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 性別平等教育,不容抹黑

作者: cfl0922 (=小武,Oops=)   2018-11-03 00:48:02
性平教育不容抹黑 建立包容、理解的社會
性別平等教育自發展以來,逐漸帶領臺灣走向互相尊重與包容的社會。然而,在近日的公投案中,原有教育意涵的內容,卻在有心人士的操作下,被污名化為「傷風、敗德、危害傳統家庭價值」的反教育行為,讓我們更堅信,性
現有國高中教材在專家嚴謹編審下,讓學子認識差異與尊重包容。無論在性別議題、種族議題、經濟議題等,儘量讓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教育認識不同於自己的個體,同時了解自己、愛惜自己。例如:在族群議題上,課本帶領學生
但為什麼,談及課本中的性別議題時,卻容不了任何討論?而教導學生尊重不同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的性別薑餅人,卻成了針插滿身的稻草人?
試想,若以如上的邏輯檢視目前課本中的議題,當課本教學生布農族時,就是在鼓吹學生必須當個布農族人?或者,教學生道教的文化時,就要所有學生認同且不容違抗任何道教禮俗?
若這樣的邏輯主宰這個社會,二次大戰中,淨化種族主義的惡夢,對非我族類的撲殺、凌虐與獵巫行動,將有可能再現。這是大家所樂見的嗎?
歷史已經明確地告訴大家,否定任何族群的存在,並不是社會安定的力量,相反地,是造成社會對立的催化劑。我們還要舊事重演嗎?
性別氣質與性傾向,本就是個別差異。「尊重個別差異」,這麼微小卻關鍵的事情,絕對值得我們守護。
踩著別人的痛苦的霸權行為,不容再製
在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發展中,臺中一中退休老師曾愷芯老師的故事,絕對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一版的高中課本中,將其正面面對性別認同的歷程描述為「勇敢」。曾老師的故事及現身,鼓勵了許多臺灣及亞洲地區的性別認同問題者走出陰暗的角落,用更健康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命,甚至可能無形中救回一條徬徨的生命。然而,這樣勇敢的自我覺醒,卻被描述為「可能鼓勵學生變性」,甚至無知地以「課本鼓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來進一步想像個人的無知。性別認同障礙是精神診斷的一項疾病,被描述為「身體裝錯了靈魂」。在臺灣,並非如某些錯誤資訊所
描述的無法進行變性手術。在經過嚴密的精神科鑑定與評估後,才能開始進行內服藥物、外顯器官手術等流程。
這個過程曠日費「年」,但這些美麗的人們撐過去了,只為了找回從來沒有過的身心平衡。難道,不值得「勇敢」二字?或者,這些選擇視而不見的人們,忘了「勇敢」二字怎麼寫?
性教育是性別平等教育的一環,異同皆是
國中健體課本、高中健護課本,都可以看見健康談「性」的篇章。在性知識來源多元的現代社會,在學校教育中給予孩子面對「性」時的正確態度與人際相處之道,本是美事一樁。但不幸的是,部分人士將這類教材負面解釋為「
每個個體在成熟的過程中,性的成熟是伴隨而來的。進入青少年階段,開始對性的好奇,乃是自然現象。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性知識大多來自媒體與同儕。這正是性教育試圖要著手處理的問題。如果,身為成人的我們都沒
同樣的,對於各種多元性別傾向的孩子來說,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性知識更為艱難。在如此不友善的社會脈絡中,讓孩子只能躲入櫃子裡。但請不要忘了,這些孩子也是跟所有人一樣,經歷了生理上的性成熟,也會對性充滿好奇。
我們必須徹悟,我們不是住在真空的世界中,以上的困境不會因為避而不談而消失;相反的,但我們選擇閉上眼睛的那一刻,就讓這些徬徨的學生獨自面對,孤獨摸索。面對未婚懷孕、約會暴力、性疾病的傳播等社會議題或遺憾
性平教育=性教育+情感教育+同志教育,缺一不可
性別平等教育的最大宗旨,在於讓學生個體悅納自己,尊重差異。性教育讓學生認識正確的性知識,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到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情感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個人的情緒,及尊重親密關係中的彼此;同志教育則帶學
然而,部分團體卻主張學校教育中不應實施同志教育,乃是對於同志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偏狹認識與錯誤理解。少了同志教育的性別平等教育,等於對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視而不見,甚至歧視。少了同志教育的性別平等教育,
甚至,部分團體以同志遊行的裸露行為,攻擊同志社群「敗壞道德」,卻未深究同志運動與身體意識發展的連帶關係。弔詭的是,在異性戀為主的臺灣社會,媒體成日以「小鮮肉露身材」、「名模露奶」為題撰文編劇,或在各類
甚至,部分團體以同志遊行的裸露行為,攻擊同志社群「敗壞道德」,卻未深究同志運動與身體意識發展的連帶關係。弔詭的是,在異性戀為主的臺灣社會,媒體成日以「小鮮肉露身材」、「名模露奶」為題撰文編劇,或在各類
又或者,部分團體引述同志熱線協會網站中男同志性行為的網頁,指摘同志族群的性開放,卻選擇對「地方的媽媽需要安慰」這類廣告輕輕放下。如前所述,男同志因為社會氛圍的不包容,選擇躲入櫃子裡。同志熱線網站提供的
性別平等教育,需要你的支持。我們一起建立尊重,平等,包容的社會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