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鳳凰衛視:邊緣戰爭-二戰下的台灣

作者: Davidking (雖千萬人)   2017-04-30 10:08:44
圖文版:
http://blog.xuite.net/godpig100/twblog/126361039
1937年對日抗戰爆發,原先的「祖國」與現在的「母國」交戰,台灣頓時處境尷尬。於大
陸廈門一帶活動的台灣人,被稱為「台灣浪人」,亦被國民政府視為敵國人民,關進集中
營「台民墾殖所」,李友邦組織此批台灣人為「台灣義勇隊」與「台灣少年團」,積極參
與抗日,提供醫療、教育及宣傳於台籍人士及其子女。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台灣人僅
能擔任護士與軍伕工作(軍伕階級較軍馬、軍犬、軍鴿為低),但戰爭後期,日本戰事吃緊
,兵源不足,治台政策改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開始徵調台灣人從軍,強
烈的戰爭宣傳與皇民化運動,使部分台灣人志願從軍,甚至加入神風特攻隊,報效日本。
台籍日本兵陳千武談及南洋當兵時的感受:「生死是很切身的感受,晚上入睡時,覺得今
天沒死,又多活一天,早上睜開眼,也希望能平安度過今天。」原住民亦被動員為高砂義
勇隊,投入南洋叢林的戰爭,至1945年為止,日軍總計徵調4500名以上的台灣原住民參戰

台灣雖幸運未如沖繩成為大戰戰場,卻設有12座盟軍戰俘營 (其中初期的5座戰俘營
分別為基隆金瓜石 →明明是新北市瑞芳區、台北大直、台北霧峰、屏東麟洛、花蓮美崙)
,以英國人為主,超過4300名的盟軍被囚禁於台灣,戰俘一方面是勞動生產力,一方面可
供戰爭宣傳。戰俘於金瓜石 負責採礦,礦坑環境惡劣,但日軍對戰俘的惡劣待遇更使戰
扶大規模死亡,死亡人數約426人。並由台灣人擔任監視員。此外,1943年日本戰爭動員
已往下延伸到十來歲的學生與台灣等殖民地中小學畢業生少數台灣人參與日本飛機製造,
其中台籍少年工分配到名古屋的三菱重工工廠最多。台灣人亦曾參與日本南洋開發,成為
「拓南生」,即「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學生,負責東南亞的資源開發,特別是石油開採

1943年11月美軍進逼,開始轟炸台灣,新竹機場首先遭到美軍攻擊,以大規模的空襲
破壞身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1937到1945年台灣共有約21萬人上戰場,3萬餘人客死異鄉
,1萬多人失蹤,戰後共有173位台籍戰犯(戰俘營 監視員居多),其中26位遭判處死刑。
台籍慰安婦的問題更是戰爭中醜惡卻無法抹滅的存在。
光復後,台籍日本兵再度因國共內戰被送上大陸戰場,成為國府台灣兵,被解放軍俘
虜後調轉槍頭與國軍交戰,甚至參與韓戰,後被美軍俘虜後返回台灣,成為「一二三自由
日」的由來。但大部分國台灣兵滯留在大陸,1988年方才回台,此時故鄉已成為他鄉。
身分認同是台灣人最大的障礙,究竟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不知為誰而
戰,但有時受害的台灣人亦成為加害者。戰爭無情地嘲諷這個時代,也讓人不由得不反思
低吟。
最後,哪位歷史達人知道「一戰下的台灣」故事,有台灣人與一次世界大戰有連結的
嗎?盼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