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用客觀資料來分析教授及實驗室的選擇

作者: wjungle (俺)   2014-12-23 00:01:24
大家一考上理想的研究所,通常若不是自己學校,一時之間要跟人家搶教授,
又非常害怕踩到地雷,有鑑於此,我想跟大家討論
「用客觀資料來分析教授及實驗室的選擇」
我自以為雷的定義有二:一是拖著不讓你畢業,二是學不到東西
但是每個人對於雷的定義可能不太相同,或許有人覺得太嚴格也算是雷
但是通常打聽到的消息,都是比較主觀的想法,而且google找不太到資料
所以我想用幾個點來跟大家討論,如果觀念有錯也麻煩補充
1) 頭銜:
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一般來說助理教授都有7年升等壓力,所以有人說助理教授會比較拼
但是有的教授到快要升等,學生的壓力就會很大
如果有人要我建議,我可能還是會建議從教授開始選
教授的實驗室因為行之有年,可能比較有制度以及規模,但可能有例外
而副教授我原本以為會有助理教授的衝勁,以及教授實驗室的制度
但是有的副教授一升上來,就整個呈現半退休狀態
既沒有衝勁,實驗室也沒有制度可言,所以有萬年副教授一說。
2) 最近發的paper
可用教授的英文名字去google scholar查,看最近有沒有研究發表
看是發表的paper是自己一人發的,還是很多人一起湊咖發的(吸趴)
順便可以看看研究領域自己有沒有興趣
但是也是有一種教授是自己研究超強,得了一堆獎,但是不管學生的。
3) 洋博/土博
洋博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評斷,對國外學校不熟
但是土博並不代表一定比洋博差,土博可以看他在台灣的指導教授是誰
若是大咖,那可能代表你教授有一定的人脈,若你想要念博士班
說不定可以跳到那大咖的教授下去念(但我知道現在沒人要念了啦)
洋博若在台灣沒有人脈,自己又不夠爭氣,比土博還差啊…
4) 全國博碩士論文
可在此系統找到一些資訊,除了畢業學長姊的畢業論文
可能還可以勾口試委員,看老師有去過哪些學校當過口委
不一定可以看到什麼,但是是不是可以顯示出教授的人脈?
5) 實驗室的博班生
博班生的碩士論文或是念之前念哪間學校的碩士班
都可以在全國博碩士論文系統找到,若是你的博班生曾經是「到德國真遠」
的五大名校之一,或是私立後段的碩班,你進去實驗室後,
若發現老師是雷,而且博班學長不夠強,不夠罩,我看真的只能自立自強了。
6) 實驗室成員
可以看看實驗室的人數規模,女生的比例,因為若理工科女生較少
若實驗室女生比例較高,可能也是選擇實驗室的因素之一
覺得女生的選擇好像會比較明智。
再來就是博班生的比例,若老師不夠大咖,一直收博班是怎樣?
感覺是找一堆博班來幫他升等的?
再來就是碩士三年級以上的成員比例,很明顯的看出來
這實驗室教授是不是真的很愛留人。
7) 推甄/考試
之前我們系上有公佈考試生只能找哪些教授的名單, 意思就是其他教授都被推甄生找完
名額用完了,有人說,考試生能找的教授都是比較不好的
若能統計,每年哪些老師常常在推甄生就收滿了,這二分法倒是滿容易的。
8) 教授開的課
雖然可能沒辦法知道上課上的如何,但是可以知道開了哪些課
選的人數如何,若是研所課或選修又額滿,代表是好課
好教授才會有好課吧?
再來就是專論,我們系上教授開專論代表就是meeting時間
一般教授兩年會開一次,可以讓碩一碩二都至少能修到一次
有的教授每年都開,真好,這樣修課的負擔就可以少一點
若是教授不開,我看這教授凶多吉少…
我現在的教授就是光開那種自己不用上課的課,有夠懶
研所的課就叫大家上去報告,自己完全不用準備,一學期下來完全沒目標
我目前想到觀察到是這樣,若大家想到可以一起討論
希望對於之後要找教授的人有點幫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