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七十才開始:銀髮族的心理調適

作者: lighthearted (陪伴)   2013-07-28 21:30:13
台大醫院精神部 謝明憲醫師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臺灣地區在2003年的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
9.2% 以上,也就是說每11人就有一人屬於老年人。預估到公元2020年,老年
人將會超過總人口的20%。身為(或是將成為)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之老
年人,應有怎樣的心理調適?以下將一一說明。
銀髮族常見的內外變化
一. 外在生活環境的變化
1. 大環境的變化:
常有人說『以前是威權的時代,不論長輩或長官講甚麼,身為晚輩
都不能有意見,只能默默接受;好不容易自己也成為別人的長輩或長
官了,結果現在變成民主時代,後輩的人都不理會我的意見……』其
實,這些社會、經濟、政治及家庭結構的動盪轉變,都是大環境的變
化。
2. 生活孤單與寂寞:
以往風光的上班族,退休後突然失去生活重心;孩子們大了,也
紛紛離巢遠去,造成家庭結構上的改變。從前可以在工作場所或孩子
面前獲得自我肯定,隨著升格為銀髮族,社會與親職角色上有所變
動,日子突然『閒』到不行。
3. 重要親友的逝世與離別:
由於配偶、至親、老友的搬遷或是重病、甚至離開人世,銀髮族
免不了會有哀傷、甚至悲慟的反應。
二. 內在身體環境的變化
1. 整體功能的減退:造成身體容易不適,平衡感與反應也開始緩慢退
化。
2. 慢性病與肥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隨著年歲的增加,
老人的身體疾病也會增加。
3. 腦力與情緒的變化:例如觀察力、記憶力與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均有退
步,所以經常會覺得『以前的比較好』、『現在做甚麼事均不順利』
再加上對於整體功能減退之不安與懼怕,帶來情緒上的困擾,造成情
緒的明顯波動。。
銀髮族的隱形敵人:憂鬱症
事實上,老年人除了在生理上(五官與內臟器官的功能)與壯年時相比
較有所差別之外,在心理與社會層面上也跟壯年時有所不同。然而一般人對
於老年人各種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經常會只注意到內科外科的疾病,而在無
意間忽略了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老人憂鬱症已成為社會的負擔,必須以公
共衛生的重大議題來看待它。
憂鬱症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但一般人總認為老年人出現憂鬱症狀是正
常自然的,而不加以重視,結果最後不但對患者自己及家人生活造成重大影
響,社會也需付出高額的成本。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憂鬱症與癌症、愛滋
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之一,因此瞭解老人憂鬱症
的常見表現,並適時尋求專家的協助是十分重要的。
老人憂鬱症的常見表現有哪些呢?
1. 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症狀:由於中外國情文化的差異,國人經常陳訴
身體症狀,而忽略情緒症狀;加上老年人原先就有較多的內外科疾
病,因此在某些身體症狀(症狀內容因人而異,常見的諸如疲倦、腰
酸背痛、腸胃不適、便秘、食慾不振等)出現時,銀髮族本人或者家
屬多會到各科門診看病檢查,但如果看遍其他科,醫師怎麼檢查結
果都正常時,必須要考慮老人憂鬱症。
2. 超過一年的哀傷反應:銀髮族的人際脈絡當中,可能常有機會遭遇
到親朋好友的逝世,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有正常的哀傷反
應;與正常經歷的情感如悲傷、痛苦、失落或是短暫的情緒狀態不
同的是,這些症狀一般比較持久,而且會嚴重地干擾一個人的活動能
力。如果產生明顯無助、無望、自我無用的感覺,甚至有自殺意念
或企圖,此時得提防是否已有憂鬱症。
3. 個性或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原先樂觀開朗的銀髮族,退休之後突
然變得一蹶不振、無精打采;或是到老年才出現的酒癮或藥癮患
者,都必須要小心懷疑是否有老人憂鬱症。
4. 伴隨其他疾病同時出現的情緒、個性明顯變化:是不是生了病,就
必須喪失鬥志?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目前許多研究一再證明,每個
人的免疫力與對疾病的抵抗力,與其情緒、信心有密切的關係。經
常可以看到在醫療進步的今日社會,還是有老人知道自己生病,就
好像被判死刑;老人自己以及其照顧者,甚至醫療人員都傾向於把
老人的憂鬱視為是面對上述困擾的正常反應,而忽略它可能是憂鬱
症。因此老人的憂鬱症被低估,連帶的忽略、失去治療的機會。其
結果是憂鬱症老人受煎熬,主要照顧者也隨著受苦。
不管憂鬱症以何種形式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並不是衰老的正常部分。假使
已經有了以上所提及的常見症狀表現,就必須趕緊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的協
助。
銀髮族的『養心』秘訣
一般上了年紀的人,總是積極的再尋找各種養生之道,然而事實上『藥補
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除了已經發生憂鬱症的老年人,
應當要積極尋求專業的治療外;事實上所有銀髮族都可以有『養心』的秘訣,
讓自己生活的更有趣味,同時早期避免憂鬱症的發生:
1. 年輕時就開始儲蓄將來年老時的生活本錢
大家都知道:養老要有「老本」。但是,所謂『老本』不應侷限在狹
義的『經濟』上。應當從年輕時,就開始儲蓄將來年老時的各項『人際關
係的本錢』(老朋友)、『身體的本錢』(保養好的身體)、『心靈的本錢』
(良好嗜好或是信仰)。
2. 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積極且適當的使用軀體與腦力
許多銀髮族經常一退休,就放棄了原先規律的每日生活步調,整天懶
散缺乏鬥志,其後就開始大小身體毛病不斷……實際上『生有涯,學無
涯』,唯有有前瞻、有意義的生活,才會令人長壽,所以每一位銀髮族都
應當安排實際可執行的每日行程,使自己不斷學習與成長。積極且適當的
使用軀體與腦力,讓身心都出汗,才可防老化。
3. 改變扭曲的負面思考
悲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難過地說「只剩半杯水!」;但是樂觀
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快樂地說「還有半杯水!」。憂鬱的長輩大多不想
動,一早起床懶得換衣服,在椅子上坐一整天,盯著電視機,注意力卻不在
節目上,這樣的行為模式會導致更多的自信心喪失,自我挫敗,會讓自己更
確信:「我對任何人都毫無用處」,「我就是懶惰,而且無法做任何事」。
常見的負面思考有哪些呢?
(1)以偏概全:為例如比平常早醒一點,就認為『完了!我整夜都失眠
了!』
(2)非黑即白(兩極化思考):例如只是一件事作不好,就推論『我老
了,甚麼事情都作不好』
(3)標籤化思考:『老了沒有用』、『老人會變成老糊塗』、『老人生
活無趣』、『完蛋了!』、『糟糕了!』
身為銀髮族,我們應當避免這些負面思考,對於萬事萬物,多從正向去
看;要作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負面的想法牽著鼻子跑。
4. 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與支持系統
在家人、朋友或宗教中找到情緒溝通的對象,不論是喜、怒、哀、樂
都可以傾訴和分享,不要讓自己在心靈上孤獨無依。
5. 滿足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該放手的,就要放手
怨天尤人,整天生氣而無法釋懷,只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自己
看不慣卻氣得怒火衝冠,引起高血壓、腦中風、胃痛、胃出血、心臟病
等,最後身心都受到影響。
銀髮族要『養心』,就必須避免生氣與計較。該放手給後輩的,就不
要自己操煩:以樂觀豁達的心理,一切「隨緣」、「能伸能屈」的態度,
面對生活。孔子也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
欲不逾矩。」就是要我們有所節制、不貪求、滿足現況、用感恩的心來接
受上蒼所給予的一切,珍惜上蒼所賜予的每一件事物,才是身心健康的法
則。
結語
有句英文小語是這樣說的 ” What is happiness? Somethings to do,
somethings to hope, and somethings to love ”『快樂與幸福是什麼?有事情可以
做,有目標可以盼望,有對象可以去關愛。』唯有心靈安寧滿足、經常正向思
考、維持一顆年輕學習的心、多關愛周遭親友的銀髮族,才能天天滿足快
樂,保有健康的基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