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希望之線

作者: jerry1119   2020-06-23 20:18:01
網誌版
https://jhe116.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23.html
(以下涉及《希望之線》和《放學後》的劇情)
有好一陣子沒讀東野圭吾老師的作品了,最近意外獲得這本《希望之線》,抱著不看白不看的心態就讀了。
東野圭吾老師的作品一直都很有大眾性,且本作的譯者仍是值得信賴的王蘊潔女士,加上可能是近期剛好看的都是一些比較硬的非文學書籍和設定較為厚重的小說,讀起《希望之線》其實有種喘口氣的感覺。我自認是看書速度很慢的人,《希望之線》也只花了我大概半天多一點的時間看完,以我的速度來說相當驚人,可見本書有多平易近人。
雖然很久沒讀東野圭吾老師的作品,但對於他偶爾會融入倫理議題這點有算是有點概念,尤其是跟生命相關的議題,以腦死為主題的《人魚沉睡的家》即是一例,而《希望之線》則是以試管嬰兒來翻新「抱錯嬰兒」的題材。
《希望之線》分為兩條故事線,一條是花塚彌生命案,一條是松宮脩平身世之謎。這種故事線共同進行的方式,尤其在推理小說中(日本推理小說更是如此),最後經常會匯集成最後大結局。有趣的是,《希望之線》沒有硬是將這兩條不相關的故事線兜在一起,而是讓兩條故事線以平行線的方式相互對應,再以松宮脩平這個角色作為連結:
汐見行伸和怜子夫婦後悔著,若當初陪同兒女出門也許就不會讓兒女喪命。這一路下來導致當兩人得知因為疏失,怜子透過體外受精懷得理應是花塚彌生和綿貫哲彥的孩子時,仍然執意要生下來,最後雖然對行伸是圓滿結局,另一方面卻是彌生永遠無法和還子相見、撼動哲彥生活的結局。
另一邊,芳原真次後悔著,若當初陪著妻子亞美也許就能挽救亞美生活無法自理、戀人死亡的局面。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感,真次離開妻子克子和兒子脩平,回到芳原家。最後雖然真次已然意識不清,但意義上脩平仍是與生父正式重逢。
同樣是以懊悔為出發點,一邊是非惡意地佔有別人的孩子,一邊是留下自己的孩子;一邊留下的是令人悵然的缺憾,一邊某種意義上也是圓滿。兩條平行的故事線互相輝映,構成《希望之線》。比起以議題引入批判性思考,《希望之線》更著重於身在這個議題的情境中可能面臨的情感渲染。
但也許是太過著重於情感的部分,《希望之線》的故事意外地粗糙。《希望之線》讀起來有一種為了結局而犧牲角色和劇情倉促感。
劇情上,例如萌奈因為長得跟爸媽不像就直接得出和父母沒有血緣關係,作者花了篇幅在寫行伸和萌奈的緊張關係,結果就是導致這樣的關係的原因寫得草率。另外不斷強調萌奈長得和彌生中學時一樣,都有一種「這樣寫比較方便」的感覺。
除此之外,多由子的背景、亞美和弓江的戀情,也有一種最後一刻塞進來、「這樣寫很可憐吧」的感覺。這些部分都不是那種不堪入目的差勁安排,但讀到的時候都有一種違和、不對勁的困擾感,以一部用感情渲染作為訴求的作品來說相當扣分。
此外角色也不甚理想。姑且不論重複出現的角色例如加賀恭一郎和松宮脩平,兩人以外的其他角色實在相當扁平。這個故事裡的角色都是相當沒有特色的好人:例如為了負責自己犯下的嚴重醫療疏失可以拿人生來賭的神原醫生,還有一直想要有小孩、後來發現自己其實不但有小孩而且還被他人知情不報地撫養長大仍一派和善的彌生,這兩人的經歷在其他推理小說裡都可以是犯案動機了。
這並不是說《希望之線》須要一個反派,事實上我也覺得這部作品不須要有壞人,但這種明擺著是為了劇情方面而設定善良的角色實在是讓人難以有共鳴。
追加一點:綿貫哲彥在第347頁:「她(彌生)應該很希望多由子可以為我生孩子,這樣她揪可以獨佔萌奈了。」這句也相當突兀。
然而《希望之線》真正讓人困擾的地方,是書中呈現的價值觀。這些散落在書中各處的價值觀置入讓人相當困惑。第一個就是警察查出彌生在死前一個月開始上健身房、保養皮膚後,即使彌生生前完全沒有和男性頻繁連絡的紀錄,警方仍然以「潛在男性戀人」為方向搜查,這點就讓人覺得狹隘,有可能是作者便宜行事的結果。
然而除了這部分以外,書中仍有一些令人皺眉之處,舉例來說:
「 如果在分手之後還舊情難忘,通常都是男人。女人在分手之後,就開始思考以後的事 (中略) 『你這麼一說,我想起經常聽到前男友變成跟蹤狂的事,很少聽到前女友做這種事。』『對不對?女人都調適得很快。』」(p.74)
這種話比起「東野老師真是洞悉兩性」,更讓人覺得「怎麼有辦法這麼有自信地寫出這種話?」退一大步,假設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好了,接下來這句也很微妙:
「女人臉皮很厚,也很自私。不管原本是誰的受精卵,既然是自己生下來的當然就覺得是自己的孩子,和基因根本沒有關係!」(p.272~273)
為什麽有辦法把「受孕別人試管嬰兒受精卵」這種罕見情境下的產生的想法說得像普世女性的共識讓人百思不解?尤其是寫出這句話的是男人這點讓這句話變得更詭異。口語上難免會用「男人都是 」、「女人總是 」這種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說法,但就在同一頁下幾行,同一個人(怜子)又說道:
「對不起,我這個女人很自私。」
既然有辦法這樣說,前面又何必代表全體女性說話呢?
然而我個人最無法接受的是多由子這個角色,多由子在《希望之線》中是個想要有小孩,但卻兩度在遇人不淑之下懷孕,最後兩次皆把孩子拿掉,日後遇到同樣想要有孩子的綿貫哲彥,並成為多由子生命中的一絲希望。
讀到多由子的經歷時,當下就覺得多由子是同樣是東野圭吾老師的作品《放學後》的裕美子的翻版。如果不記得這個角色的話容我複習一下(以下涉及《放學後》部分劇情):
裕美子是《放學後》主角前島的妻子。裕美子想要有小孩,但發現懷孕後被前島以經濟和一些心理上的理由要求把孩子拿掉。最後裕美子與(前島推測也想要生子)的工作上司相戀並聯手殺害前島,最後以前島在臨死前在心中對裕美子懺悔告終。
由於樣本只有兩個,所以我也沒辦法說這之中有一個「模式」,但這兩個角色實在太像了。裕美子因為出場不多所以不是個太立體的角色情有可原,作者在《希望之線》最後用力描寫的多由子仍然是個扁平的角色。
我覺得箇中原因在於多由子和裕美子各自在一個女人將孩子拿掉的敘事中,都只是一個「墮過胎的可憐女子」,兩個角色的作用是襯托上「有孩子的家庭才幸福」、或再進一步詮釋的話,「女人懷孕還是生下來比較好」這樣的寓意,實在讓人無法苟同。
這也是為什麼我並不推薦《希望之線》的原因。上面提及的價值觀部分其實都沒有很強烈,但當這些暗示平均散佈於全書中,即使是隱約察覺,也很難讓人盡興享受整個故事。不過這並不改變《希望之線》的易讀性,不介意上述原因的人還是可以一讀。
最後註記,《希望之線》的推理要素相當少,為了避免有人抱了錯誤期待還是提醒一下。
作者: cashko   2020-06-23 20:57:00
很討厭多由子
作者: loveswazi (ffff)   2020-06-26 12:56:00
蠻好看的啊 很台灣八點檔的f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