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讀後心得和摘錄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2-09-09 17:18:3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讀後心得和金句摘錄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counsel-toad/
心理治療方法「溝通分析」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曾經說過:「每個人生
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原本憂
鬱、自卑、軟弱的蛤蟆先生,如何透過心理諮商的引導,重新走上獨立、自信、充滿希望
的嶄新生活?
這本書在說什麼?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作者是心理學者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他將心
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主角的身上,書中的動物角色都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
風聲》。這是一本巧妙結合了英國童話和心理諮商的經典作品。
故事的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的關係,他的三個好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
做出傻事,所以就鼓勵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蒼鷺運用了「溝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這套心理治療法,協助蛤蟆先生面對真實的自己、感受真實的
情緒、發展出更高的 EQ。經過了十次的諮商之後,蛤蟆先生在最後終於恢復了以前的開
朗,展開全新的旅程。
這本書讓我想起《被討厭的勇氣》,都採用對話式的寫作方法,透過角色之間的對話跟互
動,帶我們認識背後的理論。像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透過動物之間的對話,帶我
們讀懂二十多個心理學專有名詞。整個閱讀的過程,就好像是我們跟著蛤蟆先生一起接受
了心理治療師的諮商,在巧妙的對話安排之間,我們會逐漸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也會對
心理諮商有更深的認識。
認識心理諮商
我自己沒有接受過心理諮商的經驗,只在電影或電視劇上面看過相關的情節。我覺得「接
受心理諮商」這件事情的本身,是令我感到有一點恐懼的。我甚至覺得要接受心理諮商,
好像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被別人知道的話可能會很不好意思。雖然我很幸運,還沒有
碰到真的想去找諮商師的念頭,可是對於心理諮商這件事,一直是抱著一種「霧裡看花」
的態度。
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們接受了一場簡單的心理諮商過程。我們就好像變成了書中主角蛤
蟆先生,透過他的視角去和蒼鷺對談,這種對談不像我想像中的可怕,反而帶有更多的「
傾聽我們的想法」和「反問我們自己看法」的過程。而且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我覺得自
己有一些狀況跟蛤蟆先生類似,像是「不會把憤怒表達出來」,而是「悶在心裡鬧彆扭」

蒼鷺就告訴蛤蟆先生,「鬧彆扭」是「憤怒」的另外一種表現,並不是因為他心中沒有憤
怒,而是因為童年的經驗告訴他憤怒無用(可能是父母比較強勢),所以他把憤怒轉換成
鬧彆扭表達出來。讀到這個段落,就讓我想起以前自己常常鬧彆扭、生悶氣的樣子,聽蒼
鷺跟蛤蟆先生的對談,我自己也彷彿被療癒了。
如果你對心理諮商有興趣,但是又像我一樣對心理諮商感到一種莫名的抗拒,這本書是一
個很棒的入門讀物,讓我們瞭解心理諮商最基本的模樣。
三種自我狀態
在書中,諮商師蒼鷺透過一層又一層的引導,帶領蛤蟆先生認識了心理學的「三種自我狀
態」。所謂的「自我」(ego)就是指某個人「存在的模式」,指的是某人存在於何種狀
態。作者把一個人會存在的心理狀態分為三種,分別是: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
態、成人的自我狀態。
1.「兒童的自我狀態」是從我們童年遺留下來的痕跡,如果身處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
會表現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像是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這些基本的情緒,有點類似
紅、黃、藍三原色,這對所有的嬰兒來說都是類似的。隨著我們逐漸長大,這些情緒會發
展成更個人化的情緒,就像調色盤的顏色開始混和出不同的色彩。
在平常的情況下,我們會展現出「自然型」的兒童自我狀態。當我們聽到好笑的笑話,就
會「笑得像個孩子一樣」;或者當我們被別人冒犯,就會「像孩子一樣生氣地回嘴」。但
是每個人對於這些情緒的表達,又會有一些細膩的不同。像是有人的笑,是無聲的;有人
的憤怒,是憋在心裡嘔氣的。
2.「父母的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價值觀,然後自己展現出來的模樣
。身為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所以言語之間都會充滿了批評
和挑剔,這就是所謂的「挑剔型」。在這個情形下,我們會不自覺對別人擺出高姿態,眼
裡充滿了批評的火光。這種自我狀態不只會用來對付別人,有時候還會用來對付「自己」
。像是有些會「自我批判」,自己數落自己的不是,這時候它們就是陷入了父母自我狀態
的情形裡。
另外還有一種是「關愛型」的父母自我狀態,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說:「我這麼做其實內心
比你更痛」或「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但是這種話在聽的人耳中,常常是充滿虛情假意

3.「成人的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可以用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
實狀況。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我們能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
為。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
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
成人的自我狀態被視為一個人「成長」之後獲得的狀態,在這個狀態的人顯得很獨立、負
責和理性。書中寫道:「對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減少倚賴,最終切斷倚賴關
係,如此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但很少有人能完全達到這點,有些人只能部分達成,
很多人則會倚賴一輩子。」蛤蟆先生透過蒼鷺的指引,從原本困在兒童和父母自我狀態的
情形,到後來漸漸學會了用成人的自我狀態來跟自己相處、來跟別人相處。
我覺得很有收穫的一點是,作者並不是否認其他兩種狀態,而是提到:「在成功人生裡,
這三種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備了三種自我狀態的能力,也必定會
感受到其中的情緒。只是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可以選擇要待在那個狀態裡面多久,擁有自
由切換狀態的能力。
一旦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就會明白我們可以開始做點什麼。我們可以為自己負責,我們可
以擁有掌控權,我們有力量改變自己的處境,切換想要的狀態。認識這三個狀態的能帶來
的最大好處,就是體認到:我們有力量改變自己。
後記:值得細細品味
我認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一本值得空出時間,慢慢細讀的一本書。只有當我們真
的進入蛤蟆先生的視角時,去閱讀的每一句話才會有更深刻的含意。因為那代表了是我們
問的,也代表心理諮商師回答的。蛤蟆先生的身上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我們都有可能在
他身上找到跟我們高度相似的部分。最後,摘錄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對話金句和心得分享
給大家。
1.「諮商師使用『合作』這兩個字,表示接下來不管發生什麼事,蛤蟆都必須積極參與
。所有這些要求,都和他原先的心態差太遠了,他以為只是等著某人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
。這些想法讓人不安,但同時讓人興奮——也許,他真的能夠靠自己摸索出擺脫痛苦的辦
法來。」
心理諮商不是速效藥,心理諮商師也不是神醫。真正能帶我們擺脫痛苦和鬱悶的人,是我
們自己。
2.「這聽起來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很多問
題你需要對自己提問。舉例來說,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也許
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跟自己對話的時候,避免用「父母自我狀態」來批判和挑剔自己,而是像一個成人一樣,
好好愛自己、照顧自己多一點。
3.「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
』,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
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去理解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當我們面對完整的情緒,才是一個完
整的人。
4.「『獨立』代表你以自己為榮,接受你全部的能力及與眾不同的特質,且隨時護衛新
發現的自主權,就像一個國家擺脫殖民歷史獨立,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共生』則是體
現成熟與自我接納,同時也接納別人的不同。共生才能與別人順利地互動及合作,包括社
交上與工作上。」
獨立是對於「自己」能力和特質的肯定,共生是對於「別人」能力和特質的肯定。兩者缺
一不可。
作者: cielQ (ciel)   2022-09-11 22:00:00
推!今天剛聽完這集的聽眾路過
作者: newthinker (newthinker)   2022-09-17 10:16:00
好像不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