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片斷人間》讀後感

作者: mike70428 (O_<)   2021-12-21 14:56:31
讀後感
很可愛的一本小書,
內容文字不算多,認真讀的話,一下午即可完食。
但是字裡行間的情感含量豐沛,常停下來思考其中。
雖然是學者寫的書,也有運用到領域內的專有名詞,
卻毫無學究、布爾喬亞階級之氣。
與《做工的人》相較
此書作者與其說在用他的社會階級去觀覺他者,
更不如說,
他在用自己的感情,對人生、社會、制度的懷疑與反思,
去感知他者的世界。
我很喜歡這本書。

1.「爸爸,狗狗死了!」
沖繩縣南部的古老住宅區,我在調查對象中進行訪談,訪談一路進行到深夜。途中,院子
傳來受訪者兒子的呼喊。很愛動物的我一聽到那句話,不禁心慌意亂起來。然而,話題只
有短暫停頓,經過幾秒的沉默,受訪者又接著說下去。我問:「咦?不要緊嗎?」他只說
:「放心放心,繼續吧。沒關係的。」我們的訪談若無其事地重新開始,彷彿什麼也沒發
生過,對那件事也沒提起隻字片語。訪談結束後,我回到那霸的飯店。之後,我未曾再見
過那位受訪者。

2.狗在訪談中死亡,這件事的發生不但與沖繩的歷史、社會無關,也與社會學這門學問的
成立,會社會調查的方法論、理論等等,都毫無關聯。然而不知何故,這個回憶總教我難
忘,甚至比訪談的內容還記憶猶新。

3.雖然我的工作是透過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分析統計數據或歷史資料,但我真正喜歡的,
是那些無法分析的事物,是那些單純存在的事物,更是那些暴露在陽光下並逐漸被遺忘的
事物。

4.紀錄這種片斷性邂逅中所談到的片斷性人生,然後直接將其普遍性地、整體性地視為對
方的人生,或詮釋為對方所屬的族群的命運,這其實是一種暴力。
我們社會學家的工作,就是要分析他人述說的故事。簡而之,我們無法不行使這種暴力。
而社會學家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則是每位社會學家自身的課題。

5.還有另一個部落格,是位在北關東的四十幾歲的女性所寫。她的住處堆滿大量垃圾,亦
即所謂的「垃圾屋」,但她似乎絲毫不以為意。她是一個單親媽媽,有兩個女兒,而她二
十幾歲的長女也是一個單親媽媽,育有一個大約兩歲的兒子。次女似乎繭居在家。家中經
濟狀況十分拮据,壓力大時,她就會把錢全部拿去打柏青哥,最後再懊悔地回家。回到家
,就把氣出在兩個女兒身上,和她們大吵特吵。她很溺愛她的這個小孫子,經常用手機幫
他拍照。其中一張照片,拍到咖哩飯放在垃圾屋中的小小餐桌上,小男孩全裸入鏡,那畫
面莫名令我印象深刻。

6.我並非想為這些為數龐大的描述,冠上「民眾文學」或「真正的大眾文化」之名,加以
褒揚。那種事是有錢人玩的遊戲,就讓他們在頂端的「閣樓」(attic)裡玩他們的
。這些描述的存在,就只代表著,人們片斷性的人生中存在著使用大量表情符號和表情貼
圖的、片斷性的描述。我們無法顛覆文化的價值觀並從中找出任何藝術性的價值。
正因如此,我不禁覺得,這種「毫不隱藏,卻無人看見」的描述,是一種美。這些徹底世
俗、徹底孤獨、徹底龐大所形成的字句美感,正是來自於每一個句子、每一段話都毫無意
義。

7.「我已經九年沒回過家。我住的地方很鄉下,是在馬尼拉很遠的一座小島上。家人都在
那兒。我有七個手足,我是老大,為了照顧下面的弟妹,才來日本工作。起初是在川崎的
菲律賓酒吧工作。很快地就和一個常客結了婚。剛好那個男人是沖繩人,所以就跟他一起
回到沖繩來。」
回到沖繩後,那個男人馬上就連工作都不做了。情非得已,瑪麗亞只好再次開始在酒店上
班。後來又歷經了離婚等種種變故,我去的時候,她正好在那家店工作。
「前陣子,我家最大的弟弟考上了菲律賓國內的一所大學。所以,我必須幫他籌學費。所
以,我才在這家店努力工作。媽媽桑人也很好。可是我好想回家。好想見(真正的)媽媽
。」
就在那時,酒館的門被推開,幾個常客大叔一擁而入,其中一個大叔,突然一把抓住瑪麗
亞大大的乳房,說了一句:「妳又變胖了齁!」就大笑了起來。瑪麗亞也邊笑邊推開他的
手,走進吧檯的尾端,去找大叔寄放在店內的泡盛酒。

8.我(作者)是個生不出孩子的人,因為我患了重度的無精子症。還記得某次,內人從醫
院帶著檢查報告,哭哭啼啼地回到家中,我一邊聽她解釋一邊走神,漫不經心地想著:「
原來我很安全,早知道結婚前應該多玩玩的。」
不,不對,正確來說,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可以拿這件事來跟人開玩笑說:『原來我很
安全,早知道結婚前應該多玩玩的。』」那時,閃過我腦海的,是如何把這件事拿來當成
一個笑料。
順帶一提,我偶爾會在上課或演講中,提到自己的私事,也會跟台下的人說:「知道那件
事時,我就在心裡想:『原來我很安全,早知道結婚前應該多玩玩的。』」但至今從來沒
逗笑過任何人。

9.有時,我們心目中這些幸福的意象,會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對無法得到它的人,形成一
種暴力。比方說,我們可能會因為相信某種幸福的意象,而死抓著那意象不放,直到被拋
離幸福的常軌時,事情已回天乏術,沒法挽救了。
但還有另一種更單純的狀況,就是那種意象本身,就有可能會對人造成傷害。

10.聽到「每個人都無可取代」之類的漂亮話,就反射性地產生厭惡感,或許是因為自己
已徹底了解到,自己是多平庸、多不值一提,又毫無特殊價值的人。我想,這應該也是許
多人的共通想法。我們不得不與這毫無特殊價值的自己、共存至死。
羅列著一堆漂亮話,讚頌「每個人都無可取代」的歌,我毫無興趣。相較之下,如果有一
首歌是在高唱「我們必須和平庸的自己妥協,這就是人生」,那我絕對想聽聽看。

11.我也曾出席過幾次進食障礙自助團體的活動。那裏有著形形色色的女性,也有少數的
男性。有一名女性說,她曾將死去的貓埋在公園裡,每隔幾天就挖開來盯著看,觀看屍體
逐漸腐敗的過程。另外一名女性反覆割腕,到後來還用老虎鉗,拔去雙手雙腳的指甲。才
剛剛新長出的短小指甲上,塗著深藍色指甲油,她開心地伸出手給我看。我對她說:「哦
———好漂亮。」
要對拔去自己指甲的女性說「不要再做這種事」,不過短短幾字,何其簡單。但說了,有
意義嗎?看到她那藍色短小的指甲,除了稱讚「好漂亮」,我們還能做什麼?

12.我們的人生中,充滿了各種殘缺。既沒有偉大才華,也不是大富大貴,又沒有健全的
體魄,我們必須和這樣落魄的自己共存,至死方休。
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這種遭遇,當成一種上天的懲罰,或來自他人的迫害。但
顯而易見地,自己之所以生而為這個自己,並非懲罰,也不是誰的迫害,只不過是一種無
意義的偶然罷了。而我們既然已在這個無意義的偶然之下,生而為這個自己,那就只能作
為這個自己,直到死去。因為我們無法選擇其他的人生。
這裡頭並不存在任何意義。

13.歸根究柢,我們本來就是孤獨的存在。自幼以來,我的內心中一直懷著一個難解之謎
,雖然講出來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我來說,依舊是個巨大的謎團———我們的生活
明明和這麼多人產生交集,為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大腦裡,卻都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我一直在思考這兩件事:一件是「我們生來就伴隨著孤獨」,另一件是「正因如此,我們
不是應該更頻繁地和人面對面地談話嗎?」在我對這些事不斷反芻之下,這本書便誕生了


結言
雖然不想拿其他文本來形容文本,但邊讀的時候,腦中的形象浮現《海邊的卡夫卡》、
卡謬、馬尼尼為的等等的書籍。
我很喜歡一個人走在路上散步,一邊盡情觀看路旁人家內的家居擺設。腦中思考的,就是
這家人平時生活是怎樣的樣貌、怎麼過著他們的生活、人生,他們過得快樂嗎?他們作怎
樣的工作呢?享受工作嗎?世界末日突然來臨時,他們得知在自己腦中幻想30年份的人
生要被打斷時,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那我如果在對方的人生情境下生活,又會變成怎樣的人呢?
因為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別人無法實際感知我的情緒、快樂或悲傷或苦痛,相對地
,我也無法感受到別人任何一丁點一丁點的內心,無法、不可能。所謂的設身處地、共情
,在我看來只是要維持社會人際關係上某種和平共處的平衡。其實大家恨死陌生人在餐廳
、大眾交通工具、選物小店內靠得要緊的社交範圍吧?吧?
懷著這種永遠無法解答、也不好意思詢問他人的問題,幸好看到了這本書、看到了蔡明亮
的電影、看到了馬尼尼為的散文與詩。
原來這種無以名狀的怒氣、厭惡、苦痛;無處發洩的憤慨、沮喪、哀傷,是他人也所擁有
,是有辦法也可以被書寫、表現出來的。甚至有可能為他人帶來慰藉。
幸好。
作者: mapabeyb (╮(﹀_﹀")╭)   2021-12-21 21:03:00
這本很推!社會就是由這樣的片斷所組成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