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作者: lastballad (ㄟ口)   2020-08-30 19:17:23
讀這本書的原因:
人都會追求快樂,而我想了解知名的人物是如何看待快樂,
理解他們和我的看法有何不同?
心得:
這本書記錄了達賴喇嘛(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與戴斯蒙‧屠圖(南非榮譽大主教)的
談話,他們同樣飽經風霜,卻仍然保有平靜與溫和的精神。
讀了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快樂(感官的體驗)與喜悅(心靈的滿足)的差別。
我們應該要探索自己的內心,感官的快樂固然可喜,
但是內心的平靜與喜悅更加持久綿長。
幾句摘錄如下:
面對苦惱與挫折: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人生就是會有挫折,問題不在於該怎麼逃避,而是在於該怎麼將它化為助益?」
裡面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的壓力絕大部分來自於我們把自己和他人看成分離的
個體,或許因此導致我們失去了與共同體相連的感受,失去烏班圖的精神。」
當遇到困擾或煩惱時,不妨想想世界上也有和自己一樣的人,
就能感覺自己隸屬於一個更大的個體。
將他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與世相連),便能更有同理心與產生共鳴。
憤怒其實是深層的恐懼:
「平息憤怒的一個方式是自問:我是受到什麼傷害而憤怒?我在害怕什麼?」
要消除憤怒,必須先理解自己為何而憤怒,
同時也要接受自己的脆弱(因為某種外在因素而受傷),然而這並非易事。
快樂:
快樂的本質存在著一大矛盾:人在關心他人而不只是自己的時候,反而最快樂。
佛教有三種類型的慷慨:
給予物質、給予人免於恐懼的自由(包括提供保護、諮詢商量和安慰),
以及精神上的給予,包括分享智慧、道德觀,幫助人更快樂、更能自給自足。
我參考書中的練習,實行後覺得有用的做法之一:
在面對每個人時,想想對方也和自己一樣希望超越痛苦,得到喜悅。
很奇妙,這麼想之後,原本厭惡的人似乎和自己有了某種共同的連結,
不再那麼令人反感。
書末也有不少練習可做,讓人能面對自己的情緒,培養更加強韌的精神。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作者: zxcv20737 (kiki)   2020-08-30 20:23:00
我也有這本,每次看一看都熱淚
作者: mepe1018 (mepe1018)   2020-08-30 22:29:00
也看過這一本,很推~
作者: haveever (曾經)   2020-09-02 09:48:00
這本超級推,值得收藏當一生的心靈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