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文學獎與它們的時代——漫談俄羅斯文學獎

作者: 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   2021-08-17 12:10:18
【國際文學獎巡禮】江杰翰/文學獎與它們的時代——漫談俄羅斯文學獎
2021-08-15 05:46 聯合報 / 江杰翰
文學獎反映了時代。
普希金獎:文學的紀念碑
一八八○年六月,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銅像盛大落成。這是聖彼得堡沙皇村學校的校友
們的主意。他們向全國募資,以此榮耀俄羅斯最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詩歌的太陽」
。回響非常熱烈,募得的數目遠高於所需的金額。眾人於是決定為普希金立起另一座紀念
碑,將結餘的捐款交付科學院,成立基金,創設普希金獎,表揚俄語文學成就。
普希金獎(Pushkin Prize)是帝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獎,權威的地位不言而喻。自
一八八二年起,直到一九一九年為止,三十七年間,共頒發二十三次。除了文學作品,普
希金獎也頒給外國文學的俄文譯本和語言、文學領域的研究著作。由科學院邀請學者和文
學界人士組成委員會,並指定專人針對參與競賽的作品撰寫評論,最後開會討論,票選出
得獎者。普希金獎分為全獎和半獎,獎金分別是一千、五百盧布,自基金的利息支付。
普希金獎反映了學院體制內相對保守的立場。許多思想、風格較為前衛的作品,雖然意義
重大,卻似乎不在評審的視野之內。因此,普希金獎可以說是體現了文藝菁英以經典傳統
度量當代文學的堅持。
整體而言,詩歌比較受到重視。邁科夫(Apollon Maykov)與波隆斯基(Yakov Polonsky
)是首屆得主。一八八四年,詩人費特(Afanasy Fet)以譯者的身分獲頒全獎。布寧(
Ivan Bunin)曾兩度得到半獎:一九○三年,他以詩集《落葉時節》(Falling Leaves)
和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海華沙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的
譯本得到肯定;一九○九年,他再度獲獎,和小說家庫普林(Alexander Kuprin)並列。
未曾有散文作品獲頒全獎。
在眾多普希金獎得主之中,今日看來,契訶夫(Anton Chekhov)或許是最知名的一位。
一八八八年,他以《在黃昏》(At Dusk)獲獎。這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十六篇作品,是
契訶夫創作生涯的轉捩點。評審肯定契訶夫的才華與潛力,但認為他太過關注偶然而無關
緊要的微小事物,最後做出結論:契訶夫的作品雖然未及最高水準,卻也堪稱當代佳作,
所以頒予半獎。這樣的評價似乎並未影響獲獎者的心情。「我得到普希金獎了!」在寫給
友人的信裡,契訶夫盼望著獎金,談論著未來的創作計畫。
史達林獎:獨裁者的口袋名單
在沃伊諾維奇(Vladimir Voinovich)的小說《帽子》(The Fur Hat)裡,平庸的作家
聽說文學組織要分送帽子:依照地位,最傑出的作家將得到馴鹿毛皮做成的帽子,接著是
麝鼠毛帽、土撥鼠毛帽,而他只配得上兔皮帽子。無奈和憤恨油然而生。這一次,小人物
的執念不在外套,而是一頂體面的帽子。
蘇聯時代的文學獎不僅代表官方的肯定,更是配置權力的工具,鞏固社會結構的重要手段
。當然,在真實世界裡,「傑出的作家」不只能獲得帽子。史達林獎一等獎的獎金高達十
萬盧布。根據統計,一九四○年,蘇聯的國民平均月收入不過三百三十九盧布。
阿列克謝‧托爾斯泰不僅是史達林獎文學委員會的主席,也曾三度獲獎。(圖/取自維基

阿列克謝‧托爾斯泰不僅是史達林獎文學委員會的主席,也曾三度獲獎。(圖/取自維基

史達林獎(Stalin Prize)始於一九四一年,除了文學與藝術,也獎勵科學、軍事、生產
等各個領域的優異表現。在文學方面,設有詩歌、散文、戲劇和文學批評四類,各分為三
等。文學與藝術獎的首任主席為聶米羅維奇‧丹欽科(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
),文學項目的委員會由「紅色伯爵」阿列克謝‧托爾斯泰(Aleksey Tolstoy)主持,
成員包括蕭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法捷耶夫(Alexander Fadeyev)等知名作家
。委員會負責推薦優秀的作品,送交由史達林親自主持的會議評定。
有人說,史達林是蘇聯最偉大的編輯。他不但批示文件,校閱書籍,投入電影製作,還編
撰了歷史。史達林熱中文藝。在決審會議上,他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偶爾也會隨手翻開
書和文學雜誌,推薦自己中意的作品。與獨裁者爭論是極為不智的行為。
什麼樣的作品有資格得到史達林獎?社會寫實是當然的原則,政治正確是基本的條件。歷
史小說特別受到青睞。當然,情節設定、人物關係都必須「合乎史實」。不過,領袖也並
非不近情理,在頒獎之前要求作者修正內容也是有例可循。曾經六度獲獎的作家西蒙諾夫
(Konstantin Simonov)認為,史達林最看重文學的當代意義和實用功能。換句話說,即
是作品的用處。或許,也正因此,一九四六年的一等獎頒給了斯捷潘諾夫(Alexander
Stepanov)在幾年前出版的小說《亞瑟港》(Port Arthur)。亞瑟港即旅順,日俄戰爭
中俄軍慘敗之地。二戰結束之後,這部作品正好可以激發民族情感,彰顯史達林英明的領
導和收復失土的功勞。
傳言史達林獎的獎金來自多年來國內外報刊、出版社支付給史達林的稿費。得獎者不但能
夠獲得豐厚的物質獎勵,還能享有各種特權。得獎的作品會在蘇聯全境出版、一次又一次
再版,還有機會被改編成劇本或電影。不僅如此,在那個年代,得獎與否有時甚至攸關生
存。一九四○年,阿列克謝‧托爾斯泰協助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在被迫沉默多
年之後發行了詩集,並且推薦她角逐史達林獎,不過最後因為政治問題未能如願,是一次
失敗的營救計畫。
西蒙諾夫還回憶起一九五二年,在最後一次史達林獎的決選會議上,史達林對茲洛賓(
Stepan Zlobin)的小說《斯捷潘‧拉辛》(Stepan Razin)相當讚賞,卻得知作家在二
戰期間曾為德軍俘虜,「表現不佳」。領袖為此猶豫不決,喃喃自語:「原諒他嗎?還是
不呢?」最後,他仍然將一等獎頒給這部作品。勞改營或榮華富貴,全在史達林的一念之
間。有趣的是,西蒙諾夫日後回想,才恍然大悟,左右為難的場面或許根本只是演給與會
者看的一場戲。獨裁者擅長戲耍鞭子與甜餅。這一課,教訓簡單明瞭:你們的命運掌握在
誰的手上呢?
安德烈‧別雷獎:一盧布、一顆蘋果、一瓶伏特加
一九七八年,列寧格勒地下文學雜誌《時鐘》(The Clock)的編輯歐斯坦寧(Boris
Ostanin)、伊凡諾夫(Boris Ivanov)、諾維科夫(Yury Novikov)等人創立了安德烈
.別雷獎(Andrei Bely Prize)。起初,歐斯坦寧打算提供法國友人贈送的一瓶卡繆干
邑,作為獎品,創辦卡繆文學獎,鼓勵地下文學創作,也向同名的法國名作家致敬。不過
,當年外國酒昂貴又不易取得,送出去了,接下來恐怕就發不出獎品。於是,他們想到了
安德烈‧別雷。「別雷」意指「白色」,也有「伏特加」的意思。
別雷若天上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安德烈‧別雷本名鮑里斯‧布加耶夫(Boris Bugaev
),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文壇的傳奇人物。他是著名的詩人,他的小說《彼得
堡》(Petersburg)更是公認的神作。不過,在蘇聯當局眼中,別雷神祕而「古怪」的世
界觀對新世界的精神建設並無益處,他的作品雖然未被正式查禁,卻幾乎沒有機會出版。
這樣的角色作為七○年代的地下文學偶像再適合不過了。
傳統上,安德烈‧別雷獎由《時鐘》的編輯部組成匿名委員會評定。主要獎項包括詩、散
文和文學評論。沒有入圍名單,沒有太複雜的規則與形式,無秩序也是一種原則。詩人埃
爾(Vladimir Erl)曾經在受獎時說:「大家都很清楚,《時鐘》的編輯甚至連正確標示
頁碼都不會。」埃爾以他在文獻學方面的貢獻獲獎。他大惑不解,畢竟文獻學是多麼嚴謹
的一門學問。
最初,安德烈‧別雷獎的頒獎典禮在私人公寓和藝術家的工作室舉辦,出席者全是「自己
人」。氣氛輕鬆隨興,有時荒誕。安德烈‧別雷獎的得獎者可以獲得一盧布、一顆蘋果和
一瓶伏特加。一盧布象徵藝術無價,也是對官方文學獎頒發高額獎金最直接的嘲諷。
安德烈‧別雷獎像是蘇聯現實之外的平行世界,是對「另一種文學」的追尋。詩歌方面,
從列寧格勒地下傳統到莫斯科後寫實,從古典風韻到楚瓦什語複調和酷兒超文本,克里夫
林(Viktor Krivulin)、施瓦茨(Elena Shvarts)、帕爾什奇科夫(Aleksey
Parshchikov)、日丹諾夫(Ivan Zhdanov)、謝達科娃(Olga Sedakova)、艾吉(
Gennadiy Aygi)、莫古欽(Slava Mogutin),艾森柏爾格(Mikhail Ayzenberg)和斯
捷潘諾娃(Maria Stepanova)都曾經獲獎。
詩人德拉戈莫申科(Arkadii Dragomoshchenko)以散文得到安德烈‧別雷獎,據說他本
人不太滿意。在散文獎的得主之中,除了索科洛夫(Sasha Sokolov)、比托夫(Andrei
Bitov)等大家,亦不乏後起之秀,如二○二○年以《男孩們》(Boys)獲獎的加里契夫
(Dmitry Garichev)。文學評論獎後來改為人文研究獎,也相當具有公信力。除此之外
,還設有特別貢獻獎,二○○一年頒給了索洛金(Vladimir Sorokin),表揚他的極端與
前衛。
一九九一年,安德烈‧別雷獎一度停辦,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又重新運作,組織也更加完備
。在已經無所謂地上、地下的年代,安德烈‧別雷獎不是大眾的文學獎,卻具有相當大的
影響力。與此同時,也面臨許多問題。新、舊世代之間,意見的分歧在所難免。二○○九
年,四位評審公開發表聲明,強調安德烈‧別雷獎應該成為有機的生命體,而非博物館裡
的收藏品。他們訴求改革,引起不小的風波。近年來,安德烈‧別雷獎也不時面對質疑。
二○二○年,關注性別議題的社群「F書寫」(F Writing)拒絕受獎,公開批判安德烈‧
別雷獎對藝術以及對性別暴力的立場,便是一例。儘管如此,作為俄羅斯最具傳統的獨立
文學獎,安德烈‧別雷獎的未來依舊值得關注。
眾聲喧譁之後
在俄國,文學獎成為現象,是九○年代的事情。
一九九一年,大名鼎鼎的布克集團看準蘇聯解體的時機,循英國布克獎的成功模式,創立
俄羅斯布克獎(Russian Booker Prize),以發揚俄國小說的傳統為號召,引領風潮,爭
議卻也不少。一九九五年,俄國媒體《獨立報》甚至設立反布克獎,獎金硬是比俄羅斯布
克獎多出一元,挑釁的意味十足。
俄羅斯布克獎最大的意義在於建立了新的競技模式:制度更加完善,評選的過程更有戲劇
張力,與市場的連結也更加緊密。在此之後,大大小小的文學獎紛紛出現,為長年以來以
文學雜誌為中心的俄羅斯文學界帶來不小的衝擊。
另一方面,俄羅斯布克獎的命運也是後蘇聯時代文學獎的縮影。布克獎幾經易手,在二○
一八年因為資金問題而停辦,次年正式走入歷史。觀察近年來俄國的文學獎生態,不難發
現,雖然獎項林立,但或太過相似,或壽命太短,影響力大多有限。這樣的現象或許也反
映出俄國文學在混亂之中尋找新典範的一次次嘗試。文學獎的價值為何?評量文學作品的
標準又是什麼?人們還在問。
即便如此,在今日的俄羅斯,文學獎依然是文化界的大事,媒體爭相報導,是作者、讀者
、出版業和書商的嘉年華。大書獎(Big Book)是最受注目的年度書獎,多頒給長篇小說
或傳記類作品,是當代閱讀趨勢的指標。新文藝獎(NOS)特別重視文學的當代意義,而
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Yasnaya Polyana Literary Award)則由托爾斯泰故居博物館
舉辦,不僅獎勵本國作家,近年來也增設外國文學獎項。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5672382
作者: Nasta (Nasta)   2021-08-18 09:44:00
建議轉貼到俄文版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1-08-18 10:21:00
!
作者: emmayates (搪謎)   2021-08-18 20:0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