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書籍] (轉貼)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作者: esasin (玫瑰色)   2017-02-12 22:38:57
※ [本文轉錄自 the_L_word 看板 #1Oe6kh9d ]
作者: esasin (玫瑰色) 看板: the_L_word
標題: [書籍] 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時間: Sun Feb 12 22:05:26 2017
紀大偉〈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來源: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1099
(本文為作者《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後記:中國在哪裡」中的一節)
文:紀大偉
我說同志文學史是「冷戰的小孩」,不只因為「『同志』文學」這個詞的「同志」遭受冷
戰銘刻,也因為「同志『文學』」的「文學」受到冷戰制約。
《同志文學史》引用文獻橫跨三個歷史時期:一,冷戰之前的時期(日本統治台灣時期)
;二,冷戰時期(大致從1950年代起);三,後冷戰時期(大致從90年代起)。我肯定第
一個時期文獻的價值,但是我提出的同志文學史並沒有上溯到第一個時期,只上溯到第二
個時期的50年代:國內民眾一直到了50年代,才開始被新興的現代中文報紙「密集」(而
非「偶爾」)「教誨」如何窺視、厭惡、排斥同性戀。
1950年代初期創立的《聯合報》等等大報讓讀者「頻繁」接觸現代中文呈現的同性戀知識
:讀者獲得「同性戀(偽)知識」以及「現代中文」(而不再是日文或傳統漢文)的洗禮
。報紙承襲冷戰美國敵視同性戀的態度,一再指導民眾戴著有色眼鏡去理解、誤解同性戀
。報紙和其他量產印刷品(例如各級學校課本)教給民眾的現代中文,也是冷戰武器。
藉著動員現代中文教育,中華民國可以「取代」日本,也可以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
面,中華民國將台灣從一個採用日文的殖民地,變成一個採用現代中文的「復興基地」;
另一方面,執政者也發現,台灣境內的中文可以當作一張彷彿證明文化優越感的王牌,用
來證明中華民國足以「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簡體字,曾經抨擊中
華傳統,讓中華民國得以暫時自稱中華文化道統的捍衛者。
報紙於1950年代「耕耘」(指報紙培養了能讀現代中文、能辨認同性戀人事物的讀者群)
,作者群於60年代才得以「收割」(指作者接收了一批現成的、能夠閱讀現代中文的國內
讀者)。70年代,朱天心散文《擊壤歌》的少女主人翁享受美國傾銷的流行文化,目睹冷
戰在台灣留下來的種種證據:她讀《麥克阿瑟將軍傳》因而立志當將軍【1】、她喜歡在
被稱「洋奴街」的台北市中山北路逛街、她看見基隆廟口「有些 Bar 還閃著霓虹燈,有
些洋鬼船員就摟著個旗袍開高衩的長髮中國女孩走在街上」、她閱讀敘述美國人韓戰經驗
的小說《最後一場電影》【2】。
詹錫奎小說《再見黃磚路》也提及美軍、迷幻藥、女同性戀在台北共存共生的狀態。朱天
心的《方舟上的日子》也提及迷幻藥【3】。不過,70年代大部分描寫女女關係的作品敘
述飽受經濟壓力的勞動女性,與朱天心筆下看似沒有經濟枷鎖的女學生大異其趣。勞動女
性也和冷戰布局結緣:台灣被動員成為美國的工廠,國內婦女被動員為廉價的勞動者。婦
女有了一點餘錢之後,接收了、拷貝了美軍夜生活的軟體和硬體(軟體:流行音樂;硬體
:酒吧場地)。
70年代末期連載、80年代初期成書的白先勇小說《孽子》並沒有讚頌美國,但還是將美國
和日本(日本為二次戰後美國的東亞最佳盟友)視為苦悶同性戀者的出路:在台北殺人的
嫌犯偷渡到美國流亡;爭取長期飯票的賣春少年想要到日本「從良」。
談起文學機制,文學研究者自然會想起知名英國學者伊格頓(Terry Eagleton)。他在膾
炙人口的《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宣稱,「英文系的
學術建制化,就發生在英格蘭帝國主義的高峰」【4】。也就是說,在英文世界,文學機
制就是大英帝國的產物。我進而主張,台灣經驗的文學機制則是戰後美國霸權的產物。
1960年代以降,許多文人受過美國文化薰陶(例如,讀過大學英文科系,或是愛讀美國文
學,或是經常在「美國新聞處」流連忘返)。這波美國風是台灣文學讀者的常識。
但除了這個常識之外,我還要指出:公眾所認知的「文學機制」(文學版面、文學教育、
以「國文」作為科目的考試等等)也是由冷戰催生。在美國庇佑的蔣介石政權下,文學成
為極少數可以允許國人參與的公共場域之一。報紙副刊和文藝刊物成為文人的「兵家必爭
之地」-兵家必爭文學版面,卻忌諱其他場域(例如街頭演講台),因為其他場域觸犯戒
嚴的禁忌。許多曾經入獄的政治犯(良心犯),例如多次寫出男男情慾的陳映真,本來都
是文學版面的讀者、作者、編者。文學曾經受到國人熱情關注,要「歸功」只准民眾讀書
(而且只能讀通過審查的書)的漫長戒嚴體制。
同志文學並不是冷戰的「獨」生子。
除了國內的同志文學之外,種種東亞文化生產(例如國內的電影、日本韓國等地的文學美
術音樂電影等等)也可以說是冷戰的小孩。但是,國內同志文學的「核心技術」與其他文
化生產的核心技術截然不同:同志文學的核心技術就是處理「不可告人祕密」──同性戀
──的手工藝。其他的冷戰小孩(種種文化生產)並沒有像同志文學一樣將「祕密產業」
視為核心技術。同志文學的參與者殫心竭慮,研發各種寫作技藝,讓讀者「感受」(而非
「看見」)祕密被揭露、祕密被隱匿、祕密被捏造的各式情境,讓讀者「感受」祕密牽連
的罪惡感、羞恥心。就算同志偶然遇上丁點喜悅,這種喜悅也被祕密產業改造為「竊喜」
。在冷戰時期兼戒嚴時期,同性戀人事物都被迫隱形,幾乎只能在文學爭取一口透氣的窗
戶。
1990年代,作者和讀者暫時延續舊習慣,繼續擁戴文學和紙媒報紙,還沒有猜到文學、紙
本報紙──這兩項同志現代性的基礎──在21世紀就要身陷市場萎縮的命運。一般認為,
解嚴後報紙增張,言論自由大增,同志文學才得以取得暢所欲言的機會,同志文學因而大
興。
這種說法固然有些道理,但我要提出「物以稀為貴」的鐵律來質疑「媒體越自由,文學越
興旺」的因果推論:解嚴前(冷戰時期),報紙版面有限、言論自由緊縮,絕處逢生的同
志文學才特別受到珍視。到了21世紀,既然呈現同志的種種影像變得像自來水一樣隨手可
得,國人也就未必想要重啟鑿井取水的克難精神,未必想要繼續珍惜文學。越多的自由,
反而會讓人忘記文學的價值。
【1】朱天心,《擊壤歌》,頁25。一般認為,帶領美軍占領日本的麥克阿瑟是韓戰英雄
(也就是冷戰英雄)。
【2】 同前注,頁139。我推測是《最後一場電影》這本書,由麥莫齊撰,李永平譯(台
北:華欣,1975)。書中有美國人角色參與韓戰。這本書原書名應該是《The Last
Picture Show 》(1966),作者原名「Larry McMurtry」(譯為「麥莫齊」)。麥莫齊
幫李安準備《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電影劇本,獲得2005年奧斯卡獎最佳改編
劇本獎。
【3】在朱天心的〈長干行〉(1975)這篇小說中,主人翁「她也見過舞會裡吃了粉紅色
藥丸失態的女孩」(頁85-86)。在〈忘年之戀〉(1974)這篇小說中,主人翁看電視上
的美國影片《娃娃谷》(Valley of the Dolls, 1966),擔心「芭芭拉佩金絲到底會不
會也服迷幻藥」(頁73)。芭芭拉.佩金絲(Barbara Parkins)是《娃娃谷》女主角的
演員名字。這部片的確以迷幻藥著稱(片名的「娃娃」就是「迷幻藥」的委婉語)。這兩
篇小說並沒有明說「美軍拿迷幻藥給台灣人吃」,但卻都暗示「當時台北高中生(即,和
朱天心同年的人)對迷幻藥見怪不怪」。兩篇小說都收入在《方舟上的日子》。
【4】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1983)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24.
書籍介紹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聯經出版
一甲子以來,台灣同志文學裝滿了被恐懼、被排擠、被侮辱、被摧毀、被偷偷祝福的種種
難言之隱。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就是貓一樣踮腳起來,回顧難言之隱的旅程。本書選
取文本討論對象的「積極策略」是「求多不求精」,而不是「求精不求多」:書中每一章
大致對應了每個年代(每個十年,例如1960年代),每一章都避免聚焦在那個年代極少數
、極菁英的兩、三種台灣同志文學,反而盡可能納入同一個年代內十種以上的文本,才能
呈現每一個年代的眾聲喧嘩風貌。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
昨天去書展現場聽了紀大偉和陳雪在這本書的新書發表會座談,
紀大偉很有趣,編輯胡金倫好嚴厲(X);
紀大偉和陳雪聽得出來真的很有革命情感。
有空再把簡單的紀錄分享上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