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最高學以致用法》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1-11-18 18:47:58
《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
日本「輸出狂人」的錦囊妙計,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wer-of-output/
我自認為是一個很勤勞的輸出者,直到我讀到一位日本作者的著作,簡直讓我驚呆了。他
每天發行電子報,持續 13 年。他每天更新 Facebook,持續 8 年。他每天更新 YouTube
,持續 5 年。他每天寫作 3 小時以上,持續 11 年。他每年平均出版 2~3 本書,連續
10 年。他到底怎麼辦到的?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最高學以致用法》的作者是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Shion Kabasawa),同時也是一
位出版過二十八本書的作家,他最為人所知的是他驚人的輸出能力。我認為他根本是一個
「輸出狂人」,活生生地就是這本書的真人實踐版。
他認為,只依靠「輸入」來吸收資訊是不夠的,因為實際上不會為你的生活帶來任何變化
。只有當你動起身來「輸出」,才有辦法對你自己還有這個世界帶來變化和影響。他在這
本書中整理了輸出的所有面向,並且把輸出分成三大類型,分別是「說」、「寫」、「做
」,總共羅列了 80 個輸出的方式。每個方法他都以 2~4 頁的短小篇幅說明,搭配插畫
版的圖表加深讀者的記憶。
這本書的難度屬於「入門篇淺」,適合初學者和想要接觸更多種輸出方法的讀者,讀完之
後就可以直接應用(方法都很簡單直接)。但是,如果你想對口語表達和內容寫作要有更
「深度」的鑽研,這本書就沒有那麼適合你。以下介紹五個書中主要章節內讓我感到印象
深刻的觀念和技巧。
1.輸出的基本法則
輸入和輸出的「比例」。
作者開宗明義就說道:「很多人都是輸入過多,卻輸出不足。」如果我們吸收了許多東西
,卻沒透過輸出轉化成自己的東西,那麼很快就會忘掉那些輸入的內容。那麼,要花多少
時間輸入、多少時間輸出呢?作者提到最好的輸入 vs. 輸出比例是 3 : 7。這是有科學
根據的。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亞瑟.蓋茲(Arthur Gates)曾經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
他找來一百名年齡介於 9 到 14 歲的學生,讓他們在九分鐘之內,默背一份「社交名人
錄」。接著他把這些學生分成不同組別,安排給每一組「記憶時間」和「練習時間」的比
例各自不同。
最後成績最高的,花了 40% 的時間在「記憶」。年紀越大的學生,花在「記憶時間」的
比例相對遞減,其中以 30% 的組別成績最好。所以,初學者適合用四成的時間輸入,六
成的時間輸出。更熟練的人可以用三成時間輸入,七成時間輸出。掌握這個觀念,比起單
向輸入的時間,我們要花兩倍的時間去練習輸出。
2.以科學為根據基礎的表達術
用「說」的方式來表達。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一開始以為作者會把「寫作」當成輸出的主軸,沒想到他第一個介
紹的輸出方法是「說」。因為「說」是最簡單的一種輸出方式,試著轉化自己輸入到腦袋
的東西,描述你讀過、聽過、體驗過的事情給其他人聽,就可以讓大腦更靈活,記憶變得
更深刻。
用說的方式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拉近跟親友的距離。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使用「自我揭露
」的方式偶爾去分享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弱點,自己不好的地方,就能拉近和對方的心理
距離。這在科學上的根據稱之為「社會滲透理論」,指的是當你跟對方自我揭露得愈多,
感覺會更親密。
第二個好處是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對自己「提問」是最簡單、且效果最好的一種輸出方
法,可以大大地刺激大腦活動,去腦中尋找更多必要的資訊。有一項叫做「測驗效應」的
實驗,證實了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對自己提問、回想和回答,記憶力會比起重複閱讀的
人高出 10~20%。例如讀一本書之前先問自己:「我想從這本書學到什麼?」讀到一半時
問自己:「我剛剛學了什麼?」用自問自答讓自己練習輸出。
3.激發極限能力的書寫方法
用「寫作」激發創造力。
除了說之外,透過寫的方式,能夠進一步加深更長遠的記憶力。根據神經學的研究,「寫
」的動作會刺激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RAS: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這個
系統就像是一座「注意力塔台」,當他開始運作的時候,你的大腦注意力就會集中在眼前
的事物,開始努力從腦袋當中蒐集跟這件事相關的任何資訊。這也就是為什麼,手寫的時
候會激發我們更多的創造力。
接著,如果你要把想法轉換成數位版的筆記、文章,那麼「打字速術」就是一項必須精進
的技能的。你可以想像一個人要看著鍵盤慢慢敲,一分鐘打 20 個字;一個人可以不看鍵
盤盲打,一分鐘打 120 個字。他們在最基礎的輸出速度上面,就差了六倍。打字速度是
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基本功。
在整個寫作的段落裡面,我認為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步驟。無論作者想要寫一本書、製作一
份投影片,只要是長篇的內容,他都一定會透過這三個步驟:先手寫便利貼激發靈感、再
條列式整理架構、最後才寫文章或製作投影片。手寫輸出就是透過「鳥的眼睛」,俯瞰整
體;數位輸出是透過「昆蟲眼睛」,詳細且縝密進行。從大脈絡進到小細節,是他高效輸
出的訣竅。
4.成效遠勝過他人的行動力
輸出的關鍵「行動力」。
讓我們回顧文章開頭的一句話:「只依靠輸入來吸收資訊是不夠的,因為實際上不會為你
的生活帶來任何變化」。這邊要改成:「只依靠『說』和『寫』來輸出是不夠的,最重要
的是採取「行動」,才會對你的生活帶來變化。」與其每天寫下「每週做兩小時有氧運動
」,更重要的是真的去「做」。
開啟行動力的開關有一個好方法,叫做「五分鐘法則」。德國精神科學家埃米爾.克雷佩
林(Emil Kraepelin)曾提出一個叫做「勞動興奮」的理論,他發現人們「一旦開始做事
,心情就會愈來愈興奮,漸漸產生動力」。最近的科學實驗解開了這個謎題,證實了這個
理論。
在大腦有一個叫做「伏隔核」的部位,當它的神經細胞開始作用時,會對海馬迴(掌管記
憶力)和前額葉皮質(掌管計畫和推理)發送訊號,使大腦開始興奮。但是,要有一定程
度的刺激才可以讓伏隔核開始運作,這個時間就是五分鐘。想採取任何行動,只要先告訴
自己「做五分鐘就好」,如果五分鐘之後真的沒興趣了就停下來吧。你或許會驚喜地發現
,你一旦開始之後就停不下來了。
5.提升輸出力的訓練
找一個你喜歡的輸出「形式」。
我觀察到作者的輸出方式非常多元,短文、文章、寫書、影音、講座…等無所不包。像是
我目前還不擅長的影音模式,他在 YouTube 頻道上面就發揮得淋漓盡致,至今已累積
3600 部以上的影片,1.35 億次的觀看數量。他的每日更新幾乎是什麼都聊,從昨天午餐
吃了什麼到嚴謹的醫學知識都能聊。
我認為,對於任何想開始「輸出」的人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輸出方式仍然是很重要的。
我的建議是要跨出一點點舒適圈,但是也不要一次跨太多,否則太高的難度和挫折會讓你
不敢前進。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七種方式,寫日記、紀錄狀態、寫讀後感、發送情報、社群
平台發文、部落格發文、分享興趣。
對於想透過「寫讀後感」練習輸出的讀者,書中提供的範本非常好用。這個範本的架構只
有三個:Before、發現、To-do。讀完一本書之後,先寫下「在讀這本書之前,我…」,
再寫下「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最後寫下「今後,我打算做…」。你可以先從各
寫一句話開始練習。熟練之後再把每個句子展開成更長的段落。讀完三本書寫下讀後感,
比起讀十本卻什麼都沒寫來得好。
後記:戴上輸出者的濾鏡
我覺得最近每次讀日本書,都有一種在讀「錦囊妙計」的感覺。《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
書就深具日本人寫書的特色,沒有太多囉嗦的故事,直接給出重點和方法。這種寫法的好
處是簡單直接,好採用、好執行,很適合想要速效得到結果的讀者。但缺點是,少了一些
思辨的過程,你不容易讀懂他為什麼這麼做、不同的做法優缺點是什麼、哪種情境適合哪
種不同類型的人。
這個感想也是當我試著「輸出」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到一種腦中想尋找的答案沒有獲得
完整解答的失落之情。當我們戴上了「輸出者的濾鏡」,就會發現許多原本不曾想過的問
題,以及原本自己還缺乏的知識,在輸出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跟尋找答案。
《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談的是「輸出」,我對作者的下一本書《最高學習法》談「輸
入」也很感興趣。之後吸收完這兩本之後,或許會有更完整的想法也說不定。我想這也是
作者期待看到的,我們可以先行動後思考:先輸出、找到缺口、再度輸入,形成一個不斷
自我成長的迴圈。
作者: nineya (so what??)   2021-11-19 08:07:00
推,對這本書很有興趣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1-11-19 08:46:00
推個 看起來蠻有意思的
作者: RLH (我們很近也很遠)   2021-11-19 11:21:00
推 請問您有推薦哪一些對表達跟寫作更深入或有幫助的書籍嗎
作者: brella (府城嚴選臭懶趴)   2021-11-19 23:15:00
作者: RLH (我們很近也很遠)   2021-11-21 11:26:00
謝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