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我在虛度人生嗎》哲學解答

作者: vivina (乘著夢想去流浪 )   2022-10-24 15:40:53
部落格圖文好讀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6/02/what-am-i-doing-with-my-life/
原文書名: 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
作者: Stephen Law
出版社:Rider
出版日期:2019.08. 08
你是不是偶而也會閃過這些問題:什麼是我的人生目標?我滿意現在的生活嗎?現實與理
想我該如何選擇?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不順遂?我有自由意志嗎?我要如何找到我的真愛
?人生還有其他可能嗎?如果你也有過這些煩惱,推薦你來看看這本書,看看哲學家們是
如何來回答這些問題。
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這是一本挺有趣的書,作者他從網路上搜尋了最常被大
眾搜尋的問題,挑選了45題以哲學的角度來回答。因為是一本哲學普及書,所以用字遣詞
很淺顯易懂,在說明哲學家的主張時也簡化了許多,很推薦給對於好奇哲學家都在說些什
麼人。可惜的是目前在台灣沒有翻譯本,只有中國的簡體字版 《我在虛度人生嗎?大哲
學家對深度網路搜索詞問題的回答》。我是先發現了簡體版後再去找原文版來看。目前在
Amazon Audiable 上也可找到它的有聲書,很適合練英文聽力。
史蒂芬·洛(Stephen Law)是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教授,教於倫敦大學的海斯洛普學院
,並曾在牛津的皇后學院擔任研究員,擁有牛津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他寫過許多暢銷的
哲學入門書 ,像是The Philosophy Files, The Great Philosoph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n Humanism, The Philosophy Gym 等等。目前在台灣好像只出版了的 《
哲學體操》 The Philosophy Gym 這本書。
這裡我將從本書45則問題中挑選我認為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來介紹。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一
直不斷地被重複的提問和回答,每個哲學家對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未來我介紹的
其他書籍裡,也會一再地出現。在此我先介紹作者史蒂芬·洛(Stephen Law)給出的答
案。
1. 我是誰?
當被問到「你是誰?」這個問題時,我們總是能輕鬆的給出一些自我介紹的答案:我的名
字、我住在哪、我的職業身分是什麼、我的家庭狀況、我的興趣等等。但是當這個問題從
哲學的角度來問,我們反而很難回答。就像在《蘇菲的世界》 (Sophie’s world) 裡小
蘇菲收到一封不知名的信,裡頭問她 「你是誰?」時一樣困惑,難道除了上述的那些答
案之外,還有我不知道的「我」嗎?這個問題之所以讓人困惑,是因為許多人設想了還有
一個被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這個自我才是真正的我,唯有通過內省才能被發現。
18 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 休謨 (David Hume) 在他著名的書 《人性論》﹙Treatise of
Human Nature﹚裡論證說那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並不存在,所謂的自我只不過是一束
知覺的集合 (the self is ‘nothing but a bundle or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perceptions, which succeed each other with an inconceivable rapidity, and are
in a perpetual flux and movement’ ),這包含一系列的感觀經驗和思想記憶,在這些
思想與感覺之外沒有其他。
而作者史蒂芬·洛認為像休謨這樣將注意力轉向內心去探尋,也並不是一個瞭解我們到底
是什麼樣子的可靠途徑。因為包括勇氣、剛毅、決心以及正義在內的人類珍視的許多特質
,都表現在並存在於危難之際。所以,想要發現什麼是「真正的我」,也許不在於寧靜的
沉思,而是將你置於一個對自己形成挑戰的險境之中才能被看見。
2. 我在虛度人生嗎?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我們不確定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是否應該確立一個更符合世
俗觀念的目標,比如成功的事業或是美滿的婚姻。有時會陷入困境,忙於單調乏味的日常
工作,面對重要的人生目標卻毫無建樹、裹足不前。
蘇格拉底 (Socrates) 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這句話是出自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Apology)。作者藉由蘇格拉
底的這句話想要說明身為一個人,不應該只是生理上的活著就好,而是應該不時地反思自
己的每一天是怎樣在過的,因為生命有限,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要庸庸碌碌地過一
生,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就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生命結束時可以無悔的離開這世界,就
端看你怎麼去反思自己的生命。
但請不要誤會這是在說只有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如果你這樣想,你
就陷入了偉大敘事的詛咒裡。我們要理解每個人的生命有不同的路線,並沒有所謂客觀完
美的人生,重點是你自己是否認為自己目前過的生活是有價值的。你才是自己價值的裁判
:哪怕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在爲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而默默無聞地無私工作,或許他
的生活是一部極其乏味的傳記片,但他的人生同樣有價值。
那要怎麼對自己的生命進行審視呢?作者認為哲學思考就是最好的工具,有證據表明,當
人們在思考諸如他們應該如何生活等哲學和道德問題時,當他們在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斷
力時,他們的確會從中受益。
3. 爲何人生如此艱難?
當我們遇到人生困境,低潮的時候,我們總想問一句:「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困難?」綜
觀這個世界,物種為了求生存總是很艱辛的。在原始社會裡,人們要不斷地尋找食物,躲
避猛獸和侵略者,和無數的威脅。哲學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在《利维坦》(
Leviathan)裡就提到一種生存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是沒有道德、沒有法律的,而
人們的生活會是孤獨、貧窮、骯髒、野蠻且短暫。幸好,現在的我們是處於有法治的社會
,在生命財產上有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但我們仍然有新的挑戰要面對。因
此作者建議的解決方案是管理我們的預期。
作者建議我們採取希臘時期的 斯多葛學派 (Stoicism) 的教誨: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
預期,從而在事情沒按預期發展時就不會感到失望。例如我們要設想可能會失去我們所愛
的人、失去我們的健康、失去我們所有的財產等等。這樣,當困難不可避免地降臨時,我
們就能更好地應對。因為生命中我們最珍視的東西總是暫時的,應對損失的方法是培養一
種無論能未雨綢繆的預見性。這種方式叫做 「提前冥想」(premeditatio malorum),
近來又被稱爲 「負面觀想」(negative visualisation)。預先冥想要求我們去練習對
最壞的情況作設想,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對現實的預期,並為可能發生的壞事做好準備

4. 我該如何度過難關?
延續上一個問題,我們這次要來回答當我們真的面臨困難了,該怎麼度過?
斯多葛學派建議我們根除對未來苦難的恐懼以及對過去苦難的毫無意義的回憶,因爲這兩
者都會給我們帶來無謂的痛苦。當悲劇發生後,如果勸當事人要理性、要“控制局面”,
只會讓他們承受更多悲傷。可是,一旦當人們開始冷靜地思考他們的損失,告訴他們“沉
溺於過往的自我折磨,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將會很有幫助。因為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
習,以避免重蹈覆轍。當代的斯多葛主義者 馬西莫·皮戈里奇 (Massimo Pigliucci) 在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跟斯多噶哲學家對話,學習面對生命處境的
智慧》 (How To Be A Stoic) 這本書裡也提到僅僅認識到某件事的真相是不夠的,你需
要反覆練習,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習慣。在反思的過程裡同時問自己:「這些情緒是幫
助了我還是阻礙了我?」以及「我是不是在對無能爲力的事情瞎操心?」等等。
斯多葛哲學在現代社會裡又重新受到了許多關注,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理論化什麼
是「幸福生活」的學派,他們對幸福人生的看法,在兩千年後仍然啟發了很多人,之後我
也會在介紹一些現代斯多葛哲學的書給大家。
5. 我有自由意志嗎?
古希臘人相信命運是注定的,甚至就算你已預知命運,想要反抗它,所帶來的結果正好就
是早已注定的。這種宿命論的荒謬已經被某些人證實了,例如當他們被告知應該繫上安全
帶從而能夠在車禍中救自己一命時,他們不僅不聽,還說「隨它去,隨它去,該來的終究
會來,我無法改變將要發生的事情」,他們就真的在車禍中喪命了。但事實是我們可以改
變未來:綁上安全帶可以使成千上萬的人避免重傷或死亡。
但我們還有一個更嚴重的挑戰:我是否有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令人苦惱的哲學兩難困境
。一方面,在我們看來,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因為我可以決定我早餐要吃麵包還是飯糰
,我可以決定要不要繫安全帶,這不就是我的意志自由的展現嗎?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認
為自由意志似乎是一種幻覺。對自由意志的否定主要是來自科學觀下的決定論:科學研究
揭示了宇宙萬物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只要我們對自然法則和事物的特定狀態有一定的認
識,我們就能預測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人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同樣受到自然法
則的規範。尤其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有更多證據顯示我們的身體行為在大腦有意識地作決
定之前,就已經出現一些生理變化預示了這個人會如何反應。如果真是這樣是不是就代表
自由意志真的是種幻覺?
要反駁科學決定論的挑戰,就有人訴諸量子理論:在非常非常小的量子級上發生的事情,
並不是完全由物理決定的。但量子理論的問題是,量子級的不確定性或隨機性就算是真的
,也不是我們談的自由意志,因為「隨機發生」表示其實我們並無法控制事態的發生,但
自由意志的核心是我們有選擇控制的能力。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捍衛自由意志不受物理決定
論的威脅,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證明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是相容的。
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到目前仍是爭辯不休,主要有三種理論:自由意志論 (free will)、
決定論 (determinism)、和相容論 (compatibilism)。這個問題放在心靈哲學的脈絡下來
討論,就是源自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artes) 的身心問題 (mind-body problem)
。笛卡兒主張身心二元論 (dualism):心靈和身體是不同的實體,心靈沒有物理性質,所
以不受物理法則的約束,但心靈可以控制身體,所以是物理事件發生的原因。當然笛卡兒
的主張在現今的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下已被拋棄,但延伸下來的是物理主義下的化約
論 (Reductive physicalism) 和不可化約論 (non-reductiive physicalims) 的爭論。
關於這部份有很多很有趣的書在討論,之後我也會陸續介紹。在此我先推薦我很喜歡的腦
科學家葛詹尼加 (Michael S. Gazzaniga)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這本書給有興趣的朋友作參考。
6. 我在被人操縱嗎?
每個人都有信念,例如,我相信世界是存在的,地球暖化是真的。但我們的信念是如何形
成的?簡單地說是藉由我們的感官和推理能力去認識這個世界,認識到真理,因此我相信
我所認識到的真理。
那要怎樣才能塑造一個人的信念呢?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有力的推理和論證來影響別人的信
念,或者直接向他們展示這一事物真實存在。不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可以改變
他人信念的六種方法:
1. 我們可以使用獎勵和懲罰
2. 我們可以運用情感控制
3. 不斷重複 :比如邪教組織鼓勵教衆像唸咒語一樣重複教義。只要重複的次數足夠多,
信念最終會牢牢紮根
4. 審查制度和信息控制: 如果你不願意讓人持有某些特定的信念,那保證他永遠聽不到
這些內容就行
5. 孤立和來自朋輩的壓力: 邪教的典型做法是隔絕新成員,使他脫離原有的朋友、家人
圈子而置身於滿是忠實信徒的朋輩羣體
6. 利用人們對不確定性深感不悅的事實,尤其是涉及愛、性、死亡及行爲正確等重大事
件時,我們會對不確定做什麼感到焦慮。 這種不適感經常被邪教或政權所利用。
例如我之前看過的一齣韓劇 《救救我》 就非常寫實地描繪了一家人被邪教團體如何用上
述的這些方法控制他們的信念:利用人們的焦慮感假裝是來幫助他們的好人,將他們孤立
後,在團體內控制他們能得到的其他訊息,並用不斷重覆教義的方式使他們深信不疑。關
於這些手段存在一個有意思的事實:無論你試圖灌輸的思想是對是錯,它都會奏效。這其
實就是一種洗腦。不管面對的是怎樣的人,孤立、控制、不確定性、重複和情感操控這5
種核心手段都在不斷地發揮效能。
作者說想要擺脫這種控制,我們得在被操控之前及時分辨出這些手段,但這並不容易,畢
竟情感操縱和朋輩壓力會在不知不覺時對我們施魔法。例如我自認是通過論辯的理性力量
才相信男女權利平等,但這也有可能是屈從於情感操縱、不斷重複和朋輩壓力的結果。但
無論如何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也僅是我的感官和邏輯推理能力:隨時保持懷疑的心,時常反
省自己所相信的事情其證據是否可靠,是唯一可行的檢驗方法。
7. 我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
在這題裡,作者探討另一個關於自由的問題:言論自由。言論自由被視為是民主的基石,
但我們也認為言論自由是有底線的:侮辱和散播假消息不是言論自由。關於言論自由的界
線,哲學家 約翰.密爾 (John Stuart Mill) 的《論自由》(On Liberty) 裡有很深刻的
討論。其中,密爾提出了 「傷害原則」(the harm principle) :在違背對方主觀意願
的情況下,將權力施之於文明社會的任何成員,其唯一正當的目的是防止他對別人造成傷
害。 國家應該讓我們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包括說我們想說的話,除非我們所做的事情
對他人造成了傷害,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可以合法地介入並約束我們。
但是怎樣才算是「傷害」呢?只有有形的生命財產的損失才算是傷害嗎?如果因為毀謗造
成的無形精神損害是否也算傷害?雖然密爾並不完全清楚什麼是直接相關的傷害,但他認
爲純粹的精神和心理不適無足輕重,例如國家不能因為我的演講冒犯了某些人就封殺我。
但有些人則認為國家有權預防某些傷害和罪行,例如在許多國家,褻瀆神明和國王是違法
的,因為褻瀆是對宗教和國王的侮辱,這冒犯了很多人。
另一個經常限制言論自由的領域是煽動仇恨,尤其是針對弱勢羣體的仇恨問題經常以權利
衝突的形式被提出。例如宗教人士針對同性戀者所發表的譴責言論或是極右派主義者發表
的種族歧視言論等,這些事可被允許的言論自由還是該受限制的偏執表達呢?顯然對言論
我們也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法律限制,但是決定哪些限制合理,哪些不合理,並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
8. 為什麼我不感激自己擁有的一切?
我們人類傾向於對已擁有的一切習以爲常。為了保持濃濃的幸福感,我們會把注意力轉移
到新的目標上;目標一旦實現,就會帶來新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往往同樣短暫,它讓我們
渴望更多快樂。因此我們經常陷入的這種被稱爲「幸福跑步機」的無休止循環。1987年心
理學家布里克曼(Brickmann)、科茨(Coates)和亞諾夫-布爾曼(Janoff Bulman) 發現
,不論是幸運中彩券大獎的人或是遭遇重到事故的人,儘管短時間內他們會感到極為幸福
或是不幸,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兩組人的幸福程度又再次恢復到了原來的水平。這研究向
我們傳達了一個訊息,就是金錢買不到幸福。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逃離幸福跑步機呢?澳大利亞哲學家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在他名爲《有效利他主義的方式和原因》(The How and Why of Effective
Altruism) 的演講中指出,成為一名有效的利他主義者會給你帶來價值感和滿足感,會讓
你的自尊地基更加堅實,讓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真的值得過下去。 辛格主張,當代的消費
主義是一個生活的陷阱。我們可以通過幫助他人來獲得一種更持久的滿足感,而不是無休
止地追求一次次“血拼”帶來的短暫刺激。
另外有證據表明,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可以獲得一種更持久的幸福。例如,寫一本感
恩日記,寫下生活中的點滴;或者嘗試與朋友和家人傾訴,這將讓我們變得更幸福,也更
珍惜我們目前擁有的一切。通過感恩,我們不僅要讓自己知道生活中什麼是好的,也要知
道有些好的東西我們無法完全控制。我們要感激他人與世界,乃至某種更崇高的力量。與
此同時,我們也與他們產生更緊密的聯繫。
9. 暴力有正義的時候嗎?
當司法審判不能還給人民一個公道時,人民是否有權可以以暴制暴?有些人基於宗教和聖
經的教誨而主張要絕對地禁止暴力。但更多數人認同在暴行過於可怕的情況下,如果不反
擊造成更多無辜的生命被殺害,那才是真正的錯誤。因為公開採取非暴力立場的一個明顯
缺點是,別人一旦知道這一立場,他們就會認準攻擊你不會遇到暴力報復。所以擁抱絕對
的非暴力,反而會增加我們被暴力侵害的風險。
羅馬時期的 聖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便主張在滿足兩個條件下,基督徒就可
以在羅馬軍隊中服役並參與戰爭。首先,這場戰爭必須由合法政權發動。第二,必須有一
個正當理由,即戰爭應該是爲了對抗真正的不公正而發起的,而不只是爲了實現那些宣戰
者的擴張野心。到了中世紀,哲學家 阿奎那 (Aquinas) 補充說,戰爭應該出於良好的意
圖,因為侵略者有可能在滿足前兩個條件的情況下,完全是為了私利而發動戰爭。 近代
西班牙道德思想家 維托裏亞(Francisco de Vitoria) 補充道,戰爭應該以合適的方式
進行:不應過度使用武力,不應針對無辜平民。
相信今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讓很多人都非常有感觸,沒想到戰爭離我們這麼近。俄國發動
戰爭,宣稱是為了保護在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人民和抵抗新納粹份子。但我們知道這背後
更多是普丁的政治野心,而非絕大多數的俄羅斯人民都同意的戰爭。再者,俄羅斯軍隊對
無辜平民不斷的轟炸,也受到大多數國家的譴責,這也已經違反了維托裏亞的要求。然而
,國際現實下,為了避免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西方各國也只能用經濟制裁俄羅斯和提供
武器援助的方式來幫助烏克蘭。因為我們無法承擔完全地以暴制暴的後果,俄羅斯是有核
子武器的國家,一不小心擦槍走火,演變成核子大戰的話,那就是人類的末日了。
10. 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嗎?
什麼是現實世界?大多數人會回答就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經歷到的這些事物所構成的世界
。但是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 (Plato) 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其實只是真實世界的
影子。在他的對話錄《理想國》(Republic) 裡他用 洞穴比喻 (Allegory of the Cave)
來說明。在一個洞穴的底部有一群囚犯被鎖鏈鍊住,他們只能看到面前的一堵牆。在囚犯
的身後有一堆火能把影子投射到牆上,當有物品在火堆前移動時,物品的影子就會投射到
那牆上,而因為囚犯只能看到那面牆上的影子,所以他們認為影子就是現實。直到有天,
有個囚犯掙脫了鎖鏈,一開始,當他轉身發現了那堆火,才知道之前以為的真實,不過是
影子罷了。後來囚犯被帶離出洞穴,他看到了太陽,在陽光下慢慢地適應後他才認識到太
陽才是萬物之源,也才能真正地看清事物本身。對柏拉圖來說,這些在陽光下認識到的事
物才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現實。它們隱藏在我們的感官之外,並需透過理性推論才能掌
握。
洞穴比喻延伸出柏拉圖的 理型論 (theory of ideas/ forms) :柏拉圖說我們可以在一
朵花、一幅畫、一個人、或風景裡發現美,但些美都是有缺陷的,只有「美的理型」才是
完美不變的「美」本身。所有的理型是完美不變的,而最終的理型是「善」(goodness)。
在洞穴比喻中,囚徒身後的物體是理型,而囚徒認識到的萬物之源太陽,是善的理型。所
以當我們在問什麼是美?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善?我們在追問的都是它們的理型是什麼。
我們有認識到多少普遍概念,就有多少理型存在。
你是否相信在我們的感官認識之外還有其他的現實存在呢?雖然現在沒有人相信柏拉圖的
理型論了,但這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例如柏拉圖主義 (Platonism) 在形上學
(Metaphysics) 為我們建立了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到現今我們仍保有對個別事物與抽象概
念的區分。柏拉圖主義承認抽象對象的存在(existence of abstract objects)。這些
抽象對象並不依賴於時間和空間而存在,因此既非物理的,又非心靈的,而是存在於第三
個地方。 柏拉圖主義還可以應用於:性質、類型、命題、意義、數字、集合、真值等等
。在基督宗教上,也影響了我們對上帝和天堂的概念:柏拉圖的終極現實–完美的理型世
界就像是上帝存在的天堂。
讀後心得:
這本書裡提到了哲學史上的許多重要議題,像是關於知識論和倫理學方面的問題,不過礙
於篇幅的關係,我就不一一介紹,反正之後在別本書裡也會再出現,到時候我在補充。
認真來說,考量到這是寫給一般大眾看的書,所以作者並沒有很仔細地介紹各個哲學家的
理論,所以我在前面書摘的部分補充了不少細節和延伸閱讀的書單。或許有些術語不是很
容易了解,但這沒有關係,先稍微有個概念即可。如果對相關議題很有興趣的,我在後面
有給一些延伸閱讀,可以作進一步的參考。
這本書好玩的地方是用哲學的角度來回應現代人的煩惱,如果你不了解什麼是哲學,認為
哲學很空洞,只會說大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那我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看看你是否有
曾有過書中的那些煩惱,而哲學式的思考和回答是否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呢?我相信哲學的
力量,不在於給了你什麼答案,而是有這個能力促使你去思考,挑戰自己原本的想法。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2-10-24 15:57:00
謝謝分享
作者: KirkSynder (Be good @.@)   2022-10-24 19:56:00
哇 還有Audible耶
作者: emmayates (搪謎)   2022-10-24 20:05:00
推推
作者: yukinoooo   2022-10-24 23:14:00
謝謝分享 又重新想讓我回到哲學的世界了..
作者: Misscat16868   2022-10-25 09:15:00
好令人煩躁的書,出簡體版就好那邊市場比較大,這世界真正的模樣是「我不喜歡太愛問問題的小孩!!」平凡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需要付出慘痛代價」那從來都不是天賦和能力我以為那些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把人類帶往正向向上的力量,卻高估了人性,人不是善良的組織和共犯結構的差別是什麼?一樣都是一群人?人喜歡談灰色地帶但利益沒有灰色地帶
作者: AS2000 (Sid)   2022-10-25 14:22:00
感謝分享!
作者: g9xuggf (fdsf)   2022-10-26 00:06:00
感覺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