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 陳方隅:反同長輩毫無同理心 + 研究

作者: nahald (影子)   2018-10-11 15:02:01
陳方隅 分享了 1 則貼文。 10月7日下午10:28 ·
反同公投無意外地成案了。不過其實最大的奇蹟是平權公投在很短時間內,不靠政黨也不
靠教會,就募到上百萬份的連署。
 
兩好三壞,直球對決。
 
ps. 前陣子看到這篇研究就覺得很感慨。先前畢安生老師自殺的時候,我跟人討論這個議
題,我說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同志們都是活在巨大的社會壓力底下,結果還有反同的長輩
跟我講說:「我有很多同志朋友啊!但反對他們結婚」「你要走出同溫層去看看反對的聲
音。」我只能無限個問號。
 
ps.兩好是指公投案的贊成婚姻平權,以及支持同志教育在兩性教育當中。三壞是指萌萌
們推出的反對平權和取消性平教育同志教育。
(婚姻平權大平台-相挺為平權,全民撐同志)
菜市場政治學 專題
【同婚立法如何影響社會大眾的態度?】
◎陳方隅/密西根州大政治所
 
中選會陸續公布審查公投連署的結果,以「愛家」為名的「反同」公投已確定成案;而婚
姻平權公投先前也在37天內奇蹟似地募得共計100萬份連署書,要用正面表述來和反同公
投拚場。這樣的公投案會對社會大眾產生什麼影響呢?
 
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國家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讓同性伴侶可以結婚。然
而,同婚相關立法通過之後,就必然會讓社會上形成對同志更友善的氣氛嗎?
 
一篇最新的跨國研究顯示,結果可能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說,其實沒這麼出乎意料?)
這樣的結果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本文網址:https://whogovernstw.org/2018/10/07/fangyuchen30/
*更多資訊推薦參考: 婚姻平權大平台-相挺為平權,全民撐同志
同婚立法如何影響社會大眾的態度?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 本文首先刊登於女人迷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國家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讓同性伴侶可以結婚。然而,同婚相關立
法通過之後,就必然會讓社會上形成對同志更友善的氣氛嗎?一篇最新的跨國研究顯示,
結果可能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說,其實沒這麼出乎意料?)
前情提要:從2001年荷蘭成為第一個婚姻平權國家開始,目前有25國法律認可同性婚姻,
另有三國憲法法院通過同婚裁決(台灣,奧地利,哥斯大黎加),期限內將完成法制化。
台灣在2017年五月時由大法官釋字748號裁決:民法婚姻規定,未使相同性別二人成立具
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違反憲法所保障的「婚姻自由」和「平等權」,並限
期兩年內修法完成,逾期則同婚自動適用現行民法規定。參考閱讀:菜市場政治學,台灣
的同性婚姻平權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平權運動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同婚立法對社會大眾態度的影響:三種假說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婚姻平權法案會讓社會大眾對同婚的接受度會愈來愈高。這是因為以
下幾個因素:當人們看到法律通過,會有一種「再教育」的效果,讓人們在心中重新評估
對於同婚議題的考量基準,漸漸讓同婚成為新的社會規範(societal norms);同婚立法
後,一般人會有更多機會看到或接觸到與同志相關的議題、新聞,以及生活周遭的同志們
,因此更了解同志們的狀況;同時,通過之後,對異性戀者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
,很多原本擔憂的異性戀者就會更加了解到「根本沒有實質影響」這件事。
然而,也同時有論者指出,這樣「改變觀念」(convert)的現象其實只有出現在歐洲國
家,尤其是最早通過同婚的那些西歐或北歐國家。隨著愈來愈多國家通過相關立法,歐洲
脈絡下的樂觀狀況就愈來愈難以推展到其他國家,而這跟很多其他議題的經驗很像:通常
一個立法的通過,尤其是一些具有高度爭議或者能見度(salient)的法案,人們經過爭
辯之後往往只是加深原有的看法而已,沒有辦法讓原有的態度改變,從社會整體來看,平
均來說同婚接受度並不會提高。也就是說,同婚立法通過有可能會讓政治態度更加「兩極
化」:支持的人更支持,反對的人更反對。更有甚者,社會上還可能出現所謂的「反作用
力」(backlash):因為社會上會出現反對勢力的集結,在保守派的動員與影響之下,有
可能會讓更多原本不反對的人開始反對同婚。
也就是說,從過去的研究以及社會上的實際狀況來看,我們可以推導出同婚立法對社會大
眾平均來說的政治態度影響,有三種研究假設:
1、正向:同婚立法會讓社會大眾更接受同性戀。
2、兩極化:同婚立法不會讓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增加,但會讓接受者更接受、
反對者更反對。
3、反作用力:同婚立法會讓社會大眾更不接受同性戀。
最新研究顯示……
在一篇最新的研究當中,政治學者、資料科學家Shane Redman指出:同婚立法並沒有增加
社會大眾平均而言對同志的友善程度或接受程度,而是增強原本就接受同志的人們支持信
念,且原本就不接受同志的人會變得更加反對。
在這篇研究中,作者利用1989-2014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這個調
查資料是一個長時間、跨國的調查計劃,目前有將近一百個國家參與),比較各國對同性
婚姻的立法程度(無立法、同性戀伴侶制、同性婚姻合法化)和個人對同性戀接受程度(
從1分最不可接受到10分完全可以接受,justifiable)。台灣也是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參與
國家,這個題目中文版本的問卷用詞是:對於下面的行為(同性戀),請問您認為它們總
是有理、根本沒道理,或是在這兩者之間?
研究結果顯然沒辦法證實同婚立法通過之後,就會讓社會上變得更友善同志,而是會讓支
持與反對的態度變得更極化。
事實上,若光從一些最基本的敘述統計來看的話,婚姻平權運動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
者Redman指出,在所有的受訪者(世界價值觀調查是以個人為單位的態度調查)當中,有
四分之三是屬於反同陣營;而且有將近50%的人對於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是選擇了1分—完全
不可接受,只有11%是選擇10分—完全可以接受。
這篇最新研究讓我們無法對同婚立法以及更友善社會風氣之間的關聯感到太樂觀。不過,
作者在結論時也指出,至少我們知道的是,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們還是屬於非常傳統的觀
念,他們本來就不能「再更不接受」同志了;而立法通過同婚之後,會讓原本就接受同志
的人們(選擇6分以上的人們)顯著變得「更接受」同志,所以說,積極投入平權運動的
人會變多。同時,整個樣本顯示出來的是年輕世代是顯著比老一輩的人們還要接受同志的
,在時間推移下,整體接受程度會變高。
同場加映:(反同)政治行動對同志的直接影響
同性婚姻立法沒辦法直接導致社會大眾對同志更友善,但許多的政治行動,特別像是公投
,則會直接地傷害到同志們。
根據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好性會)的整理,婚姻平權公投期間,會造成同志生理、心
理健康上極大的困擾。例如美國在2004-2005年間,曾有14個州舉行並通過婚姻應限制為
一男一女的公投。根據研究,這段期間,「居住於這14個州且自我認同為LGB者(女同志
、男同志與雙性戀),這段期間情感性疾病(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罹患率上升36.6%,焦
慮症上升248.2%(增加2.5倍)、酒癮患者上升41.9%。」另外的例子是愛爾蘭曾經舉辦過
的同婚公投,雖然最後是由贊成方勝出、通過婚姻平權,但研究顯示反方的宣傳對同志族
群和他們的家人都造成身心上的重大負面影響。
這是由於:公投期間會有各式各樣刻版印象和錯誤資料廣為流傳,社會上對同志的敵意增
加,讓同志們有更高的機會接觸到負面的人際互動(例如與親友爭論)、或者是更常聽到
其他人的批評(例如聽到家人批判同志)。相對來說,異性戀族群的身心狀況,完全不會
受到反同公投的影響。(其實,對異性戀們來說,婚姻平權本來就不會對自身的權益造成
任何影響呀)
詳細內容請見:劉安真,反同公投對同志心理健康的傷害
小結
台灣的同性婚姻平權之路能夠走到現在,是許多人不斷努力的結果。然而,就算同婚立法
通過,也不代表這個社會就變得更友善同志或更減少歧視,還有很多方面必須配合,例如
在教育方面,還有整體社會氣氛的改變,也需要時間。
然而,在大法官釋憲裁決之後,我們的執政黨很消極地面對這樣的結果,這也讓反對勢力
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或者也可以說,執政黨的消極,也是反對方力量強大的展現)。在台
灣,由基督教保守勢力(right wing conservative churches)所主導的反對力量,在2013
年前後開始大量集結,以「護家盟」為代表(現在多半以「下一代幸福聯盟」為名)。他
們最近發起了三個公投提案,欲將同志排除在民法婚姻制度之外、制定專法規定同婚、並
要讓學校禁止教導同志教育。這三個提案成案之後,又會有更多對於反同志的宣傳和資訊
到處流傳。在此同時,保守派團體們已經到處去影響各級學校,目標是修改甚至是廢除已
實行多年的性別平等教育當中關於同志教育的部份。這些反對方的政治行動不斷地加深我
們社會對保障平等權的障礙。(參考問答)
因此,瞭解婚姻平權議題的人,可能得加把勁來推動平權運動。不瞭解的人,推薦各位可
以參考婚姻平權大平台,上面有相關的資訊及知識。至於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們(如果還看
到這篇文章最後的話),也請再多想想那些反對理由到底有沒有成立、有沒有道理吧!
參考閱讀:菜市場政治學,寫給反對婚姻平權的朋友們
421位精神科醫師發表支持同性婚姻和包含同志教育之性別平等教育聲明
本文認為,相愛的伴侶都應該要有選擇要不要走入婚姻的自由、以及接受法律所規範的權
利義務的權力和權益。婚姻平權運動追求的價值,說來很簡單,就是「平等權」:每個人
都應該要有不被歧視、尤其不被因性向特徵而歧視的權利。這也是我們社會所該追求的主
要價值之一。
Quote:法律制度的保障,和社會思想的開放與接納,必須共同進行,相互扶持。如果「
社會觀感/意見」未能夠過教育和溝通而理解、尊重和支持某些社群,那麼空有法律規定
,也未必能夠真正保障社群的平等和自由。另一方面,法律制度則有著作為範例,促進與
帶領社會思考前進的目的和功能。因此對於社會改革運動來說,政策倡議和社會教育,一
直都是缺一不可、並續時刻並行的兩條工作路線。(出處:Vivian Wu)
參考文獻:
Redman, Shane M. 2018. “Effects of Same-Sex Legisl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1(3): 628–641.
Frost, David M., and Adam W. Fingerhut. 2016. “Daily Exposure to Negative
Campaign Messages Decreases Same-Sex Couples’ Psychological and Relational
Well-Being.”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9(4): 477–492.
Hatzenbuehler, Mark L., Katie A. McLaughlin, Katherine M. Keyes, and Deborah
S. Hasin. 2010.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on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 A Prospectiv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3): 452–459.
Sharon Dane, Liz Short, and Grainne Healy. 2016. Swimming with Sharks: The
Negativ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Ireland’s Marriage Equality
Referendum “No” Campaign. Australia: School of Psychology Public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作者: teke (是我)   2018-10-11 15:24:00
推推,別讓反同蓋過平等權呀,憲法,憲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