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esla成功之後,總是要還的「技術債」

作者: Scape (non)   2017-01-14 21:11:34
先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作者,Jean-Louis Gassée先生
法國巴黎人,曾於1980年代擔任Apple歐洲營運負責人、以及Mac電腦開發主管;之後
創立Be公司,旗下產品BeOS曾傳出將為Apple所併購,並成為後來的Mac OS X,但後
來並未實現。之後亦曾任職於PalmSource,目前為Allegis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

作者算是純正的科技圈商業人士,不是一般的媒體記者
80年代任職Apple前在HP工作,後來Jobs被迫離開Apple後也算是把Apple敗掉的元兇之一
不過90年代離開Apple後也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
他用他的觀點去看Tesla是怎麼樣的一間公司,還有這間公司的過去與未來
這系列文都蠻值得一看的
==============================================================================
https://rocket.cafe/talks/79248
Tesla成功之後,總是要還的「技術債」
脫胎換骨,把債還清
如果Elon Musk當初開的是一家賣「普通」汽車的公司,可能就拿不到投資人的錢了
。然而他還是繼續衝、隨機應變、跨過一個又一個障礙,最後終於建立了現在這家成
為科技界典範的Tesla電動車廠。
然而,這種一路見招拆招、只先解決眼前問題的作法,不免留下了許多日後非還不可
的「技術債」;而Musk也必須把這些債還清,才能讓Tesla脫胎換骨,從一家名氣響
亮、但產量不大的「小公司」,變成銷售量以百萬計的產業巨人。
許多評論家都喜歡指出Tesla的各種問題。從某些角度來說並沒有錯,Tesla確實曾經
錯過許多交貨時間、許多季的銷售量不如預期、還有燒錢燒得太兇等種種問題;所以
2016年8月15日的華爾街日報有過這樣的結論:
根據本報的分析,Musk先生在過去五年之中所訂的目標,從車子的產量到財務績效,
有多達20項以上沒能達到標準;其中有10項目標延誤了平均幾乎一年。
上面這段敘述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提到一個更大的重點:雖然Tesla的銷售量在整個
汽車業來說其實很小(2015年50,000輛,2016年或許可以達到80,000輛;全球汽車銷
售量則是6,200萬輛)、而且失敗記錄不少,但它在汽車史上已經佔有一個獨特的地
位、也沒辜負許多外界對它的讚譽。
因為,Elon Musk和Tesla的成就,其實已經超越了「賣得好不好」的層次。過去,電
動車在各種妥協之下,只能算是「勉強可用」的替代產品,但在Tesla Model S問世
之後,不僅證明了電動車也可以豪華,而且開起來還很過癮。就像某位矽谷人士說的
:在Tesla之前,電動車都只能算是吃素的,但Tesla卻是不折不扣的電動肉食野獸。
筆者所住的美國加州Palo Alto是個小小的大學城;雖然我不清楚附近鄰居是吃肉的
還是吃素的,但這裡已經變成一個滿街都是Tesla的地方;每隔幾戶人家的門口就停
著一輛,有時候還更多。
很多公司門口都停著十幾輛Tesla,旁邊則是BMW i3、Chevy Volt、Nissan Leaf、或
是Kia等其他品牌的電動車。當然,這裡的高收入人口多、也有較高標準的綠能政策
,但即使在那之前,這裡的居民原本就很喜歡開Prius City之類的油電複合動力車款

現在的Tesla像過去的Apple
看到Tesla的發展歷程,就讓筆者想起1984年的128K記憶體Mac電腦。加上一部(當時
還很少見的)雷射印表機和AppleTalk網路,就已經是很強的出版利器;然而,當時
這些軟體組合所搭配的,也是一個見招拆招、功能整合並不夠理想的作業系統,以致
於後來Mac逐漸失色,直到1997年Steve Jobs返回蘋果,從頭打造出新的系統為止。
而Jobs用來還「技術債」的方式,則是在Mac的介面之下,將系統核心徹底抽換成
Unix,讓它變成一個更符合現今需要的作業系統。
或許,這也正是Tesla目前正在面對的處境?
跌跌撞撞的起步
Tesla最初的創始人其實並不是Elon Musk,而是2003年時由Martin Eberhard與Mark
Tarpenning創立的;但Musk後來接管這家公司、換掉整個管理階層、自己投資7,000
萬美金、並且主導了好幾輪融資。2009年1月,Tesla獲得了1億8,700萬美元融資,以
些微差距避開了破產的命運,並且交出了生產……147輛車的成績單。
幾個月之後,Tesla發表了Model S車款、並且讓股票上市,取得了2億2,600萬美元的
資金,不過Model S卻遲至2012年6月才終於上市;而休旅車風格的衍生型Model X雖
然早在2012年2月就已經問世,但卻直到三年之後的2015年9月才開始交貨。
然而,Model X的諸多小問題(多半來自它非傳統的「鷗翼式」車門設計),讓Musk
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過度自信,但Tesla擁護者們對這一點似乎並不是那麼介意;不僅
不介意,他們還對續航距離達320公里、定價35,000美元、「預定」在2017年年中至
年尾之間上市的新款Model 3下了多達375,000輛的訂單。
知道了這段故事之後,那些懷疑Elon Musk是否能讓Tesla躋身一線車廠的人,或許就
比較不會那麼擔憂了;但除了交出客戶已經預訂的37.5萬輛Model 3之外,Tesla必須
要能在2018到2019年之間,每年生產至少100萬輛。
以Musk至今在克服困難、延遲、以及燒錢問題方面所展現能力,外界對於他找到資源
、人力、時間、以及資金,將Tesla整體營運升級到2.0版的可能性,會是怎麼看待呢

Tesla的「兩難」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找到答案。
1. 仍然缺乏經驗與資源
其中一個角度,是Tesla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所提交的報告。在最近一份
2016年8月5日的10-Q季報中,Tesla對股東提出了下列的警訊(經作者編修並標示重
點):
我們目前還沒有大量生產車輛,以因應如Model 3此類大型訂單的經驗……(中略)
;此外,設計與建造Model 3生產設施的計畫也仍在進行之中……(中略)。
同時,大量生產Model 3的計畫仍需要後續投注大量的資金與管理資源。
在這份10-Q報告的後半段,我們還發現了一長串關於Model 3設計與製造的風險列表
;其中一段提到了Tesla用於製造鋰電池的「Gigafactory」工廠:
(前略)……我們將可以將Gigafactory建造完成、並且讓這個設施上線,以大量生
產高品質的鋰電池芯、並將這些電池芯整合至Model 3所使用的電池組成品中;而這
些電池的生產成本,將足以支持我們在銷售Model 3車款時,希望能夠獲得預期水準
的毛利。
這份文件的內容,清楚的說明了Tesla難以達成當季的量產計畫,但卻消費了高達
9,900萬美元的現金;換算起來,就是在當季售出的14,404輛車子上,每輛平均花費
了6,900美元。
這份10-Q報告中充滿了律師專業的「防禦性語言」,以避免心懷不滿的投資人提起訴
訟。像是:
這些都是可能發生困難的地方,所以在此以負責的態度和平實的措詞來予以敘述。請
不要因為您本身的投資決定來責怪我們。
這些Tesla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好,才有機會轉型成功的事情,即使我們以最樂觀的
說法來描繪,仍然會是一長串令人怵目驚心的列表。
2. 仍須強化體質
另外一個難處,則在Tesla的工廠內部;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Musk一
貫的「見招拆招」手法。
他在美國西岸加州的Fremont市,以低價買到了一座二手的汽車生產工廠,但在東岸
也同樣以低價買了一座巨大的沖壓工廠,再用難以想像的速度把它拆解、然後運回西
岸。然而即使如此,Tesla仍然在辛苦追趕2016年生產出8萬輛車的目標。
Tesla的工廠內部相當混亂、小狀況頻傳,有問題的模組就在產線上直接維修,一堆
堆的備料則以「亂中有序」的方式到處堆放;跟《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書中讚譽有加的日本豐田「精實生產」精神完全背道而
馳,也看不出來有精實生產的可靠、低成本、高員工滿意度等特性。
即使有Musk這樣充滿意志力與個人魅力的領導者,這樣的工廠在兩年之內仍然看不出
有提升產量10倍的可能性。
Musk遲早得還的「技術債」
這就是Musk的「技術債」:見招拆招的作法或許可以很快看到成果,但一些沒有達到
產業要求、而又急就章建構而成的框架,是無法支撐大量生產需求的,頂多也只能局
部補強而已。
我們可以用身上的骨頭來打比方:一塊骨頭能承受的力量,是跟它的截面積成正比的
;但身體每個部位的負荷都不一樣,如果特定位置的負荷超過某個程度,整個骨架就
會垮掉。
許多投資人似乎認為,Musk的這種「臨時」作法可以獲得好的回報;至於實際上如何
,他們可以參考一下Tesla的公司文件、比較廠房的效率、或是同時調查一下顧客和
競爭對手。
這裡順便列一下參考資料:Tesla的市值是320億美元,而福特和通用(GM)則分別是
480億到490億美元之間。
雖然財務數字上看起來還蠻不錯的,但Tesla在2018和2019年的整體表現如何,仍然
有待觀察。
即使Musk能找到對的資金和人才,為Model 3和衍生車款建立一座以「精實製造」為
基礎的工廠,但像是BMW、Benz、Volkswagen等車廠也不是省油的燈,屆時它們可能
已經準備好Model 3的競爭產品來迎戰;GM甚至可能在2016年底之前,就會開始銷售
續航距離也能達到320公里的電動車。
對於Tesla來說,這些都是必須認真面對的挑戰。Elon Musk建立了一家前所未有的車
廠,但現在他必須做的事情,卻是超越自己精彩輝煌的過去,將Tesla變成一家能夠
年產十萬、甚至百萬輛的「普通」汽車公司。
您覺得,他能做到嗎?
作者: eric19850629 (翔.Eric)   2017-01-14 21:13:00
樓下說鹽董拿100億屁都生不出來
作者: nctufish (暫 別 校 園)   2017-01-14 21:22:00
蘋果靠台灣鴻海量產,TESLA很有機會回來找台灣
作者: cystal (專業代PO)   2017-01-14 21:27:00
鹽董拿100億屁都生不出來
作者: s605171995   2017-01-14 21:29:00
台灣奴隸代工廠隨時聽候差遣
作者: JEON (果然是鄉民的世界)   2017-01-14 22:04:00
有夢最美
作者: miha80425 (ohsialay)   2017-01-14 22:38:00
癌董先去買TOYOTA的油電好嗎 這夠簡單吧 嘴砲造純電車
作者: jack852   2017-01-14 23:47:00
台灣車廠就是等著被邊緣化 核心技術沒有 市場或區域經濟沒有 超慘猜測tesla的問題在製造面應該是人材 都從克萊斯勒或通用為主 沒啥成本概念
作者: ingmu (good for you)   2017-01-15 10:25:00
推! 精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