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妄想的力量》:不理性又怎樣!

作者: MAXjames (麥酷斯)   2024-02-03 17:43:30
部落格圖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the-uses-of-delusion/
Podcast有聲版:https://apple.co/47XRQyd
如果對行為經濟學稍有涉略應該對「人是不理性的動物」這說法不陌生。雖自稱萬物之「
靈」,但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不大靈光。但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壞事。這本《妄想的力量》
就是要告訴你,不理性雖有點恥有些時候卻很有用!
以下會分四段來介紹這本書。首先會聊聊人是如何地不理性;然後會告訴你這些不理性其
實有它的價值;接著會探討究竟何時該理性,何時又應該放手妄想;最後則會分享兩種不
理性妄想:愛情與人格。
【不理性的我們】
古典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會判斷利益得失做出最佳的選擇。但這說法其實禁不起考驗
。行為經濟學上已有大量的研究指出,人類不理性的案例根本一籮筐。
最經典的例子大概就是謬勒萊耶錯覺(如下圖)。儘管理性上你一定知道兩條線一樣長,
但就是會忍不住覺得左邊的線長了些。

截自《妄想的力量》
除了這樣的「眼盲」案例,我們很多時候甚至是「心盲」,也就是書名說的「妄想」。美
國精神醫學協會對妄想有如下的定義:
雖有難以反駁的證據,但還是無法改變的固著信念。
比方說這次疫情就有許多人相信各種奇妙的陰謀論。網路市調公司 YouGov 在一份 2021
年的報告中顯示,在不打算接種疫苗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五十一認定政府會透過注射疫苗
來植入晶片。諸如此類的不理性可說毫無道理,但就是會存在許多人心中。
此外,人們還有另一個常見的不理性就是「過度自信」。比方說有百分之八十七點五的美
國人認為,他們的開車技術比一般人好。這樣自信也常導致人們對未來過於樂觀。2008
年就是因為有些銀行家相信自己能操控不穩定的抵押貸款,許多購屋族也相信自己能支付
貸款,結果就慘被金融海嘯教訓。
這也是為什麼《推力》一書會希望透過「選擇設計」幫助人們擺脫不理性,做出更符合自
己期望的判斷與選擇。
但其實不理性也並非全然無用,讓我們接著聊聊這部分。
【妄想其實也不錯?】
妄想這兩個字乍聽很糟,但其實有時候不理性才反而是比較「理性」的選擇。
比如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對世界的看法其實比較實在,較能精準評估自己的能耐;反
而一般人會有許多不合理的樂觀,常常過度自我吹捧。換言之,太精準地判斷自身能力未
必是好事。很多時候,過度自信反而是推動我們向前的力量。
證據顯示,在運動或商業領域,大膽樂觀的人成功機率會較高。有自信的企業家在失敗時
會表現得更有韌性,而較有機會開展第二春;對自己充滿自信的運動員往往更能熬過痛苦
的訓練與低潮,進而在比賽中大放異彩。
另外,還有一種妄想也非常有用:儀式。比方說許多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小迷信。像美式足
球員賈斯汀.塔克就會在換裝前將制服、內衣、頭盔和球鞋整齊擺放在置物櫃前的地板上

這樣的儀式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控制感」。透過執行一系列清楚的動作,可以使人擺脫焦
慮,重新恢復掌控感。這也是為什麼《深度工作力》會建議可以建立一套固定流程來幫助
你更好地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從上面的討論可發現,這些妄想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沒什麼道理,卻相當有用。難怪心
理學家喬納森.拜倫會說:
只要有助實現目標,都是好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理性思考。
不理性是深埋在我們 DNA 裡的東西,講究全然的理性既不實際也沒必要!
【理性與妄想的時機】
當然,妄想並非全完然壞事,不意味它就一定是好事。我們都不希望再來一次疫情的話,
身邊還有人不想打疫苗。那問題就來了,究竟何時要理性,何時又要不理性呢?
書中建議在下面的狀況需要理性,不可盲目地過度自信:
-風險高
-無法逆轉的事
-只能靠未知或難以估計的因素去評估
在下面的狀況則可以容許自己不理性:
-風險不高
-依靠耐心與技能
-能依據已知的事實去評估
簡單說,除了在風險高、結果高度不可逆的情境你需要審慎判斷,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盡量
保持自信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作者就建議,人們應該在多數狀況保持樂觀,因為當你過
度自以為時,會有外界的負面回饋幫你拉回、修正。所以他每天起床都認真寫作,相信自
己是個聰明又成熟的作家,一定可以寫出很多好書!
覺得這個建議很棒,所以我決定先相信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得很不錯。也請大家發現內容有
什麼問題一定要留言跟我說,幫我拉回現實(笑)。
此外,本書第三章的標題我覺得也是個很好的參考方向:生病時保持樂觀,健康時保持悲
觀。
社會心理學家泰勒發現,癌症患者要是保持某種幻想,深信自己可以多少控制疾病發展,
其實對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甚至有時候還會因此發現新的目標。反之,當你健康時,則
應該保持一種「防禦性悲觀」。把情況想得糟一點,才會讓你有動力去控制飲食和維持運
動習慣。
這觀念可簡單延伸成當你身處逆境時要抱持盡量樂觀,鼓勵自己前進;反之當你處於順風
時,則要戒慎恐懼,謹慎而行。
【愛情、人格都是妄想?】
書中談了非常多種妄想,最後這邊想特別聊聊兩個有趣的例子:愛情與自我。
許多深陷愛情的人都相信彼此是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但從統計上來說,全世界有數十億
人,每個人其實可以選擇的另一伴非常多,會在一起的人很可能只是剛好遇到而已。但請
千萬別對你的情人這樣說。作者就曾在熱戀期對伴侶暢談這樣的「妄想」,最後兩個人不
意外地分手了……
靈魂伴侶可能是幻想,甚至連愛情也不那麼牢靠。大家都會在婚禮上互相宣示對彼此的愛
「至死不渝」,但顯然各國的離婚率並不支持這樣的說法。以美國來說,就有一半的婚姻
以離婚收場。可怕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婚姻的離婚率甚至更高。無怪英國大文豪王爾德
會說:
第一次婚姻是想像力戰勝了理智;第二次婚姻是希望戰勝了經驗。
但這樣的不理性終究是很重要的。實在無法想像一個大家都不相信愛的世界。突然想到魏
如萱那首《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混蛋們》(雖然她真的離婚了……)。
除了愛情,書中也對另一種妄想提出質疑:人格。我們多半相信一個人有穩定的人格。然
而一個人的「個性」其實與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換言之,我們很可能並不存在一個穩定不
變的「人格」。
最經典的例子大概是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者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受試者有一半
當獄警、一半當囚犯。根據規則,獄警可以自由行使權力來管控囚犯。結果許多受試者居
然非常享受虐待的樂趣,很多囚犯甚至被懲罰到精神崩潰。最終,原本預計執行兩周的實
驗在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實驗大大地威脅了人格穩定這樣的說法(不過這實驗其實有爭議,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
判斷)。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認為,不論一個人品格再好,只要放到有毒的環境,依然可能
會做出髮指的行為。
然而再一次的,這樣的妄想其實很重要。畢竟如果要一直擔心朋友可能會變心實在太心累
。換句話說,大家對人格穩定的認同會使人際交流變得比較容易。要是沒了這樣的互信基
礎,整個社會根本就無法運作。
【後記】
前些日子連珍羚勇奪亞運金牌,看得我非常感動,忍不住在粉專上分享她的貼文:

截自連珍羚粉專
結果我朋友留言問說這算沉默成本嗎?當時我的回覆如下圖:

截自《姆斯的閱讀空間》
結果沒多久出版社就來信問我要不要看這本書,讓我整個嚇到。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吸引
力法則?(這一定也是妄想)
讀完本書,讓我對這些不理性有更深地了解。也開始覺得如果能對自己寫作、經營社群的
有些過度樂觀與妄想好像也不錯?當然如同前面說,如果你對我內容有什麼建議,都歡迎
留言讓我知道,幫助我拉回。
最後僅以書中的這句話做結:
我們都是複雜的人。我們是理性、幻想、智慧和情感的混合體。
理性或不理性都是我們的一部份,沒有必要將這些本性清除殆盡。只要時機對了,就讓我
們放心給它「妄想」起來吧!
作者: brella (府城嚴選臭懶趴)   2024-02-04 13:47:00
有道理
作者: Lada0327 (吸管套回收桶)   2024-02-05 17:24:00
這本大推,看完能更理解自己做出的選擇
作者: yunns ( )   2024-02-06 00:10:00
謝謝你的心得,很喜歡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