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聞] 失智症對症治療才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0-10-06 18:33:58
※ [本文轉錄自 regimen 看板 #1VV4WH1v ]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對症治療才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2020/10/05 中時新聞網 NOW健康、|編輯、 許立穎
每年的10月1日爲「國際老人節」,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2020)年8月最新的報告顯
示,預估5年後(2025年)我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約470萬人)
,顯示我國人口老化快速,失智症人口亦隨之增加。
依據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至2019年底,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口,其中65 歲以上老
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約28萬人),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是失智症
患者。失智症的影響,已經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然而,失智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民
眾又該如何區分正常老化與失智呢?
把握失智就醫時機 病情發展大不同
日前一名84歲老先生,因屢次拿取超商物品而未結帳導致店長憤而提告,在家屬陪同就醫
後才發現,老先生已罹患失智症,無法恢復往日生活。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榮總高齡醫學
中心主任林育德醫師表示,當時老先生由女兒陪同就診並請求開立診斷書,證明父親是罹
患失智症,並非有意偷竊。值得注意的是,老先生已健忘好一段時間,甚至走失過,但由
於家屬忙於工作,也把老父平時的失憶行為誤認是正常老化,延遲就醫的後果導致老先生
可能吃上官司,且日後家屬照護也需耗費極大心力。
事實上,失智症如能及早就醫是可以穩定病情,維持基本生活品質的。林育德醫師說明,
失智症是後天性的腦部疾病,並非只由單一疾病來表現,而是由多種症狀組合而成,須找
出確切的病因,予以治療。但失智症的症狀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像是記憶力衰退的情
況。
若一個人的記憶問題比正常老化嚴重又未到達失智程度,那麼就有可能是輕度認知功能障
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然而每年約有10%至15%的MCI患者會演變成失
智症。林育德醫師認為,MCI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程度已超過一般老化,應找出其確切病
因並予以矯正,以防成為失智症。不論是MCI或早期失智,生活中都應加強認知功能促進
活動,多動腦、多運動,鼓勵患者多從事社交活動,注意營養充足均衡,進而幫助延緩病
情,預防惡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 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徐盈欣醫師表示,早期失智患者常出現憂鬱、畏縮等負面
情緒,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最先發作的徵兆不同,像是阿茲海默症會先出現記憶力缺損,
而血管性失智則是先喪失部分行為功能。臨床觀察,多數失智症長者會先出現時間概念錯
亂,例如記錯自己的年紀;接著是地點錯亂如迷路;最後是人物混淆,如分不清自己的家
人。
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本身沒有病識感,須仰賴周遭人的關懷和協助就醫,徐盈欣醫師指出
,若感覺親友彷彿變了個人,可能就是失智前兆。假使疑似有失智症狀,可至神經科和精
神科就診,很多醫院也設立失智門診或記憶門診;以高雄市為例,已有很多失智友善診所
,都可提供失智患者醫療協助及失智篩檢。
徐盈欣醫師強調,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失智症若能及早以藥物治療,是
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而現代醫學也提倡非藥物治療,平時可多作促進認知功能的活動,
如園藝療法、音樂療法、懷舊療法、協助照顧寵物,最重要的是按時運動。此外,地中海
飲食、MIND飲食,也有助延緩失智。藉由加強失智症宣導,希望能讓更多患者及早確診並
接受治療,以減輕家屬照顧負擔。
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記得一定要及早就診,讓醫師可以及早提供正確的診斷和照顧上的
建議;透過持續的治療,配合生活上的調整與照護,就有機會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更能降
低患者和家屬在生活上的挫折和張力,讓失智也可以不失序。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005005311-260405?chdtv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鳥 )   2020-10-07 09:05: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處流竄洗文貼簽名檔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