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孝子示範手冊 ˙簡媜

作者: momou (你都得原諒。)   2010-05-06 21:23:56
中時人間 2010.5.4
孝子示範手冊
◎簡媜
「孝子」有兩種,一種古代,一種現代。
古代所謂「孝子」,指孝順父母的孩子,民間故事「二十四孝」皆為孝悌楷模,可
供有志者效法;現代所謂「孝子」,指孝順孩子的父母,人數眾多競爭激烈,只二
十四個名額肯定不夠容納(海峽對岸出現「獨二代」:獨生子女又生獨生子女,六
大人伺候一個小皇帝,競爭尤為慘烈)。「孝」之義古今不同,在於主詞受詞易位
;古時,臥冰求鯉、恣蚊飽血的是兒子,現在,扇枕溫衾、嘗糞憂心的是爹地媽咪
。孝字寫法沒變,變的是誰孝誰。
然而弔詭的是,多數人一生必得經過前半段為人子女、後半段為人父母,當處青春
前段,不免暗嘆兩老太囉唆、孝字太沉重,家如「枷」;當處中老年後段時,遙想
當年滌親溺器、嘗糞憂心的活兒都認份地做了,偏偏養出一顆高享受低抗壓的「草
莓族」或一隻牙齒銳利的「啃老族」,不婚不娶不上班還要阿爸阿母給零用錢煮三
餐,此時,不免懷念固有倫理道德之高妙之有保障,後悔孩子小時沒教他背《孝經
》,以訓童蒙。同一字同一人,角色不同感受殊異。由此可知孝字不僅複雜且夾帶
了不可測的投資報酬率:我孝前人、後人不見得孝我(如果孝子生出不肖子,只好
歸諸交到壞朋友),然而若我不孝前人則後人萬萬不會孝我(如果不肖子居然生出
孝子,只好歸諸上輩子燒的是烏沉香)。這番道理,有諸多閭巷閒言、婆媽八卦足
以佐證。八卦閒言傳播久了變成警世箴言──那就是,要孝順父母。好心的婆婆媽
媽對恰好聽到民間故事的「年輕路人甲」再奉送一句:「人在做,天在看。不可不
信喔!」
「孝法」有兩種:一種不同住,一種供食宿。
不論外頭的社會高齡多少,身在中年打總會碰到這一關:家中二老忽然坐公車免費
且里長送來重陽節禮品。又忽然,媽媽心臟需放支架、爸爸攝護腺需開刀,中風、
換人工關節、洗腎、得癌症……。再忽然,只剩一老,人海茫茫何處是岸?此時,
做子女的才發現父母從小叫他要計劃人生、實踐夢想,可他們自己根本不做「銀髮
計劃」就快快地在你面前老了!那速度近乎垮台。好兒好女當然不會抱怨也不應抱
怨,若有揪心鎖眉的表情,他操煩的是該怎麼做才能把一棵近百年老榕樹連根拔起
移到養老院,或是自己那一間正在分期付房貸的都市小公寓裡。「老」這門功課得
兩代(或三代)同修,還要夫妻協力;不同住,不放心,同住,需耐心,更需技術
與藝術。
五年前,張輝誠以《離別賦》一書為父親造紀念銅像,重建一個來自江西的漂流老
兵在雲林鄉間扎根、貧瘠中求活的艱辛歷程。謀篇成章,篇篇是父親以病軀扛著嗷
嗷幼雛的沉重身影,每一步都劃下瘀血暗傷;而字裡行間,句句是人子湧泉般的心
疼與孝思,純之又純,恨不得以血換血以骨造骨,自死神手中奪回洗腎老父的生命
。輝誠固然兼蓄古典素養與現代筆力,然《離別賦》動人肺腑處不在文字而在聖潔
的親情流露。書中,一個賣命養家的父親,一個敬愛、寶惜老父的兒子,血響應著
血,骨共鳴著骨,在冷漠的造物者面前,成就了最美的人間風景。
父親離去,只剩老母同住。輝誠一改父系國語腔調,回歸母語唇舌,寫下奉養心肝
阿母的心得報告書。
原籍雲林鄉下蔥仔寮,生於日據時期的阿母不識字,養兒育女是她一生全部的功勳
,直至老年喪偶,子女各有一家一業,阿母的處境極有可能像同代無數銀髮族群一
樣,出現一道幾乎無法橫跨的鴻溝──更確切地比喻,遭逢一生最嚴重的土石流災
難:兒女大了,老伴走了,身體病了,財力緊了,朋友沒了。他們成為孤鳥。然而
,輝誠的阿母卻非常幸運且「好命」,她的銀髮期不僅不必獨守鄉間老宅變成一天
打十通電話給兒子的寂寞老嫗,反而能與兒子同住,朝夕有親人伴隨,晨昏定省,
更在寶貝么子「導航」之下,開啟「第二度童年」──或許,對那一代人來說,是
遲來的童年才對。
同住有兩種:一種不同遊,一種同遊同樂。
大學時才從雲林負笈北上的輝誠是台北新移民,自此之後落地生根就像當年父親落
腳雲林一般。根基稍穩,遷父母同住,兩老成為奔走於醫院的台北「新新移民」。
父逝後,新新移民只剩老母一人。耆齡大榕從鄉下舊厝移入都市新廈,雖有親情滋
潤,卻不敵空虛侵蝕。輝誠瞭然於心,化身為「城市生活指導員」(雖然常常失敗
)及「台北一日遊」導遊,協助這棵本省老榕樹融入眼花撩亂的生活中。
於是,遊淡水、逛夜市、訪陽明山,吃美食、坐貓纜、賞煙火、打鋼珠……,凡接
待國外友人、大陸觀光客必去的北台灣熱門景點皆在阿母專屬導遊的行程規劃裡。
這位還得上班教書、唸研究所的「全陪兒子」不僅任勞任怨,還花錢乾脆,種種作
為,只為營造帝王級的遊興與玩趣,博皇太后歡心。
讀到此,不禁令人掩卷輕嘆:生一個孝子,勝過治十棟豪宅啊!孝子承歡膝下、噓
寒問暖,而房子需繳土地、房屋稅,十屋不敵一人。治房子靠時運,生孝子則全憑
天命,輝誠阿母的「天命」不知會羨煞多少白髮老前輩。本書若出大字版,極有可
能風靡各松柏安養院、長青養生村,洛陽紙貴,暢銷不墜──輝誠年輕時可能沒什
麼機會當「白馬王子」,但現在絕對有資格當「老讀者」心目中的「白馬兒子」。
甚至,請恕我繼續想像以下的畫面:終於盼到兒子來探望的老爸爸,在聊完起居醫
藥的沉默空檔,鼓起勇氣問兒子:「張輝誠這個人你有沒有聽過?」兒子搖頭:「
他是誰?」心想大概是失散多年的軍中同袍或新上任的里長之類的吧。老爸就等這
一問,速速框上眼鏡,從茶几上拿起折了頁、畫了線的《我的心肝阿母》交給兒子
:「他寫的,有時間的話翻一翻,尤其我畫線的那幾篇,看看有什麼心得沒有?」
這時老媽媽基於尷尬兩隻手揮蚊子似的:「哎呀老頭子講這些無聊事兒幹什麼!」
趕緊又去切一盤水果告訴大家木瓜真的好甜。吶,吃啊,吃啊!
一般總認為銀髮族不就是六十、七十、八十這麼往上提高歲數的嗎!其實沒那麼簡
單,對外人說得通,對自己的七八十歲父母則另當別論。記憶裡,我們有的是與三
十或四五十歲時的父母相處的經驗,但這些豐富經驗不見得能做為與七八十歲父母
相處的準則──當他們登上七八十,我們也來到四五十了,我們身上有一道更年期
門檻要跨,而他們顫巍巍地要跨銀色門檻,對彼此而言皆是全新挑戰。因此,處現
代社會,奉養父母需具備更靈活的思維與作法。
自從我的阿母也晉升成為醫院多科慢性病常客,我帶她看病做檢查,才摸索出嶄新
的相處之道,那種時而母女時而姐妹時而換成我是母她是女的角色變化,讓我感到
無比新奇,體會即使是血脈相連的親倫中也藏著複雜的人際變化,而現代老人家渴
望的不是「尊敬」,是笑鬧開懷。我阿母一跨出診間必急忙掏出一張千元鈔給我付
藥費(老友阿鯉說,她媽媽每次給二千元),起初我頗生氣,上演伸手撥手再伸手
又撥手的行動劇,後來啐一句「三八吶」也就欣然收下,領了藥必去肯德基吃燒餅
配熱茶,我必在五六個藥袋上畫小圖,以便不識字的她按圖索驥吃對藥。她看我把
每一種藥畫得那麼傳神有趣味,不時笑出淚花。與父母相處之道無它,我們最深刻
的親子記憶是養育子女的那一段,只要把這些「特殊技巧」掰一些加以調整一番,
即適用於老父老母。古諺所謂「老小」,真是自煙火中提煉而出的智慧,侍親如子
,心念一轉,才知道跟父母根本不需(也不能)講道理,要講感受,就像孩子小時
聞雷聲而哭,他需要的也不是科學知識,是擁抱安慰。
這就是本書最引人深思的部分,輝誠示範了高難度的「角色反轉」技巧與藝術:筆
下的大肚腩阿母,漸漸反轉變成女兒樣態,撒嬌甚至耍賴,近乎青春叛逆期少女,
而兒子漸漸反轉出慈父樣貌,管教無效,任其予取予求。表面上是兒子帶母親同住
同遊,骨子裡像一個年輕父親照顧率爾任真、渾然天成的女兒。「心肝」一辭,宜
乎用於母子,也適合指稱父女。
這其中難得的是,尚未有父職經驗的「父親化兒子」對「女兒化阿母」的照顧堪稱
無微不至;只有父母對子女才做得出而子女不易回對父母的私密照料,輝誠做來皆
不辭不慍不怨,有慈有愛。頂多,當阿母不聽話時,罵一句:「你這個抬哥鬼!」
孝字,存乎一心,餘皆贅言。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然而何等幸運,我們的父母未曾離棄我們,從未失職。對有些
人而言,孝字來不及寫完,我們又何等幸運,父母至少還有一人在身邊。輝誠學老
萊子娛親,嘻然笑鬧描繪心肝阿母。阿母人人有,但「心肝」該怎麼寫?輝誠做了
最佳示範。
讀罷此書,如果內政部要票選「新二十四孝」,我肯定投張輝誠一票。
作者: fondness (迷走他日)   2010-05-06 22:16:00
應是為張輝誠新書《我的心肝阿母》寫的推薦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