什麼要考研究所?請誠實地、毋自欺地去自問、去
回答,給自己一個理由。理由是什麼不重要,「有理由」才重要。同時這個理由必須足夠
強大,能讓你即使在最痛苦、最無力、最脆弱的時候,都能從這個理由找到繼續下去的力
量。考研的道路比我們所能想像得更加漫長、更加艱辛,先弄清楚自己的理由,找到自己
的目標,因為有理由的戰鬥,「為了什麼」的戰鬥,才有真正的力量。
另外必須要說的是,研究是需要真正熱忱與喜愛的,學術的道路有很多我們從未遇過
、甚至從未想過的困難,如果是中文系出身,我想應該已經稍微能理解這條路上所要面對
的是什麼。所以,在決定這條路之前,好好思考吧,捫心自問自己的初衷,不只現在,未
來在這條路上的每個時刻,都要好好問自己。如果真的決定了,那就請繼續往下吧。
2.看研所板
請左轉出去,然後在這個板斜線「中文」,以及你想考的學校。我自己在準備時,真
的在這個板上得到了很多,現在能找到的幾篇心得都寫得非常完整而精闢,請好好一字一
字讀過,讓自己稍微明白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什麼東西。研究所考試跟以往我們面對過的任
何考試都不同,如果是中文系出身,大概就是你的期中期末考加起來,然後範圍跟難度都
乘上五倍的程度,所以先從前輩們的經驗中,得到大致的瞭解是很重要的。心得文提供的
書單、讀書方法乃至於答題技巧,都請好好地參考,並按照自己的習慣調整,你就會對如
何準備有初步的概念。
當然,找到自己的道路還是最重要的,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而且很多前輩都
是本身就功底深厚或天賦異稟(?)的高手,除非你跟他們一樣厲害,不然如果是像我這種
凡夫俗子,最好不要照單全收,不然之後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心得文都寫得很簡單我自己
讀起來卻那麼難……。最後就是,讀到中後期時可以看看心得文來瞭解實際考試都考些什
麼,可以幫助你在時間不夠時抓重點唸書,或找出自己哪裡比較不足,中文所的學科範圍
實在太大,越接近考前越需要抓會考常考的重點看,否則效率會很低。
3.找到戰友
在這段時間,幫助我最多的無疑是一起考試的夥伴們,我很幸運,身邊最要好的朋友
們都有一樣的志向,所以能有一群互相合作與幫助的戰友。如果可能,請在系上或哪裡都
好,找一些有相同目標的戰友,組個讀書會或社團,不要小看團結的力量,人多能接觸到
的管道、找到的資源就多,彼此交流能發揮出更大的效果,我到最後重複念的那些資料很
多都是靠朋友才拿到的,如果你又剛好像我一樣邊緣,那就更需要仰賴朋友,一起從各種
想不到的地方拿到筆記、講義或論文,然後彼此分享,很多東西是你孤軍奮戰的話永遠也
不會知道的,一加一永遠大於二。如果唸書有疑惑或不懂(這基本上難以避免),也可以彼
此討論,你們不一定每個人各有擅長的領域,不一定可以替彼此解惑,但透過討論經常也
能解決問題,幫助自己釐清思考,甚至激盪出新的想法,這非常關鍵,研究所考試中,如
果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對教授來說是很加分的。
最後,除了學問上的幫助,心靈的支持也一樣重要,同樣在苦海中浮沉的人更能瞭解
你的痛苦,真的撐不下去時,彼此安慰、傾訴、傾聽,不然就一起黑特或亂開玩笑,我們
這群人練到最後嘴砲互嗆都三句不離思想史聲韻學(舉例:你這個蟹攝!),真的,你會發
現,笑著笑著,壓力就稍稍減輕了,又有力氣繼續了,人總是要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地活
下去,考試也一樣,對我來說,沒有這些好朋友,我是絕對走不過來的。所以,盡可能找
到你的戰友吧。
4.準備
心理建設完了之後,就可以來面對實際的層面了。中文所的考試,最好不要只念一家
說,尤其是思想史這種門派明顯的,要盡量博覽眾家,才不至於讓自己的思考流於偏頗。
所以選書就很重要,除了參考心得文的書單,也可以請教系上的老師或考上的學長姐,除
了知道哪些書好用,哪些著者的書可以看,也可知道它們的難易,甚至有些什麼問題或缺
點,甚至不同學校的偏好,像聲韻學不同學校的系統差異更顯著,所以找書蠻重要的,這
部分在底下的書單會再提。除了書之外,論文也可以參考,但看論文要小心,不要一開始
就看,最好是已經讀到一個階段、有了一點心得之後,拿來當思考練習,如果沒有自己的
底子,很容易被某些意識形態明顯的文章牽著走,或不小心形成錯誤的觀念,最好請老師
或厲害的學長姊幫忙鑑定。當然,書跟論文都一樣,隨時抱持適當的懷疑,去試著自我思
辨,這也是做學術的基本態度。
排讀書計畫時最好分科排,例如文學史可以依照時間朝代排,思想史則可以照主題排
,這樣劃分的好處是,每一科每個部份你有哪些資料可以一目了然,例如詩歌部分你有很
多講義,但漢賦卻只有一本文學史;宋明理學你找了一大堆專書,魏晉玄學卻只有幾個篇
章。如此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功夫都花在哪裡,哪個部份偏重,而哪些部份需要加強,也能
避免到考前猛然發現某個部分幾乎沒看這種悲劇(真的會想死)。一科下分幾個段落,一個
段落下分幾本書,先從比較基本的那些開始,一本一本排入你的時程表,這樣你就有了初
步的計畫。讀書計畫不是必要,但它能穩定軍心,讓你有踏實感而不慌亂,也能讓你明白
到底有多少東西要念,比較不容易有所疏漏,不必一開始就一路排到考前,可以分時期來
安排,訂定階段性目標,維持唸書習慣與一定的進度是最重要的。到了後期,就可以把每
科每段更細分,理學可以分成一個個思想家,聲韻學可以把要背的古韻二十二部、兩百零
六韻都分出來,方便自己複習與檢視。最後要說,讀書計畫不是用來按部就班的,是拿來
追趕的,進度落後什麼的再正常不過了,可能你今天原本預計要四科都唸過,結果光中古
到現代的音韻變化就卡了一整天,這些狀況都很常見,重點是保持每天都有一定的進度,
隨時調整計畫,增補書目跟資料。常常檢視自己的整體進度,因為人最大的動力就是恐懼
,覺得鬆懈的時候,想一下自己的進度跟要念的東西,就會覺得「怎麼還那麼多要念我怎
麼才念那麼一點點」,把自己嚇醒,就會比較認真去追進度。
讀書方法
我認為讀書時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只是讀過文字沒什麼用處,必須一邊念一邊想
,讀到一個段落就停下來自己整理一下,確定自己剛才念的東西已經想通了、看懂了,透
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確定自己有吸收,而且也比較容易進一步記憶起來。當還有時間時要
精讀,一字一句地讀,時不時就停下來,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剛剛看的東西解釋一遍或說一
遍,比較複雜的概念,就直接用筆寫成眉批和筆記,想像你在教人,要說到自己能夠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能瞭解自己的盲點何在,只是念過去是不會知道自己哪裡不懂的。同時,
當你試著思考跟整理,你做的事其實就跟你真正在考試時做的事差不多,考試不只比誰念
得多,更重要的是誰能用有條理、清晰的文字表達出來,念進去不代表你就能寫出來,透
過寫筆記,你可以練習如何把概念與觀點化為清楚有邏輯的文字篇章。
你的筆記一開始可能只有簡單短小的眉批注記,隨著你越念越多,你每次做筆記能連
結進來的概念跟重點就越多,最後就能替每科每個段落寫出一篇完整的筆記。作筆記時要
注重脈絡與系統,考試就那幾題,不要太關注在細節上(理論上是如此),尤其像文學史思
想史,作家、文體、思想家、概念之間都有共時與歷時不同向度的關係,我們必須有條有
理地搞清楚其間的流變與聯繫,並試著用自己的文字在心中建立起完整的系統,系統性的
建構既能幫助理解,也能幫助記憶。筆記不只是紀錄書上的重點,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
法,你的觀點,你如何把概念跟概念連結,如何梳理出脈絡,不要怕提出自己的想法,那
才是教授要看的,能寫出很多前人觀點與看法當然很好,但絕對比不上你自己想到的、有
道理的想法。
當然光憑我們的水準,在中文系的領域很難真的有什麼新見,但即使你讀到後來發現
這個概念已經有人提過了,拜託,你可以提出跟那些前輩大家一樣的想法了欸,你不會瞬
間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強嗎?所以每當你有新想法,盡量把你如何想出這個想法的過程都記
錄下來,思考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關鍵,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說思考很重要,即使你的想法最
後發現有錯(這常有)也不要緊,因為你練習了如何在這個問題上思考,你已經對這個問題
如何處理有了概念,當你再去看書看講義,你會發現更容易理解他們在說什麼,因為你的
思考已經開始與他們同步了,你知道他們可能是如何得到他們的結論,就更容易真正想通
。當你豁然開朗,得到「原來他們是這樣想到這裡的」覺悟時,當那些名家前輩的思緒邏
輯彷彿清晰地在你面前流淌時,恭喜你,你的功力又精進了一點。這些過程都是有意義的
,都是你往更深一層概念深入的基礎,甚至可能就是你未來寫在考卷上的答案,中文系的
教授都很可怕,你的每一分實力他們都能從你的文字上看出來,反過來說,你累積出來的
每一分實力都可能是你在他們手下勝出的關鍵。
每一科都會有一兩本比較基礎的、打底的書,這些書通常只寫大概念,不會寫得太詳
細深入,只念這些當然不夠,但可以幫你對這科在幹嘛有大致瞭解,也可以幫你初步建立
脈絡。接下來每一科每一部份會有專書,或是你過去上必修課的講義,學長姐傳承下來的
筆記等,那些可以幫助你更細緻地去思考跟處理每一科的重要問題。當你把基礎的那本底
本唸過,開始念第二本時,就一邊念一邊把你想到的概念與重點都寫在底本上,做些簡單
的眉批,書寫是幫助記憶最好的方式,透過這種聯想,可以幫你連結概念、釐清脈絡,當
你有意識的去想「關於這個地方我唸過什麼」,會發現某些地方雖然隱約有記憶,但卻很
模糊,這時候立刻去翻你唸過的書,把那個部份找出來寫下去,你的記憶就加深了一次。
每次你開始新的一本,都把你的底本擺在一邊,看到一樣的地方,就再去回憶一次,一遍
兩遍下來,原本記不得的地方就會慢慢熟悉了。每當你唸過一次,你的底本上就會增加新
的筆記,最後會充滿之前留下的從其他書跟講義蒐集的筆記,這樣你在第二第三遍複習時
,就不需要把過去的書都再看一次,因為你之前讀的時候就已經把那些書做好重點整理了
。慢慢的,你要看的東西會集中到那一兩本書上,到了考前一兩個月,就可以以此為基礎
開始做最後的筆記,把所有東西再整理一次,這些就是精華,濃縮了所有你唸過的東西,
跟過去你的思緒與想法,到了考前幾天那種時候,你就可以靠這幾本筆記走天下。隨著準
備時間越來越短,你要念的東西也該越來越精簡,如此一來才能最好地分配時間。
各科分述
1.文學史
範圍最大最多最浩瀚的一科,它或許不像思想史或聲韻學那樣讓人各種看不懂,但份
量之大有過之無不及,需要花費大量心力時間去記憶,常常唸過之後,一回想卻發現怎麼
印象都是模糊的,而且非常容易混淆。我的方式比較單純,就是「念一遍記不起來你有念
第二遍嗎」,依照上面的讀書方法多看幾次,不停地重複聯想來加深記憶,同時藉著筆記
整理每個時期文學的重點。
文學史跟你的必修課不同,單一文體的細節反而次要,重點在於一個時代文學的特色
,為何會形成這樣的特色?時代背景有什麼影響?從前代的文學得到了什麼養分?哪些作
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整個時代裡,這種文學如何被分期、如何流變、有哪些關鍵節點
?對後代的文學又有哪些影響?文學史是有著大的傳統跟脈絡的,但在這樣的歷時性外又
有著每個時代的共時性,同時關注縱橫的關係,才能比較完整地架構出文學史的面貌。當
然,理論上文學史的題目都是從大的脈絡或廣範圍的比較入手,近年來除了魏晉到唐的詩
歌這種老牌,漢賦也經常出現,敘事傳統每一兩年就會出現一次,這部分可以從考古題稍
微看出老師們的偏好,尤其我們或多或少上過老師們的課、知道他們的專業,另外就是當
年必修課的期中期末,也能當作預測依據。這聽起來很喪心病狂,但到了那個時候你真的
會喪心病狂,因為題目往往比你更喪心病狂……總是會有意外,例如這次考出來的小說補
續跟1840以後的文學真的殺人,這種放著詩詞曲大傳統不考硬要劍走偏鋒的狀況就……祈
禱吧ˊ_>ˋ
文學不外乎形式、內容、情感,每一種文體都必須從這三個切面去分析它們的縱向繼
承和橫向影響,例如「士不遇」的情感和意識如何橫跨時代與文體,每一代的文人如何追
步尚友前賢、又如何在自己的時代下找到自己的答案?詞在形式內涵和風格上的真正成熟
、具備宋代特色,經過了哪些作家領導的哪些變化?魏晉的文學自覺、建安風骨的意義?
當你深入去讀、去思考,你會發現其實中國文學史也一直在上演著某些相似卻又不全相同
的變化,依循著某種深層的共同內在規律與脈絡,例如雅文學和俗文學的彼此影響與交化
,從詩經、五言詩到宋詞、元曲甚至小說,都不斷呈現著一樣的演化過程,可是卻又不斷
變化出獨屬的新的特色,加以把握,就能提綱挈領。
基本:葉慶炳《中國文學史》、《文學史大綱》、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
葉老師的書是台大文學史的課本,內容比較精簡,但非常注重考據。王老師的著作則
非常詳盡,幾乎各個時代跟文類都講得很細緻,適合一開始的打底,但有些地方會過於詳
細而比較難把握大的流變跟脈絡,這部份就要靠自己補足。《文學史大綱》則較為適中,
精要繁詳兼具,而且有不少精闢獨到的見解,依照文體分類也方便整理,不過要注意詩歌
之部佔了大多數篇幅,寫得也最好,其他部分就稍顯不足。葉老師的著作都大量引證原典
,尤其是許多重要的文學批評,例如《文心雕龍》、《詩品》,建議最重要的那些原文可
以直接背誦,不但方便記憶,考試時直接引用也很有用處。
進階:《劍橋中國文學史》、各種講義與前人筆記
這邊我算是比較偷懶,各時期各文類我後來幾乎都是靠以前必修課筆記,或是想辦法
弄到本系老師上課的講義,如果不是台大要用這個模式可能比較困難。老師們上課的內容
又比書本更重要,畢竟他們都可能是出題老師,他們的課程必定包括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跟
心得,考試時能寫出跟老師一致的看法自然是最安全的,同時從中也能看出老師們關心什
麼樣的主題,多少能猜到一點題目的方向。我自己有幸上過系上很多老師的課,如陳志信
老師、李惠綿老師的文學史、康韻梅老師的小說選、李文鈺老師的詞選,網路上也有歐麗
娟老師的文學史課程,最後的時間我幾乎都是靠他們的講義做加強,這次考的一題文人贈
答,我就是從歐老師關於漢賦的講義裡想到答案。至於《劍橋中國文學史》有很多傳統文
學史比較不注重的內容,換句話說就是比較能應付少見的題目。
文學史跟思想史不同,不會有太明顯的門派分歧,比較有普遍的共識,所以我的文學
史並沒有看很多家,如果有時間(雖然很難)能多看幾家是更好的,但我還是選擇了盡量把
一兩本讀到熟的方式。我的文學史筆記有一半跟抄書差不多,架構大概是先寫下每個時代
的主要特色跟文學史上的意義,然後是重要文體的大致分期跟流變,最後個別作家,盡量
試著濃縮到幾行之內,雖然很多都只是把書上內容精簡下來而已,但對於文學史而言,念
通、念懂並不難,能不能記起來跟寫出來才是關鍵,考試時也沒時間讓你寫那麼多,自己
做過重點摘要也有助於考試時用最精要的文字寫出答案。
2.思想史
難度很高的一科,範圍跟量不輸文學史,艱澀程度卻遠過之。思想史最重要的是「懂
」,首先要知道各家思想所關心的根本問題為何,然後慢慢去理解他們的思想傾向跟特色
,他們的義理模式、理論架構,瞭解他們如何回答那些最原初的問題。在思考時,可以試
著分成幾個面向去理解,中國思想一樣有著共通的脈絡,他們所關心的始終是那幾個問題
,宇宙論跟本體論,人性論,工夫論,中國思想是落在主體性和實踐上的,他們探討天,
探討人,最後探討天人如何合一,探討人如何面對世界、探討理想世界應有的樣貌,他們
的問題都很相似,只是儒釋道分別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用這樣的架構去思考,比較容易提
綱挈領,也能讓寫作的結構跟條理更清晰嚴謹。
思想史要求對個別思想的理解,但不能忽略同系思想甚至各家思想間,歷時性與共時
性的關係,例如先秦儒家(孔孟學庸易)和宋明理學關係其實十分緊密,除了分別要讀通之
外,最好要連在一起看,你會發現很多概念跟想法都是一脈相承,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他
們最終的理想,其實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是儒家,必須這樣來看,你才會明白理學究
竟在追求什麼。各家思想的橫向關係,如先秦思想趨於融合對後世的影響,儒釋道之間的
三教會通,都很重要,思想史不能只停留在各家思想,一定要試著去統整、去比較,例如
比較同一個概念在不同思想中的呈現,其實就是前面所說,對同一個問題不同思想家的回
答,從這裡就能看出你是否對各家學說有所瞭解,是否有進行思辨的能力。
最後就是,雖然建議思想史要看論文,但最好請你的老師幫你鑑定過,有時候哲學系
研究中哲的論文,方向和觀點會跟中文系有差距,又或是某些意識型態比較強烈的著作也
容易讓你產生盲點,甚至會有看法跟學界共識完全不同的情況出現,那就比較危險,所以
有疑惑就盡量問老師是最好的。在作答時,其實你能寫出一家之說已經很厲害了,但建議
可能的話還是多寫幾家,或是寫完後試著指出一些這家說法可能的問題,甚至提出你的看
法跟理由。要感覺像在「客觀地」陳述你看過的說法,而不是讓人覺得「你只有看過這個
說法」,讓閱卷老師知道你不是照單全收,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辨。
基本:王邦雄《中國哲學史》、張麗珠《中國哲學三十講》
思想史著作通常都有蠻明顯的意識形態,也多少會有偏重。上面列的這兩部都是打底
類型的,我覺得除非你天生神力,不然就算上了一年的思想史,大概還是對每一家思想在
幹嘛一知半解,這兩套至少能讓你有初步的認識。不過王書是超級明顯的牟派,儒家的部
份都寫得不錯,我的宋明理學是靠他打的基礎,其學術取向跟偏好完全是牟宗三一派的,
從這裡入手的話,接著讀牟先生的書會稍微容易一些。同時,因為它意識形態很強,讀的
時候要小心,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太過偏頗而出現盲點。
也因此,王書在道家和漢代思想、清代氣學的部份就稍顯不足,相較之下,張書在儒
家早期性論、明清氣學跟清代義理學就很突出,所以兩者可以參照著使用,截長補短。
進階:
儒家: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的特質》、《心
體與性體》、《周易哲學演講錄》、陳來《宋明理學》、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其實我很想說,把牟先生跟唐先生的書全部唸完你就無敵了。雖說這是事實,但基本
上不可能。宋明理學幾乎年年考,今年更是一口氣考了二點五題,因為這部分很能看出學
生程度,而近年台大開思想史的老師都很關心儒學,加上一般思想史課很難碰到宋代,所
以理學對很多中文系學生來說都很陌生,建議多花點心力。
讀過打底的書之後,可以先從陳來的著作開始,算是難易比較適中的,不過他在周敦
頤和張載的部份有些問題,最好向思想史或精於宋明理學的老師請教一下,但他在伊川、
朱子和象山陽明的部分都寫得很好,很值得一看。
牟宗三先生的書不是普通的難念,但《中國哲學十九講》跟《中國哲學的特質》兩本
可以作為入門,雖然我沒有唸完,但光是前面部分就讓我覺得受用不盡了,看過之後會對
中國思想的背景與本質有全盤性的認知,更容易以此為基礎去深入理解個別思想。《心體
與性體》我是拿來當查閱用的,因為真的沒那個時間,但即使只看那幾頁,我都覺得學到
非常多,看這種宗師級前輩的著作,真的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大家。如果你行有餘力可以挑
戰,絕對會功力大進。
我對宋明理學比較有興趣,所以參考的書也比較多,後來有去請教我們系上一位研究
這部分的老師,她給了我一篇她自己的論文,讀完真的是功力大增,所以不要害怕,思想
史不懂都很正常,盡量勇敢地去問老師們,相信他們也會很樂意幫助你。
道家、佛家:蔡振豐《魏晉玄學與名士清談》、《簡明佛學概論》
這部分我真的很弱,所以還請斟酌參考吧。上面提到的兩本打底,先秦道家的部分都
很難當作參考,其實大部分思想史著作都沒有把老莊寫得很好的,因為我的思想史老師徐
聖心先生是研究莊子的,所以這部分我大多是靠當初聽他思想史課的筆記,他還推薦我們
一位賴錫三先生的文章,對莊子齊物論有非常精到的詮釋。
魏晉玄學除了張麗珠的書可以參考以外,推薦蔡振豐先生的《魏晉玄學與名士清談》
,以及他討論王弼郭象思想的論文,後者很難,但一樣讀完會對魏晉最主要的王弼老子學
、郭象莊子學有更深的理解。
王邦雄書的佛學講得還算清楚,我的佛學就只有靠那本而已,因為台大的思想史不常
考佛學,即使考了也不至於像其他部分那麼難(然而像宋明理學就很愛考,例如這次),所
以我就偷懶的只念這本了。
其他: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這裡要說的是,除了儒家(其實儒家也是)以外的部份我都嚴重吃老本,當年思想史跟
朋友們還算認真,期中期末都有額外念各家著作,所以當時留下的筆記對我幫助不小。先
秦儒道以外諸子大多以概念比較的方式出現,很少單考,靠兩部打底的書是夠用的,但要
自己練習統整比較。漢代思想主要就是董仲舒、揚雄跟王充,除了張麗珠書以外,台大張
蓓蓓老師的漢晉諸子課程講得非常好,有辦法的話請試著弄到筆記。
3.聲韻學
最要命的一科,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覺得的。聲韻學各校用的系統分別相當明顯,台大
是獨樹一幟的董同龢系統,跟政大、師大都不一樣,所以不論是擬音還是分部都請以董先
生的系統為主。
聲韻學可怕的地方在於一方面很難讀懂,一方面又需要死背,所以我是建議早點把要
背的東西,包括反切上字三十六母、兩百零六韻、古韻二十二部,以及最恐怖的諧聲字表
,加上附帶的擬音跟IPA等等都先整理出來,找回你當年的記憶,千萬不要像我一樣考前一
個多月才開始背,會背到很想死。這些都是答題的基礎,尤其如台大幾乎都考音韻現象、
變化和擬音,如果該記的沒有記起來根本不可能回答,一定要背到可以條件反射。
小學由於範圍大但考的東西固定(台大而言),所以我覺得可以偷瞄一下考古題,知道
大概會怎麼考、考什麼。台大最常考音韻現象的解釋以及流變,非常實用取向,所以關鍵
就在聲母韻母系統各個時代的變化。這裡推薦一個方法,當你讀到一定程度後,可以試著
把聲母從上古到近代的變化全部整理一次,例如幫系字在上古長什麼樣子?中古前後期之
間發生了什麼重要變化?精莊和知章系從上古到中古如何分合?它們如何在近代合流為捲
舌音?泥娘母如何糾葛?哪些聲母共同匯流出國語音系的零聲母?又如喻三歸匣、喻四歸
定、邪紐歸定、船禪歸定這些口訣,當你試著把每一系、每一個聲母的變化從上古梳理到
近代,你會發現這些東西都可以一點一點的歸納起來,變成有條理、有系統的內容,過去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東西,在這樣的整理下會一目了然。透過這種練習,你會慢慢熟習如
何去解釋音韻的特定現象跟流變,搭配你背好的擬音跟音韻系統舉例,你的回答就會很完
整了。
不過必須說的是,韻部的分化就很難用這種方式處理了,那個複雜程度完全不是一個
概念,像介音的問題直到現在學界依然有不同說法,那些就不是我們能駕馭的。我的建議
是各個時代,例如上古音如何分化出二十二部、陰陽入聲韻的關係,中古十六攝到近代的
簡化,盡你所能的去記。像最麻煩的中古到近代,幾乎沒有規律,而且討論必須細到以單
一個韻為單位,在不同的聲母、介音、聲調下就有不同變化,那真的背不完的。但這裡又
會影響到你做反切擬音,台大考擬音基本上都是中古跟近代音的互換,所以這部分非常重
要,我的方法是以攝為單位來記,最重要的那些規則一定要知道,例如蟹攝三等開合口碰
到知章系的捲舌音變化、由細變洪等,大略還是有規則可循的,至於聲調變化之類更不用
說。一定要練習,拿考古題什麼都好,練習怎樣去做反切,找出自己順手的方式,才不會
疏漏(因為要注意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一般而言題目不會真的考到太刁鑽的例外,但是台
大確實考過一次例外擬音,那題的情況是董先生書裡直接標示成「例外」的,你照著一般
的方法去切會錯,那就……義命對揚聽過吧,那就是命了。台大的題目通常集中在上古、
中古以及中古到近代,近代音跟韻書韻圖都少考,但這次第一次出現了韻圖,所以各時期
代表性的韻書韻圖和它們代表的音韻意義之類還是要知道,即使沒有直接考,還是能當作
答題例證,所以最好不要放棄。
基本:董同龢《漢語音韻學》、竺家寧《聲韻學》、台大李存智老師、徐芳敏老師講義
進階:《小學五百題》、《廣韻作業》、何大安《聲韻學的觀念與方法》
說實話,一切你需要知道的東西,在董先生的書裡都有,只是看不懂而已。所以如果
你跟我一樣大三時聲韻學念得很爛,可以先從竺家寧先生的書開始,竺老師的書寫得深入
淺出許多,理解上「相較之下」容易一些。
何大安那本比較從語音學(就是大一語概)的角度入手,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其實很適合
拿來打底,畢竟語音學是基礎,理解音變現象會容易許多。至於董先生書對我來說,比較
像境界而非工夫,當你看得懂他在說什麼的時候,代表你對這部分已經有足夠的理解了。
台大開聲韻學的就是徐老師跟李老師(所以出題的也通常是他們),一定要想辦法弄到
他們的講義,如果可能盡量直接去旁聽,我大四上旁聽了李存智老師一學期的課,那真的
是受用無窮,老師學養之深、功力之強絕對能讓你大開眼界,我幾乎是靠她的課和講義才
把破爛到不行的聲韻學基礎慢慢補回來。
4.文字學
文字學大概是我這次準備得最差的,也反應在慘烈的分數上。我這次超晚才開始背古
文字例,大部分的準備幾乎都是在考前一個多月才開始,非常可怕。台大的文字學除了寫
甲金文跟隸定,多半集中在六書的不同看法,及三書說、右文說、同源字、異文等等概念
的解釋上,「相較之下」沒有那麼可怕。其中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畢竟即使到了現在,
中國文字學依然立足在六書的基礎上,例如段玉裁的「形聲多兼會意」、右文說、轉注的
成因等等,其實都可以找到一脈相承的脈絡,把握了這些綱領就很容易理解。
書體演變等等很少才考,所以我幾乎沒有注意那部分,結果就是今年那題戰國楚簡我
死得很慘……還是那句話,也許從考古題中可以看出一些趨勢,但還是盡量以都會考到的
心態去準備會比較好,考了那麼多年,考出一些比較冷僻東西的機率也慢慢變高了,今年
就是不錯的例子。例如過去幾年幾乎沒考轉注,因為對轉注的解釋分歧比其他六書都大,
但今年就出現了。
基本: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大徐富昌老師講義、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
進階: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小學五百題
裘先生的書並不好讀,要多念幾次才能懂他的思考方式,但很重要,許多概念書中都
有,例證也很豐富,他的三書說也是很重要的一家之言。
徐老師的上課講義非常重要,內容很豐富也足夠詳盡,六書都列舉了很多家的說法,
其中的異同,最重要或老師比較贊同的幾家都要記起來。特別要說的是,哪一科都好,在
念的時候不要只念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記例子,申論題很看重舉例,從你舉的例子也能看
出你對這個觀念的真正理解,小學更是如此。文字學的舉例越多越好,在讀上面兩位老師
的東西時請連他們的舉例都一起記。
許進雄的書有很多字例,可以的話盡量都寫過一遍,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時間,至少你
要考的學校考古題出現的字要會,像台大就蠻容易重複的,甲金文一定要練習,這就真的
是有背有分了,背起來的字例更可用到其他題目的作答,是非常有用的。
最後龍老師的書我是作為參考,他有自己的一套對六書的看法,可以在答題時備為一
說。在基本的東西已經熟悉的前提下,盡量多背多念絕對是好的,答題時能寫的都盡量寫
,並不是大家都能寫出自己的創見,所以讓老師知道你讀過很多也是很重要的。
其他:
其他三科我沒有特別準備,到後來就會知道沒有那個巴黎時間。國文向來都是一題作
文,有空可以瞄一下考古題,但方向真的很多變,所以想猜題也不容易。不過作文的目的
主要是看你這個學生是否適合研究,例如今年就很時事,「知識份子的期許」怎麼看都像
在針對某些高層(咳咳)。總之盡量真誠的去寫,寫出你真正的想法就好,這也是為什麼前
面說要找到理由的緣故。語文能力測驗大約等於訓詁學,所以準備其他科的時候也可以多
讀原典,看古文跟句讀應該是中文系的基本功了。
至於英文,就,拜拜。這不是開玩笑,台大中文所的英文考試真的很不合理,用相對分
數當標準(要在前70%),意思就是「一定有人會被刷」,用PR值當標準的意思就不是「我
要確保研究生有一定英文能力」,而是「我今天一定要刷掉一定比例的人,啊那就拿英文
當標準好了」,然後就導致了明明是中文系,卻因為英文刷掉思想史98分或總分三百四的
神人的奇妙事件,而且我們考的還是比較難的英文A,每題要嘛看懂題目看不懂答案,要嘛
看懂答案看不懂題目,就是沒有兩邊都懂的。我的英文是真的很破,但這個難度實在非常
不合理,如果真的想準備,就當念托福多背單字吧,還是會有用,只是制度實在讓人很賭
爛而已(我認真考慮下次系主任時間去反映)。
心路歷程
這邊選擇性閱讀(?)。其實我的準備過程非常跌跌撞撞,簡而言之就是蠻慘的。我從
大三結束的暑假開始,暑假時的準備強度不高,各科都只有念一兩本而已,不過進度還算
平穩。然而八月底時我發現我的成績有到推甄的門檻,所以接下來的整個九月到十月中,
我完全都在準備推甄的備審,考試的書就這樣放掉了一個多月。結果當然就是沒上,不幸
中的大幸大概是一階初審就被刷掉了吧,可以早點毫無懸念的回歸考試。推甄如果有機會
自然要把握,但真的也是賭注,這樣一來進度整整落後別人一個多月,而且你還要試著撿
回之前斷掉的讀書狀態跟心情,其實是很痛苦的。
後來想想,那一個月對我影響真的很大,一方面是我後來的進度實打實的被影響了,
所以幾乎各科都有一大部分的空缺,導致後來進度整個緊張。但另一方面,我想推甄失利
的那種「不甘心」,多多少少化為了動力吧。大概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才能真的稱得上
認真吧。文學史、思想史,都是從那時候才開始每個朝代、每一個思想家,一點一點地去
精讀深思。聲韻學也是,堅持每週去旁聽似乎總算開始見了一點點效果,大三開始碰這門
課以來,大概要到那時候,才真的有稍微看懂聲韻學的感覺。
但是我當時的時間分配其實問題蠻大的。文學史還好,順著時間看下來即使有遺漏也
能知道,可以計畫之後的補完。思想史大概有一整個月都在宋明理學,一方面是這裡實在
太不熟悉,以前接觸太少,本身又超級艱深困難,所以光一個思想家就得花上大量時間。
每次唸完一個人,就會想到「這只是思想史的幾分之幾,甚至還不到一科」就超崩潰。但
是另一方面,我想也是理學有著讓人願意鑽研下去的樂趣吧,只要讀通讀懂了,慢慢將線
頭一點點接起來構成了有輪廓的系統,就會讓人很開心,雖然有點詭異,也有可能是被虐
過頭的逆反心理,但那確實是會讓人燃起挑戰下去的動力。聲韻學也有一點類似的情況,
但因為難度又比思想史高一個檔次的關係,所以更困難,加上我太晚開始背東西了,這裡
又犯了之前的過錯,或者該說這幾個月的準備中我一直都在犯這樣的錯,那就是容易拖延
,每次都有著對剩餘時間的誤判,導致最後時間的不夠。加上進入月底年初又有期末,為
了各種報告考試也浪費了很多時間。人總是這樣,至少我都是這樣,就像伊川說的真知,
知道期限、知道時間不多,都只是認知而已,沒有「體認」之前,都是假的,一定要死到
臨頭,有了真切得令人恐懼的「實感」之後,才會醒悟,對那時的我來說,大概就是寒假
開始之前吧。
當真正明白到「倒數一個月」時,那種崩潰、恐懼跟無力感真的會碾碎人。但也許正
是那樣切身地體感之後,才會激發出動力也說不定。那時候我拿來自我安慰的,就是上屆
某個神人學長的事蹟,我只能那樣告訴自己,只剩一個月還是有可能,還是有機會,只有
那樣,我才能告訴自己不要放棄。於是把所有書在寒假第一天搬回家,之後的每一天大概
都念上九個小時左右,只有在吃完飯和睡前會看一下PTT聽聽音樂,其他時間,從早到晚幾乎
都待在書桌前。因為有那種「再不拼會死掉」的感覺,所以才能那樣吧。我想,這種高強
度的臨時抱佛腳多少是有用處的,在一個月之間我幾乎又把前兩三個月念的東西再唸了一
遍,並且做了更多的筆記。只是小學還是一樣慘烈,聲韻學要背的東西真的跟海一樣多,
那時真的後悔得要死自己沒有早點開始背。另外就是文字學從暑假到年底只斷斷續續的唸
完兩本書,一個月時才發現這裡念得已經不是太少的程度了,該死的海量古文字例幾乎都
沒背,所以包括各種觀念名詞解釋和考古題的各種字例,幾乎都是在一個月內補完的,可
說十分悲壯。然而不得不說,真心覺得考前那一個月裡,念的份量跟程度可以抵前面半年
...若是早點開始以這種力氣準備,也許就不必那麼累了。但反過來說,若不是到了那種置
之死地的絕境,或許也不會有那樣的動力吧。
總之考完回想的感覺就是,好像好多題都是硬寫硬湊的幾行,所以一開始我其實超級
擔心,太多題都寫得不滿意。最後的結果跟分數只能說出乎意料,最擔心的思想跟聲韻反
而最好,文字學則是一個慘,文學史就...預料中事。對於這種考試,考不上的可能太多太
多了,主科準備得再好思想史寫到98分,一個英文就能幹掉你,所以我真的很緊張,那幾
天完全是提心吊膽啊。最後的這個成績,真的是上天厚愛,當下的那份喜悅,和努力得償
的感覺,我會記得很久很久吧
最後還是那句話,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了,太多太多了,不論家人,朋友,老師,每
一本讀過的書跟論文,每個在這段時間裡出現過的人事物,都幫助了我,雖然聽起來很像
什麼選美或上台領獎時的陳腔濫調,但真的,這樣的結果,必須歸功於在這段時間以來,
出現在我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人們。
最後想對準備走上這條路的學弟妹們說的,就是絕對不要放棄。「讀不完」的這種恐
懼大概在你準備的這段時間都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但反正這也是事實,不要被它控制而
自暴自棄,而要利用它督促自己戒慎恐懼,給自己適當的壓力。如何在其中自我調適、取
得平衡,讓自己的心理與精神維持在適當的狀態,必須自己找到方法,別人是很難告訴你
的。一開始讀著讀著會鬆懈,越到後來你的精神狀況會越來越耗弱,讀書讀到身心俱疲又
要面對精神上的壓力,讀不完的崩潰、無助、無力、黑暗會如影隨形,這種時候,我只能
說,真的千萬不要放棄,找朋友家人情人哭訴討拍什麼都好,一定要堅持住,拿出你當初
給自己的理由,回想你走過的這段時間,真的,撐下去你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
最後,希望所有選擇了自己未來的人們,都能以不愧初衷的姿態背負起自己的道路,
祝大家都能得到理想的結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