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叢文俊的中國書法史問題

作者: ciens (oretie)   2014-08-25 09:35:56
最近在看一本書:叢文俊的中國書法史
有一些部分我看不懂冏rz:
1.書法附著於文字,在其使用和傳播的過程中
古人使書寫技術具有藝術品位的高低優劣及普遍適用的可比性,
這是保證書法健康發展的社會基礎。
a.什麼是普遍適用的可比性?
b.為什麼是保證書法健康發展?
古人使書體樣式和書法風格具有複雜而微妙的象徵意義,並且始終與文化相伴,
由此使關於書法藝術的所有內容,都必須凸現在文化的背景上,以體現其價值。
a.複雜而微妙的象徵意義是什麼意思?
b.體現什麼價值?
2.在正體觀念、審美標準日漸深入人心之後,隨即泛化,推及其他。例如,在書體演進中
,隸、楷二體都是從日常通俗性的潦草書體開始,逐步完善與規範,實現了正體化。
推及草體,一則表現為使之概念化、定型化,如漢晉書家因草書風氣大盛,遂以其抄寫《
急就篇》字書,後人傳習,字形體勢不變,名曰章草。二則表現為學書需由楷法築基,如
先正書而後始能行草的千載戒律。
a.概念化、定型化是什麼意思?
b.草體一則概念化、定型化,二則由楷法築基的意思?
3.王書大統有三個特點。一是晉唐名家傳承有緒的歷史線索和宋元明清的帖學,構成一個
完整的發展序列,其間書體不再演進,而只有風格的變化調節,最具有書法藝術傳統的典
型意義。二是從宋代開始,明確以顏體為代表的唐宋人分支線索,與王系並行,而統歸于
王。所謂顏書如同杜詩"一出之後,前人接廢",只能說明分支的存在,不是替代的更迭
,還不足以動搖王系的正統地位。三是王書的中和之美,一經確立為正統,即成為其後一
千多年的書寫與審美、批評的基本思想和價值標準。
a.晉唐名家和宋元明清為什麼會構成一個完整的發展序列?
b.分支?是什麼作用?
c.一出之後,前人皆廢是什麼意思?
d.什麼是中和之美?
4.碑學論北派書法祖鍾傳衛,接續以崔、盧、高、沈、照、丁諸家,終以初唐歐、褚;或
強擬"體系",遠說正傳,復增以"十家""十六宗"之數。實際上,都是在為北碑正名
分,以便與南派比肩,而所論大都失據,以刀斧之跡論說藝術源流,其方法不可取。
清代中晚期的碑學運動,是反傳統的。棄筆師刀,罕見其能。即使其中有些人取得較好的
成績,亦非盡出於碑,只是善為借鑒,根基仍在於傳統,這是和文人士大夫的既定立場分
不開的。
a.碑學論北派書法祖鍾傳衛,怎麼斷句?
b.強擬"體系",遠說正傳,是什麼意思?
c.所論大都失據,是什麼意思?
d.以刀斧之跡論說藝術源流,是什麼意思?
e.碑學運動是什麼,為什麼反傳統?
f.棄筆師刀,罕見其能,是什麼意思?
g.善為借鑒,因非盡出於碑,是什麼?
h.什麼和文人士大夫的既定立場分不開?
5.從漢代的”善史書”風氣開始,古今書體並行與書家兼擅諸體即成為傳統,歷代相沿不
變。考其文根源,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如《漢書.藝文志》所言,"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摩印章,書幡信",即古今書
體有不同用途的分工和文化上的象徵涵義。唐代書學生課業有《說文》《字林》《三體石
經》,前兩種字書是通知古今文字,石經為古文、篆、隸三種古體的標準字樣。書學生考
試以文字學為先,"取通訓詁,兼會雜體",東漢樂成靖王劉黨"善史書,喜正文字"的
個人喜好被改造成制度固定下來。善書必須明字,論書亦必先稱述文字,文字觀成為書觀
的基礎。如此,則書家兼擅諸體,即有著文字與書法藝術上的雙重意義,書家以此自矜,
論者以之為能,而賞悅評說大都偏重於藝術,也是很明確的。這條線索的鼎盛時期在漢唐
,宋以後重書法而廢字學,但兼擅諸體的風氣不改。
a.什麼是善史書?
b.什麼是兼擅諸體?
c.古今書體有不同用途的分工和文化上的象徵涵義,是什麼意思?
d.唐待有"書學生",那是什麼?
e.通知古今文字,是什麼意思?
f.明字、論書、稱述文字、文字觀、書觀,是什麼?
其實還有很多部分我看不懂>”< ,
另外,文中也有很多文言文的部分我也不懂他的意思,
希望各位強大的版友們可以為我解惑,感激不盡啊!
作者: changatcmu (台中金城武)   2014-08-25 11:08:00
大大把有問題的地方標出來會更有利板友解惑啦~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14-08-25 17:15:00
普遍適用的可比性 XDD 這種莫名其妙的文字藝評很多
作者: ceramic2 (轉轉心旋桃紅)   2014-08-26 17:08:00
你對書法這麼有興趣 要不要一起念書 可以念別本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