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閱讀心得

作者: spider605228 (百哥)   2022-12-12 20:46:09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瓦基從台積電工程師到自由工作者的奇幻之旅
圖文好讀版:https://medium.com/@graham810118/
這本書在講什麼?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的作者瓦基,是部落格「閱讀前哨站」以及Podcast「下
一本,讀什麼」的創辦人。我是瓦基的忠實讀者以及聽眾,特別欣賞他總是能用邏輯清晰
、條理分明的方式,將一本本的好書,揉合自己的觀點,產出一篇篇精彩的閱讀筆記,再
以Podcast將閱讀的美好傳遞給更多人。這次,瓦基從一個「說書人」,變成了一位「作
家」,與我們分享從「為公司打拚」到「為自己工作」的心路歷程和方法。
對於人生以及職涯規劃,大多數人有既定的想像,然而這樣的框架侷限了我們的思考。這
本書打破傳統公式化的人生,帶領我們先找出自己心中嚮往的生活方式,再圍繞著這個方
式去打造理想中的工作樣貌。瓦基以自己的「實戰經驗」,提供打造夢想工作的14個行動
計畫。從探索與認識自己開始,找出自己擅長又喜歡的事情,到「以終為始」規劃人生目
標,發想商業模式,建立短、中、長期的計畫,最後談到過程當中如何持續保持動力,並
且透過回顧與檢討持續優化策略。
這本書並不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標準做法」,而是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透過作者引導
,一步步思考與探索,建構屬於自己的奇幻旅程。下面我將分享最有收穫的三個重點。
.............................................................................
一、「工作」與「上班」有什麼不同
作者在部落格中提到「工作」是一種能夠創造價值、產生貢獻的事,當我們做著自己喜歡
的、擅長的工作,並且能獲得滿意的報酬,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認為自己是在工作的人
,擁有「心態的自由」與「行動的自主」,能持續發展別人難以取代的技能組合、創造出
與時俱進、不會被淘汰的價值,而且能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不做什麼。
而相反的,抱著「上班」的心態去工作,就是把自己的上班時間填滿,把上級交代的事情
做完,然後等著領到每個月的薪水就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方式並沒有不好,如果完成交辦
事項,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學習相關技能逐步成長,還可以獲得薪水,下班以及週末
的時間可以自己運用,也是實踐人生的一種方法。
那我自己呢?職場上自己的心態是「工作」還是「上班」?仔細思考後的答案是:兩者都
有,很難二選一。多數時間我想要以「工作」的心態創造出更多價值。但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在公司工作做的不一定是100%自己喜歡的事情,被交付的任務也可能包含一些
重複性很高、耗時的例行性業務。面對這些不喜歡的事情,我可以抱持上班的心態,「被
動」將這些任務完成,日復一日花大量時間做一模一樣的事情;但我還有其他選擇,可以
「主動」為這份工作創造價值,梳理重複性較高的流程,讓作業效率可以更加提升。
二、經營自己與經營企業,道理相似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意外發現經營自己跟經營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
(1)打造商業模式
實務上企業進行商業決策,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時,會有一套系統化的方式進行評估,提
出具體行動方案後確實執行。
作者做決策時,則是透過商業模式圖(書中Step4:職場自由的獲利公式),仔細思考關鍵
合作夥伴、關鍵資源、目標客群、運作通路等九大元素,透過持續執行、檢視與修正,並
隨自己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這張圖是我最喜歡、也最驚艷的部分。瓦基的說書事業的成
功,來自背後思考非常縝密的商業模式。
(2) 創造獨特價值
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創造需求,例如蘋果以使用者為核心,創造了絕佳的
用戶體驗,讓原本不存在的需求(使用觸屏手機)被產生了;另一種是解決問題,例如兩年
疫情,迫使不少人必須長時間待在家裡,Nerflix 滿足了在家無聊的娛樂需求;Amazon
滿足貨配到府的消費需求、Zoom滿足了視訊會議的工作需求。這些企業提供價值的方式,
是解決了人們迫切需要被滿足的需求,企業價值反映在當時水漲船高的股價。
作者提到,以個人來說,內容創作者最重要的是寫作能力、程式設計師的價值是撰寫程式
的能力,這我們最優先,也最需要花時間持續精進的地方。其次是傳遞價值,透過社群、
行銷、演講的方式將自己的作品傳播出去。最後的順位才是獲取價值,例如爭取加薪或是
知識變現的方法去銷售產品與服務。作者認為自由工作者要花最多的時間創造價值(60%創
造價值、30%傳遞價值、10%獲取價值),但很多人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獲取價值,就像是
初入職場的新人學了一堆的加薪談判技巧、內容創作者學習100種的變現模式,卻忽略了
最重要的創作,到最後其實只是曇花一現。
(3)北極星指標
歐美的大企業都會訂定成功的關鍵指標,又稱為北極星指標。例如Facebook的北極星指標
是「每月活躍用戶」、Airbnb是「訂房的總日數」、Spotify是「聆聽音樂的總時間」,
任何一家企業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必定會思考北極星指標是什麼,並將行動計畫對齊以達成
北極星指標。
許多人經營自媒體時,關注的是社群媒體的流量以及按讚數,這些是透過演算法計算「無
法控制」的指標。然而,瓦基的北極星指標是部落格「電子報的訂閱數」,藉由將社群媒
體的貼文都導流回部落格,並且在部落格每一篇文章邀請讀者訂閱電子報,再將每週更新
的文章,藉由電子報提供給讀者。以「電子報的訂閱數」做為核心指標,建構一個「可控
」的正向的循環,這讓我體會到,生產力不是做簡單且快速的事,做「最重要」的事情。
三、淬煉經典、親身實踐、形成行動指南
瓦基在許多訪談提到,自己30歲才開始建立閱讀習慣,把一本本的書籍整理為一篇篇的閱
讀筆記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改變了他的人生。我認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
致敬帶給他美好閱讀體驗的作家們,因此在書中看到相當大量的引用,例如《一個人的獲
利模式》認識自己、盤點自己及發想專屬自己的商業模式、《原子習慣》建立並落實良好
的習慣、《與成功有約》用以終為始的思維,重新思考與家人、朋友及同事的關係。
除了撰寫閱讀筆記,我最佩服的是瓦基在做這些事情的「心態」以及「執行力」。在心態
上,許多人做事情很害怕「失敗」,但如果我們把每一個行動都當作做實驗,既然是做實
驗,就一定會有比較好的結果與比較壞的結果。這樣想,人生就不是一場非輸即贏的賽局
,而是透過實驗累積與堆疊的成果;在執行上,透過重複、重做同一件事情,在過程中檢
查與反省,一次次優化自己的行動,為的是解決問題並接近、達成目標(也就是所謂的
PDCA循環,Plan-Do-Check-Action)。
關於「做實驗」,瓦基最常使用的是A/B測試,也就是去對照舊做法(A)與新作法(B),哪
種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在自媒體及部落格的經營,瓦基從閱讀心得的段落順序、部落格文
章的標題、社群貼文的圖片格式、一直到社群文的排版,全都進行實驗,找出一個相較之
下更好的選項,並且把每一次的實驗結果,作為下次行動的基礎。
.............................................................................
我的閱讀反思
一、不凡的思考、平凡的行動、不甘於平凡的選擇,打造成長飛輪
瓦基書中有一張「成長飛輪」的圖,讓我想起Jim Collins的「從A到A+」這本書。書中提
到為什麼有些企業可以從優秀到卓越而有些不行?有幾個關鍵階段,分別是有紀律的員工
、有紀律的思考、有紀律的行動,在這三個階段透過厚植實力、深耕基礎,飛輪轉動後便
能突飛猛進。瓦基也建立了自己的成長飛輪,從了解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擬定商業模
式並規劃短、中、長期目標,到保持動力、持續學習、建立連結、並且回顧與檢討。透過
「不凡的思考、平凡的行動、不甘於平凡的選擇」,瓦基達到了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
生。
二、邁開腳步,路就會展開,我的第一篇閱讀筆記
回頭想想自己過去30年也讀了許多好書,可惜從沒有系統性的輸出。瓦基曾經分享「開始
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激勵我開啟第一篇的閱讀筆記,
就是這篇。我期許自己,未來不僅是閱讀,要透過有紀律且高效的持續輸出閱讀筆記,在
過程當中不斷進步,並透過寫作,把更多的好書,分享給其他人。
作者: geo (geo)   2022-12-12 22:26:00
謝謝分享。
作者: olp123 (ok)   2022-12-13 07:43:00
作者: major7 (真想回政大逛逛)   2022-12-13 23:45:00
推,很棒的分享
作者: peacekingdom (小糖果)   2022-12-16 08:02:00
我在最好的時間點遇見你的分享,謝謝你,很喜歡這篇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