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後悔當媽媽

作者: OrcaKW (Orca.小元)   2022-07-16 02:23:25
謝謝原po分享心得,
我未讀過此書,以下就研究方法的部分提出我的回應以及解釋。
歡迎討論指教:)
※ 引述《levs (levs)》之銘言:
: 書的最開頭有定義符合她想研究的「後悔當媽媽」所具備的條件
: 並且說明什麼是她研究中所指的「後悔」的情緒
: 這一段我覺得有點硬不太好讀
: 不過有可能跟我很少讀社會學相關的書有關?
相較於自然科學,人類的行為複雜且曖昧不明許多,
以我較熟悉的心理領域而言,「情緒」、「人格」等詞,各自有幾十種的定義,
那衍生的快樂、難過、內向更是難說清楚到底要討論什麼。
因此在研究之初便得針對要研究的對象、議題、現象等進行定義,
可分為「概念定義」與「操作定義」。
概念定義是以文字說明描述、較為抽象,
譬如以「後悔」而言,
維基上寫「是一種希望自己過去做出不同決定的情緒,因為該決定的後果是負面的。」
看起來很清楚嗎?但這完全不能拿來做研究XD
因為什麼叫「不同決定的情緒」什麼叫「後果是負面」的,
可能受每個人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解讀。
此時我們需要操作定義來讓這個定義是明確、清楚、(盡可能)客觀,
故操作定義很常採用行為、分數、表現等客觀資料,
就算換個研究者、由研究生收案都可以「區別」目標對象與非目標對象。
操作定義讓研究問題界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使得兩邊不會雞同鴨講吵半天才發現討論的問題有落差。
舉個例子:內/外向、氣質,在學術上的定義跟一般社會大眾常用的不同,
男女板最近某篇在吵「會主動追求女生的人才不是內向者」的問題即是在此。
對於內/外向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是《內向心理學》,
由生理證據與行為來定義內向者與外向者。
因此我猜研究者定義的「後悔」,可能會有:
1. 情緒:悲傷、無法快樂(可能納入醫療史、憂鬱量表分數)
2. 認知:反覆出現「如果當初不要生孩子的話……」的想法
3. 行為:搜尋當初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女性目前的生活與成就表現、
     與親友討論「不當媽媽」
4. 生理:由fMRI測量大腦對於回憶「當媽媽」的特定活化腦區(我覺得這點機率不高)
以上是對於如果要研究「後悔」(或其他任何主題),
怎麼讓它變成是「明確而可操作」的方法。
有興趣可以試著開始為生活的常用詞彙來下「操作性定義」,
會發現好玩的事喔>_O
副作用:
高機率對於自己語文能力產生不確定感、
出現「我好像不會講話」的想法。
對於「後悔當媽媽」,我的理解是只要是人,
對「消逝且沒有機會重來」的選擇多少都會有
「當初若選另一邊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呢?」的想像,
像是平行世界的另一個自己會過什麼生活?
(以此為題的科幻小說《人生複本》是可以一讀的小品。)
強烈程度可能受性格、事件大小與影響和對當前生活的影響而高低,
其中當母親確實是完全不可逆又有重大影響(生理、心理、生涯)的選擇。
況且即便有預期、想像過種種可能,
真實的生活通常更加瘋狂、混亂與超出預期。
但即便會想像,卻並不等同這些女性不是「好媽媽」。
如同我們偶爾會想往老闆臉上揍一拳,
可是還是每天準時打卡、對同事有禮、有好好完成工作的好員工。
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一個是偏好、一個是行動,
兩者有相關、偏好也可能會影響行動,
但不能輕易做出若p則q的推論。
而若是連討論「後悔當媽媽」的空間都沒有,
除了「若是不當媽媽」本身的失落,
也疊加上另一層「不被承認」的痛苦。
這就像對於失去寵物、與伴侶分手的人說,
「有什麼好哭,再養一隻/再交一個就好了。」
原本的難過化解了嗎?怎麼可能。
卻還加上了「有這種感受不可以」的否定。
除了「不當媽媽」,社會上還有很多類似的議題也是如此。
流產時大家通常第一想到的是媽媽,那爸爸呢?
被分手的一方難過理所當然,可是提分手的人呢?
……
當社會所推崇的價值過於單一,
許多不同的聲音便容易退守到看不見的角落。
而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感謝原po和原原po分享,
這本書我會和《菁英媽媽想上班》(游擊文化)一起找來看。
作者: levs (levs)   2022-07-16 07:18:00
謝謝原PO回應分享看法
作者: lOOYEAR (100種生活)   2022-07-16 17:57:00
謝謝分享。 後悔是人必定會有的情緒,只是在生孩子上後悔顯得很失格,我有生小孩也非常愛他,但仍然有時會後悔,想著平行時空的自己如果沒有結婚生子是否會更有作為...我覺得最難的事就是,身為一個負責的人,你既想好好教育孩子又想全力發展職涯,但非神人無法兩者兼顧,這時心境上就很痛苦......覺得女性原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