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立志讀遍經典文學名著..大家覺得如何?

作者: wjmd92   2021-02-05 06:52:17
書到選時方恨多
最近讀了《一生的讀書計畫》,它是由美國資深編輯Clifton Fadiman 針對一
般大眾,以簡短篇幅介紹100 位經典作家,列出一生中必讀的經典作品。
學者用心推薦,經典永恆再現
事實上,近年這類帶有指導性質的推薦書目方興未艾,但在160 年前的中國
卻已出現。龍啟瑞(1814 ~ 1858),字輯五,廣西臨桂人。道光廿七年(1847)
他為指導科舉諸生應試而編《經籍舉要》。《清代七百名人傳.龍啟瑞傳》說他「以
根柢之學振之,著《經籍舉要》一書以示學者」。他認為將學問之根柢精熟貫通
後,將來「立身行事,讀書作文,處處方有把握」。既言「根柢」,換言之,《經
籍舉要》所列的書都是一些做學問的基礎入門書。龍啟瑞在《經籍舉要.跋》中
說:「欲文教之興,未有不從讀書始者。」可見他的動機是要振興文教。而他的
目的呢?「諸生異日有因博學以進乎篤行,本乎文章而發為經濟者,則移風易俗,
胥有賴焉。」他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讀書而振興文教,學以致用進而移風易俗。
《經籍舉要》除選錄經、史、子、集四部要籍外,並依「約束身心、擴充學
識、博通經濟、文字音韻、詩古文詞、場屋應試」六大類,提出必讀之書。既然
是為指導科舉諸生準備應試而編,《經籍舉要》當然也對考生提出叮嚀:「今日諸
生讀史,必須手邊置一劄記,隨其所得,分類記之。」這種讀書方法即使今日看
來,還是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而除了讀書方法,《經籍舉要》在書名之下注明版
本,以概括學術源流;解題圖書內容並評論得失。做為中國第一本推薦書目專書,
《經籍舉要》除了帶有強烈的個人選書標準,設定物件也很狹隘,但是它開啟了
推薦書目的大門,啟發了讀書人,更啟發了許多想推薦他人去讀好書的人。
在龍啟瑞《經籍舉要》的啟發之下,學者紛紛以推薦書目指導後輩讀書:張
之洞「書目答問」列舉書籍2266 種;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列舉書
籍185 種;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列舉書籍160 種;屈萬里「初學必讀古籍
簡目」列舉書籍39 種;李笠「國學用書撰要」列舉書籍378 種;陳鐘凡「治國
學書目」列舉書籍488 種;支偉成「國學用書類述」列舉書籍3200 種;章炳麟
「中學國文書目」列舉書籍51 種;徐敬修「國學常識書目」列舉書籍262 種;
傅屯艮「中學適用之文學研究法」列舉書籍79 種;沈信卿「國文自修書輯要」
列舉書籍50 種;湯濟滄「中小學國學書目」列舉書籍106 種;吳虞「中學國文
選讀書目」列舉書籍142 種;顧頡剛「有志研究中國史的青年可備閑覽書」列舉
書籍14 種;1978 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設立「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請錢穆作了系列講座,在講演中錢穆指出有七部書是「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
不管怎麼選,不選不該選的書,
永遠比選什麼書重要
看了這些推薦書目,學者用心之殷、企盼之切,不言可喻。例如張之洞說他
的「書目答問」是為了「令初學者,易買易讀,不至迷罔眩惑」;胡適「一個最
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書單是為了「普通青年人想得一點系統的國學知識的人設想」;
屈萬里則認為青年讀完他的「初學必讀古籍簡目」之後,「于吾國文史之學,可
謂已具根柢,而後從事專門研究,庶不至有基本常識貧乏之感矣。」
但是,推薦書目畢竟是一人一家之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觀性特強,
所以引起不同意見,自屬當然。如《經籍舉要》問世之後,與龍啟瑞同時代、《四
庫全書簡明目錄標注》的作者邵懿辰就直接「詆為簡略」;胡適「一個最低限度
的國學書目」書單開出後,《清華週刊》的記者認為「範圍太窄、談得太深」;范
希曾作《書目答問補正》五卷,除了糾正《書目答問》的錯誤,並補收一些書。
推薦書目不管怎麼選,不選不該選的書,永遠比選什麼書重要,這是非常重
要的基本原則。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有「五不錄」:「凡無用者、空疏者、偏僻
者、殽雜者不錄;古書為今書所包括者不錄;注釋淺陋者、妄人刪改者、編訛刻
謬者不錄;古人書已無傳本、今人書尚未刊行者不錄;舊槧舊鈔偶一有之、無從
購求者不錄。」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條件,這個標準相當嚴格。
但是,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作家寫作思維變了,讀者閱讀習慣變了,於是
以新眼光、新角度來推薦書目,就成了有心人的方向和做法。作家、讀者、出版
印刷業的大環境和喜好都迥異於前,實用性、藝術性甚至娛樂性的考慮必須兼備,
市場與理想如何平衡,在在都是必須深思的問題。向讀者一味強力推銷令他們閱
讀意願不高卻只是礙於面子或壓力而去讀的「經典」,很可能會落於時代腳步之
後。
出版企劃一定要趕上時代變化,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吸收資訊的管道多元
了,資訊傳播的方式多樣化了,以新眼光新角度來推薦書目,絕對不敷讀者需求。
對出版業而言,出版讀者想讀的書是不夠的,最好能出版讀者讀了之後會推薦別
人的書才是終極目標。如今推薦書目不僅要著重於書籍的知識性、趣味性,必須
更強調書籍普及性、實用性。
每天被強烈的聲光資訊轟炸,
推薦書目絕對有其必要性
然而,平心靜氣想想:閱讀是一種休閒活動,既然是休閒活動,那就應該輕
鬆快樂地閱讀、自由自在地閱讀、我行我素地閱讀、天馬行空地閱讀,為何還需
要推薦書目?
在網際網路四通八達、有線電視隨處可見的時代,人們每天接觸約十萬個字
彙,相當於每秒23 字;然而醫學界相信,大腦每天接收的訊息有一定數量,超
載的訊息會使大腦加重負擔,注意力反而容易不集中。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羅
傑.伯恩(Roger Bohn)指出,「當注意力被切割得太零碎,可能不利於深思。」
此外,紐約精神病學家愛德華.哈洛威博士(Edward Hallowell)研究發現,「長期
忙於處理繁雜訊息,將失去深度。」當然,除了文字,每天被強烈的聲光資訊轟
炸,大腦長期受疲勞轟炸,資訊垃圾充斥,能夠真正安安靜靜下來,把心沉澱一
下,在有限的時間裡接受一下精緻的閱讀文化,推薦書目絕對有其必要性。
1925 年,北方報刊重鎮《京報副刊》徵求「青年必讀書」的書單,魯迅當
然被應邀開單。結果這位青年導師說:「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每個人會依照自己的興趣、時間、工作需求、經濟狀況來買書,推薦書目會不會
變成:你儘量推薦你的,我還是只看我買的?
當人們開始運用文字,就有了書寫和閱讀的活動,同時也就開始了編選最佳
書目的工作。古代亞歷山大城的教師和圖書管理人員就曾做過這種工作。羅馬修
辭學家昆提連(Quintilian)為羅馬教育也做過這項工作,他曾選定古今經典名著。
文藝復興時期,領導運動的學者如法國的蒙田(Montaigne)和荷蘭的伊拉茲馬斯
(Erasmus)都曾把他們讀過的書籍編制目錄。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它會幫你
留下最好的書;最好的書,代代有人讀,這就是經典。
好書也要有名人推波助瀾
1975 年,作家張拓蕪窮困潦倒,在好友熱情鼓舞下,張拓蕪發表描寫軍旅
生活的「代馬輸卒」系列文章。文字樸實,笑中帶淚,備受好評。當時遠在西班
牙的女作家三毛,看了之後很感動,就在聯合報副刊發表〈張拓蕪的傳奇〉,文
章說:「這是一個小人物對生命真誠坦白的描述,在他的文章裡,沒有怨恨,沒
有偏激,有的只是老老實實、溫柔惇厚的平靜和安詳。」
三毛的文章見報後,「代馬輸卒手記」開始大賣,張拓蕪終於逐漸擺脫貧窮的
困境。
美國最紅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自1996 年9 月開始在自
己的節目裡建立讀書俱樂部,每個月向觀眾介紹一本書,並請作者本人上節目。
她提出的口號是「讓美國人重新開始讀書」(to get America reading again)。歐普
拉讀書俱樂部推薦的圖書,每一本都成為全美暢銷書。舉例來說,童妮‧摩裡森
(Toni Morrison)的《索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出版以來,每年賣掉五
萬本左右,1996 年11 月被歐普拉選為讀書俱樂部的閱讀小說,短短一個多月就
賣出五十萬本,並且盤踞暢銷書榜十六周。人們稱這為「歐普拉效應」。
閱讀可以改變的生命
最後以美國職業閱讀人和普立茲獎作家昆德琳(Anna Quindlen)在《閱讀如
何改變了我的生命》裡的話作結:「在閱讀中,我雖坐椅上,其實卻已到了遠方,
足未出戶,已旅行了世界。我閱讀不是要證明自己優秀,也不是為了甚麼長進,
或要學習甚麼,我閱讀,因為這是一切活動裡我最喜歡的一種。」
民國10 年(1921),胡適辦《讀書雜誌》,發出這樣的期待:「大家少說
點空話,多讀點好書!」
100年過去了,當今人們欣賞精緻文化能力已經越來越
走下坡,在聲光轟炸、八卦蔓延的同時,能靜下心來閱讀細膩的、能觸動心靈深
處最微妙顫動的文字是最好解藥。期待有更多有心人閱讀好書,推薦好書,只因
這類的文化活動是洗滌人心的永恆清流,等同於經典,永不褪色。
作者: taipoo (要成功要積極)   2021-02-05 06:59:00
推「閱讀可以改變的生命」這句話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1-02-05 07:58: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