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羅文嘉:獨立書店的微光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05-18 09:39:00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517/399342/
日本作家石橋毅史寫了一本「書店不死」,當書店死或不死成為一項議題時,就說明獨立
書店的生存,確實已在掙扎邊緣。日本的國民閱讀率與書籍購買率,都遠遠高於台灣,日
本的書店尚且如此,台灣的傳統書店當然狀況也不會好到哪裡。
但是,這幾年台灣的獨立書店卻相當蓬勃,蓬勃並不意味市場獲利機會大,而是指書店的
生命力與活動力強。明知道書店風險高、獲利低,營收能夠打平就屬萬幸,卻還是願意堅
持下去。全台灣各地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人與書店,這樣的台灣風景,讓許多新加坡、香港
、甚至中國的華人充滿羨慕。
是什麼樣的力量和信仰,讓這些書店願意堅持下去?有人說,是因為相信一種文化傳承的
使命;也有人說,是因為書店提供一種有溫度的對話空間;石橋毅史則說,書店是一種親
手將書交給客人的溫暖行業。
不管哪一種,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個性與故事;書店的主人也都有屬於他
自己的價值與美學,這正是獨立書店存在的價值。
過去一年,我跑了很多地方演講,每次演講後,都會有人跑來跟我說:我也想在自己的家
鄉開一間書店。這說明,不管現實多麼殘酷,仍然有許多理念之士,懷抱著熱情與浪漫,
想為自己的土地與生命燃燒一點光。
所有的書店主人,表面看起來可以在書店沒人時,享受一點閱讀時光。其實,多數時候他
們必須擔心書店怎麼維繫下去。只靠賣書活不下去,怎麼辦?辦活動講座來者有限,怎麼
辦?連鎖書店拼命打折,怎麼辦?全世界的獨立書店,都在尋找如何堅持理想活下去的方
式。
台灣的獨立書店,更往往是社會運動、公民運動、環境運動、弱勢運動的訊息平台。這點
十分有趣,為什麼這些書店,或是咖啡店的門口,總是掛著一面反核旗幟呢?櫃台或店內
一角,也總是靜靜躺著,各種文化講座的活動DM。許多非屬主流的演講或展覽,不約而同
在這類店裡出現。仿佛一種共同的語言、價值,默默在這些小店裡流竄。
在台北都會地區,這類小店常常是屬於巷弄風情的;離開台北,這些小店則往往為老屋再
生,展現另種風景。獨立書店也好、個性咖啡店也好,放在都會地區的大商場裡,總覺得
味道不對。一棟老宿舍,一所舊工廠,一間舊公寓,一戶三合院,這些歷經歲月滄桑的空
間,反而成為個性商店最好的落腳處。
當政府不斷高唱文化創意產業,大學紛紛開設文創系所,文化部推出獨立書店圓夢計劃,
馬英九更在昨天一場社會企業的活動中大聲喊:「政府應該幫助社會企業排除障礙,讓大
家大顯身手」。
但問題是,那些老舊不合時宜的法令,從來沒有減少對社會企業或獨立書店的重重束縛。
想做事的人,只能自求多福,在黑暗中發出微弱燈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