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明明是作者本人,卻拿不到滿分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5-07-16 14:19:52
※ 引述《REDF (RED)》之銘言:
: 文學之所常被笑
: 就是因為作者已死被濫用了吧
: 你以為你吃的是作者產出的料理
「這兒有一個獨佔所有權力的大壞蛋!
 把他打倒之後,
 權力就是屬於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了!」
反正我是信了
gemini:
「作者已死」常見的誤解
不尊重作者或認為作者不重要:
這是最常見的誤解。巴特提出「作者已死」並非否認作者的存在或其創作的努力,而
是主張當作品完成並脫離作者之後,它的意義就不再由作者本人所獨斷。作品的意義是在
讀者與文本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和建構的。作者當然可以保有自己對作品的解釋權,但那只
是「作者的答案」之一,並非唯一或絕對的答案。
作品沒有客觀意義,可以隨意解讀:
雖然「作者已死」強調讀者的主動性,但這不代表作品的意義是完全主觀或可以無限
發散的。作品的意義仍然需要回歸到文本本身,所有解讀都應從文本中找到線索和依據。
這是一種對「通靈式」解讀的反動,認為作品的意義應該是可檢驗、可討論的,而不是作
者隨口說了算,或讀者任意臆測。
作者不需要精進寫作技巧:
恰恰相反,「作者已死」反而要求作者更精進自己的創作技法。因為作者失去了獨斷
的權力,必須透過文本與讀者決勝負。設定、意象、結構、用詞等都需要更精準地傳達作
者想表達的內容。如果作者希望讀者能感受到某種意圖,就必須在文本中充分經營,而不
是事後補充或強加解釋。
作者不能談論自己的作品:
很多當代作者確實不喜歡公開談論自己的作品,這與「作者已死」的觀念有關。他們
希望為讀者保留更大的詮釋空間,因為一旦作者說破了,讀者可能就失去了自行解讀的樂
趣和可能性。但這不代表作者「不能」談論,而是出於對讀者詮釋權的尊重,以及對作品
多義性的維護。
「作者已死」與「取消文化」混淆:
近年來,一些社會現象,如因為作者個人品格或言行問題而導致其作品被抵制、被「
社會性死亡」的情況,有時會被誤用「作者已死」來解釋。然而,羅蘭·巴特提出的「作
者已死」是一個文學理論概念,關注的是作品意義的來源和解讀權的歸屬,與基於道德或
政治正確考量的「取消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https://i.postimg.cc/YSqjzGs9/3-2.jpg
作者: a43164910 (寺杉伊六)   2025-07-16 14:21:00
好日子要來了
作者: Gentlemon (Gentlemon)   2025-07-16 14:31:00
到底為何會一堆人把AI寫的內容貼上來就覺得很有道理= =
作者: zxcmoney (修司)   2025-07-16 14:40:00
以前也有很多人喜歡直接把某人的話複製貼上,例如、老師、父母、朋友、某名人,如今這裏的某人如今多了AI本質上應該都是類似的,基本上就是服從權威
作者: BTSUSaint14 (BTSUXIX)   2025-07-16 14:43:00
AI分析的不錯,下次別分析了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5-07-16 14:53:00
有些讀者討厭文章中加入 AI 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點:1. 失去人味與個人觀點‧ AI 產生的分析往往語氣中立、缺乏情感或個人風格,讓文章讀起來像機器寫的,缺乏「人味」。‧ 讀者想看到作者自己的思考與詮釋,而不是仰賴 AI的標準化輸出。有人覺得:「這是你寫的文章,為什麼要請機器幫你想?」2. 信任問題與冷感‧ AI 分析雖然可能正確,但不一定深入,也無法體會語境、文化細節或人類情感。‧ 有些人認為 AI「講得頭頭是道,但沒有靈魂」,甚至會覺得這是偷懶或缺乏誠意。3. 擔心淪為工具宣傳‧ 若文章中強調「這是 AI 幫我分析的」、「我問了ChatGPT 說……」,會讓人感覺是在展示工具而非內容本身。‧ 有些人覺得這樣像是在導購、推銷科技產品,而非在認真談議題。4. 破壞閱讀沉浸感‧ 有些文章風格文學性強,若突然插入一段冷冰冰的AI 分析,會破壞原本的敘事節奏與美感。‧ 這種風格落差會讓人出戲,甚至感到尷尬或不協調。5. AI 分析過於表面或錯誤‧ 如果 AI 分析得不夠深、邏輯簡單,或對文本理解有誤,反而會讓整篇文章顯得不專業。‧ 有些讀者看得出來 AI 的段落是套模板的,甚至有誤,會因此產生反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