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閱讀札記:《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 jean17 (jean)   2022-06-02 02:03:20
https://i.imgur.com/omk1lWo.jpg
每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多多少少都造就了他現在的樣子。剛讀完這本《受傷的孩子和壞掉
的大人》的我,很直觀地想到小時候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養成自己或
許不喜歡而想去改善的陋習,抑或也在習慣成自然中,保有部分仰賴著立足於世的優點?
這是一本能夠讓人透過其中的一則一則經驗談,從新省思自身狀態的書。包括從最初的嬰
幼兒時期逐漸累積,那些與周遭人們互動的成長經歷,在個體還幼小不諳世事之時,是否
曾經不小心養成某種難解的偏誤?畢竟成人們也曾經是需要被教導,養成一些待人處事的
習性的孩子,當一些生活習慣與表達模式順應著不平衡的情境而生,無法得到釋放的負面
情緒與積非成是的價值觀世代累積,竟成為個體與群體共同的枷鎖,如何去辨識進而活出
更完整的自我,同時透過更清晰透徹的自我,進一步與或多或少都帶著傷或傷痕的孩子或
成人們,建立足以彼此療癒的互動模式。
以上,也是我看過這本書後,浮現在腦海與心中,對於自己與如何待人處事的期許吧!光
是書名中提及的「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有談到,每一位「壞掉的大人」
都曾經是「受傷的孩子」。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適當的對待與教導,長大後某些價值觀或
表達方式出了難解的偏誤,再將那一套曾讓其「受傷」的處世之道,加諸於仍未被定型的
孩子身上,這過程可能對於孩子與成人之間,都是難以釐清的磨難,卻在成人的不自知與
孩童缺乏引導的偏差行為的拉鋸下,演變為一場又一場孩子與大人們的衝突,終究形成消
耗彼此的耐心與情感的巨大鴻溝。
書中透過四個單元,彙整了作者在擔任學校的輔導老師的那十年之間,在校園中見證的各
式「故事」。也可以說那是他的校園觀察紀錄,將遇到的學生、親師狀況改寫為一則則讓
讀者足以隨之省思的小故事。其中也融入作者自身的人生經驗與感悟,作者不只扮演了「
說書人」的腳色,他更像是一位帶領有緣踏入那些敘事情境的局外人們,隨之探訪其中的
曲折與寓意的嚮導,幫助人們透過他人的故事,觸及並感知自身曾經渾然不覺,或下意識
忽略的生命經驗。
在細細品味書中傳遞的訊息與洞見時,我們也形如搭上一架時光機,透過他人的故事回溯
了兒時的自我,畢竟每一段成長經驗都不知不覺形塑了個體的軀體、靈魂與人格形貌,就
算是大異其趣的詮釋或細節鋪展,依然有一小部分觸動了觀者形如止水的當下,從那個小
小的起點開始,展開回溯自身所在、所想、所為的心靈之旅。那是十分神奇的閱讀體驗,
此時透過回顧書中所述,我也對應了自身狀態,希望能在反思與沉澱中,更貼近自己曾親
身走過的每一段路程。
單元一與單元二所聚焦的主題,分別緊扣書名的「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透過
作者紀錄的校園觀察,勾勒出一幕一幕世代間溝通不良,互相傷害的僵持局面,以及身為
一位助人工作者,嘗試從中尋求解方的殷切態度,同時在晤談間也試著給予陷入難題的雙
方,相對應的支持與引導。整本書在章節的安排上也十分平均,四個單元各自分配能說明
其議題的八則故事或說經驗談,在前兩個單元所探究的在溝通出現困境的「孩子」與「大
人」後,後兩個單元則聚焦在「重新建立關係」與「從與孩子的關係上學習療癒自我」等
議題,前半部與後半部可謂是相輔相成,讓人透過閱讀也彷彿身歷看似難解,卻退一步海
闊天空的關係課題。
可以說,看完這本書,也能隨之釐清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那些顯得不平衡的互動經驗,若
套用在身為成人與「孩子們」的雞同鴨講,或者以「後輩」的角度,與師長之間多有被壓
抑或被動式遵循其價值觀的時刻,就會讓人不禁感慨,每一段看似冰冷或火爆的親子、師
生關係中,都存在著「受傷」而「壞掉」的負面循環,孩子不是一開始就傷痕累累,大人
也不是刻意要讓自己用充滿偏誤又毫無自覺的方式,來對不聽話的孩子進行美其名的「關
心」與「教育」。然而那些謬誤與充滿不平衡感的關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也許也能是
期許能在每一次的互動中,重新認識自己與善待他人的人們,展開探索與重新學習的切入
點吧!
曾在校園擔任輔導老師的作者,密切接觸需要幫助的孩子與苦惱的師長的過程中,他注意
到「受傷的孩子」常有的數種應對模式──那即是抗拒說出心裡話的「不知道」、放棄溝
通的「消極配合」、逃避責任的「託付心態」,同時作者也觀察到,這些出了狀況而需要
到輔導室報到的孩子們,與尋常或問題還沒具體浮現的其他孩子,都共同處於某種由外界
滲透進內在的「無力世代」。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學生們的課業壓力與競爭也日益沉重
,在加上傳統的「恐懼教育」,家長往往希望子女能贏在起跑線,忘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
個體,成長與潛能開發都有各自的時序。活在師長龐然的期望與日益加諸其身的壓力之下
的孩子,就更容易感受到自主權被剝奪的無力感。而這也許是讓孩子受傷,而拒絕與大人
對話與配合其安排或拒絕其關心的源頭。
或許,成人們也是一路這樣被形塑,認為那些來自前一代的教養模式,理應一代傳一代,
至少對於挺過來而自認為沒問題的大人們,他們擁有更順理成章的理由,來要求其子女遵
循其旨意,只為成長為足以讓其「驕傲」或至少「不失望」的作品。只是,若孩子們在看
似合理的教養過程中,產生抗拒與逃避的行為,成人們是否也會像是偶然看見曾經苦苦掙
扎的自己?畢竟成長的過程中,很難是完全不帶傷或有所遺憾,社會氛圍的改變與個體之
間的差異,也會讓親子互動或者師生互動,增添許多需要「隨機應變」、「且教且學」的
變數與課題。
作者在行文之間,也讓人感受到含蓄的熱誠,清晰又投入地將那些年來的校園情景,充滿
各式酸甜苦辣的輔導經驗,化為消化後融合了自身所感所悟的經驗談。實則讓觀者也不由
地敬佩起,那份投入於理解人心,同時重視每一段關係的形塑,保持客觀距離又懷有對人
性的觀照,這樣的態度既不是一味強調正向思考,又能用正面的眼光看待曾經受傷的個體
,以樂於聽其訴說、引導其釐清思路或只是靜默於陪伴的助人者角度,溫和而堅定地見證
那些雖然「受傷」,卻終究能逐步發揮其「自癒」能力的孩子們,與促使作者從校園走向
大眾,曾經「壞掉」卻也保有「修復」能力的成人們。
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越來越感覺到,能夠靜下心來梳理自身經歷,實是在關係中
保有相對健康的自我的一帖良方。書中提及的「愛」與「尊重」,可以說是在關係中逐漸
修復自身,同時也能在陷入某一段失衡的關係時,先為自己設立界線以換取日後的療癒空
間的立足點。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本是難以選擇,就算有人可以做到在不得不的情況之下,
與原生家庭切割,心中對親情的渴望仍可能種下期盼「另開新篇」的種子。此時專業的助
人工作者也可是幫助既害怕重蹈覆轍,又對關係的建立有所需要的人們,連結與自己的相
關經歷,從而養足能量的一道橋梁。
透過這本《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我也進一步聯想到,若關係還健在且熱情也未曾
消減,閱讀他人的故事時順道思考一下自身與周遭的互動形式,試著以尊重與愛護彼此存
在的溝通之道,來修復總有不平衡或各自壓抑的情感裂痕。從趨近於完整的自我為出發點
,先療癒了曾經受傷的內在小孩,在充分的養精蓄銳後,或許也能揮別昨日的遺憾,重新
去定義與創造,每一個修復與重整彼此眼中的彼此的全新互動經驗。
卓敬檸/2022.06.02 01:5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