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深度職場力》熱情是一個迷思

作者: wk3261h (WK)   2021-12-30 09:33:10
圖文好讀:https://3261h.com/so-good-cant-ignore/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從小就深信著有個叫做"熱情"的東西在等著自己挖掘?每當考試考
不好、跑步跑得比人慢,就在想: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件事情是我天生就熱愛,而且做得比
人好的!只要找到它,就可以只要專注做這件事,然後自然賺到很多錢,從此過著幸福快
樂的日子。
很遺憾的,幾十年下來,即使做過各種心理測驗、讀過幾本書,我到今天都還是沒找到。
大概除了熱愛玩"聽前奏猜歌名"這種不知道要怎麼拿來當飯吃的技能,而且練得還不錯
以外,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平凡。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開始就搞錯了什麼?這本書的作者Cal Newport為此提供了完整論述

這本書在說什麼?
"推翻熱情假設"這個立場,Cal Newport也許不是第一位提出的。其實在《一人公司》
中,Paul Jarvis也有談到自身經驗,支持這個立場。但身為教授的Cal Newport,善用做
學問的長才,嚴謹的將這個立場發展出一套論述。
《深度職場力》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不要追隨熱情"、"技能的重要"、"自主性的
重要"與"使命的重要"。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先提出"不要追隨熱情"的論點,接著提
出解決方案(培養超強技能、取得工作自主性、找到使命),並解釋為什麼這些解決方案
很重要、以及如何實作。
不要追隨熱情
我們先來看看廣為流傳的"熱情假設",雖然說法不同,但大抵上的概念是:一個人能否
從工作中得到快樂,關鍵在於先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接著去找符合那個熱情的工作。
提倡這個假設的名人之一正是Steve Jobs,他在史丹佛大學給畢業生的演講中說:你一定
要找到熱情所在,這是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的唯一方法。如果你還沒找到,就繼續找,不
要勉強、將就。但如果去研究賈伯斯的故事,會發現其實他真正熱情的東西是禪修,只是
後來誤打誤撞創辦蘋果、成為傳奇。我們當然相信,後來的賈伯斯的確對工作產生熱情,
但關鍵的問題是:究竟該怎麼找到熱愛的工作?
強到讓人無法忽視你
Cal Newport將美好工作拆解成以下三個特質:創意、影響力、自主性。而為了得到美好
工作,我們必須用職涯資本來換取,其實也就是競爭力。以賈伯斯為例,以珍貴稀有的
Apple I電路板,換取可以由自己的決定的職涯發展、也為世界創造了影響力。
當然,即使已經認同了這個想法,要變的強到沒人可忽視也不容易,因此書中也提出了刻
意練習的概念,幫助讀者們前進。作者訪談了幾位擁有職涯資本的人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
間,值得參考。
自主性-夢幻工作的萬靈丹
數十年的研究顯示,自主性是一個人追尋快樂、成功、有意義的生活時,最重要的特質之
一。除此之外,也能為企業帶來成長性和生產力。現今已開始有公司採取一種全新理念來
營運,叫做"只看成果的工作環境"(ROWE,Result-Only Work Environment)。意思公
司只看你的成果,至於何時上下班、休假、查看電子郵件的頻率,都沒有人在乎。成果顯
示參與員工的幸福感和績效都提升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性要在準備充足的職涯資本後才能實現,否則可能會帶來風險。譬如
貿然決定要辭職環遊世界、成為部落客,希望能夠由流量帶來收入,卻因為沒有準備充足
而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另一方面,傳統雇主可能會希望將人才留在傳統的職涯路徑上,
藉此讓人才繼續為其工作。但這樣一來,就失去自主性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作者建議以"財務可行性法則"作為依據。
財務可行性
判斷你該不該去追尋誘人的目標,以爭取更多自主性時,你應該先證明有人願意為那件事
買單。找得到證據,就繼續去追求;找不到證據,就別再多想了。
使命的力量
擁有職涯資本、自主性之後,我們就可以快樂的工作了嗎?如果範疇只局限於工作,也許
是的。但當談到職涯的時候,牽涉的範圍就更廣了,舉例來說:我們的人生應該要怎麼度
過?是否有一個目標,是即使換過多個工作後都持續追求的?換句話來說,該如何把職涯
變的精采、或者有主題性?這就是使命。
如同熱情不會忽然從天上掉下來,使命也是經過多方嘗試後尋找而來。以莎拉為例,起初
,她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理論研究或者往應用發展。總覺得自己的興趣太廣泛了,甚至
覺得其他人都是天才,不知道自己的立足點在哪裡。在探索的過程中,莎拉累積了職涯資
本、到達頂尖,並且擁有足夠的耐心,才找到自己的使命:用基因演算來消滅古老疾病。
小賭注
總結來說, 莎拉 之所以能夠找出使命,絕對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而是依賴許多試探性
的行動。為了提高實現使命的機率,需要運用許多具體的小實驗,以便獲得具體的意見回
饋。這些小賭注讓你試探性地探索某個使命周邊的具體選擇,尋找出有可能促成出色結果
的選項。
這就好像現在大學裡有許多不分系,並不強迫學生在大一的年紀就立定志向、知道以後要
以什麼維生,而是透過廣泛的修課和探索,接著到二年級才確立方向。這樣一來,即使修
到一門不喜歡的課,代價也不過是時間、或者重修所花的經歷,比起花費四年研讀一門不
喜歡的知識、或者花大把的時間轉系,這個賭注實在划算。
引人注目法則
當然,使命也不能只有自己玩得很開心。即使在藉由不同的小賭注,確認正確的發展路徑
後,為什麼有的點子獲得關注、其他的卻乏人問津?Cal Newport建議,使命還必須引人
注目。舉例來說,如果《深度職場力》的介紹是給畢業生的職涯建議,也許大眾會覺得很
實用,但不見得會馬上掏出手機、發到社群媒體跟朋友分享。相對的,直接提出犀利的見
解:追求熱情是糟糕的建議!反而會讓人想要推薦給身邊的人。
不只如此,我們還必須把這個使命在適合的場合宣傳、積極的傳播自己的作品。這也是為
什麼作者是先在部落格累積起廣大的讀者和口碑,甚至許多文章早就被引用、轉發了上萬
次,在這樣深厚的基礎下,進而出書。相對的,如果作者只是在演講中提出一樣的論點,
很有可能不會有同樣的結果,因為演講無法吸引到足夠的關注。
讀到這裡,馬上讓我想起《大人的十一堂寫作課》中也有相似論述。作者粥佐羅直言"只
有公開寫作才是真正完整的寫作"。關鍵就在於,如果是私密寫作,無論寫得好不好都不
會有人回應,久了自然容易懈怠,而經由公開寫作的眾人留言,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習慣
,不停的寫。在過程中取得回饋、打磨技巧、接著強到讓人無法忽視,同時也累積了足夠
的聲量。
後記
回頭看來,我並不會認為以往所做的適性測驗、心理測驗都該被推翻。相反的,這些測驗
讓我們明白"自己在擁有哪些特色的工作場域比較容易發揮"。舉例而言,一個擁有目標
導向特質的人就很適合被放在一個提供績效獎金的位置上,像是業務。又或者分析能力強
的人可以選擇顧問業或者資料科學領域。
就好像烘焙麵包時要先篩選麵粉,比較講究的烘焙師,會先用一個孔隙比較大的篩子,將
結塊的麵粉先去除,接著,再用較小的篩子,篩出夠細的麵粉。同樣的,我們可以由這些
測驗給的方向去縮小範圍,選出要嘗試的路線,接著在過程中拿到意見回饋,最後選定道
路、琢磨技巧,讓自己強到無法被忽視,進而產生熱情,也可能找到了使命。總之,就是
先上路就對了!
最後,我想拋出一個問題,聽聽大家的想法:你覺得擇偶,也可以用一樣的邏輯嗎?
我們是應該相信一見鍾情、或者像是買車一樣,條列式的列出需求,接著只要找到符合條
件的對象後,就可以保證幸福快樂?還是應該先不要預設立場,早早進入交往階段,接著
努力經營這段關係,看看能不能把一段交往關係變成真愛?
換句話來說,Mr/Ms.Right是一出場就決定的嗎?還是隨著時間,慢慢成為the one? 期
待聽到你的想法!
作者: XDXDCCC (開心開心)   2020-01-01 11:19:00
謝謝分享
作者: brella (府城嚴選臭懶趴)   2020-01-01 19:13:00
不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