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成功竟然有公式

作者: arsl400 (dark hatter)   2020-03-08 11:49:22
※ 引述《bekeing7 (^^)》之銘言:
: 好讀推薦:成功竟然有公式:大數據科學揭露成功的祕訣
: 推薦指數:★★★★★
: 網誌好讀版:https://reurl.cc/X6DVy0
: 購買連結:https://reurl.cc/Nazn6q
: 誰能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武器庫,
: 來告訴你如何降低機運的干擾、邁向成功?
: 這本書,超,級,有,趣!!!!
: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感覺就是那種超爛的雞湯書
: 感覺會伴隨那種什麼心靈小故事,然後激勵人心的
: 我以為是外國派的劉墉
: 但是根本不是這樣啊!
: 這本書其實是非常嚴謹的科學書籍
: 作者運用了許多的大數據去找出我們難以理解的為什麼
: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功?為什麼有些人不會?
: 為什麼有些歌曲會一夕爆紅,而另外一些歌完全不會?
: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紅到發紫、有些藝術家卻沒沒無名?
: 為什麼難聽到爆的歌曲,可以莫名成為當紅神曲?
: 作者在書裡面運用了很多數據去處理如何找出成功的軌跡
: 例如Google 的搜尋次數,歌曲下載次數,維基百科的編輯次數等
: 作者在一開始先定義了『何謂成功』
: 這也是一開始讀這本書時,大家最關心的
: 在本書中,對成功的定義是『我們從所屬的社群中得到獎賞』
: 而這些獎賞須來自於外部而非內部,來自於集體而非個人
: 成功需要有社群的回應,
: 也就是我們需要看到你的表現對周遭的人和環境帶來的影響
: 我們需要看到『你的表現為核對別人來說很重要』
: 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人際網路的回應
: 作者提到,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於你自己或你的表現本身
: 更在於人際,在於眾人對你的表現有何感受
: 如果社群決定是否成功,
: 我們就該好好檢視我們的社交網路
: 因為正是這些人際網路,
: 產生了對個人表現的集體反應
: 在了解自己的人際網路之後,
: 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了解自己的這個人際網路中,
: 自己的貢獻能如何引發集體興趣
: 第一定律:
: 你的表現能會你帶來成功,
: 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
: 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 作者一開始提到了比較容易評斷的成不成功的場域,例如球員
: 但是,後來筆鋒一轉,轉到了『藝術如何評價呢?』
: 結論是,評估價值的時候,『情境』至關重要!
: 藝術品是否有價值,端看他在哪裡展出過
: 而透過背後展出藝廊列表,可以準確的判斷出這個藝術家是否會大紅大紫
: 真正能決定人是否能夠成功的因素
: 是社交和專業網路,而不是實際的地理位置
: 想真正碰觸到自己那個想抵達的世界
: 就必須要找到那個可以讓自己加速前進的樞紐
: 就像是藝術家要找那個能夠成為踏板的藝廊
: 然後從那時候開始扭轉自己的成就軌跡
: 第二定律:
: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 作者提到,在人體有極限的情況下
: 在接近上限時,『表現如何』並不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
: 也許是那些不靠言語的肢體表現,也許是某套鮮豔的衣服
: 這些映入我們眼簾的定錨畫面,
: 也許在某些時候會成為被選上的關鍵因素
: 作者也提到,表演順序或是面試順序也會影響結果
: 通常,第一個面試或是登場的選手都不會屏雀中選
: 而最後一個上場的,通常有極大的機會會獲得勝利
: 而第一次成功的獎勵,也會有一種秘密的,無意識的獎勵作用
: 如果你贏了第一次,就能夠再次獲勝,一而再,再而三
: 想成為經濟上的超級巨星,
: 你的表現必須要有足狗規模的群眾願意欣賞
: 想取得巨大的報酬,你所提供的產品就必須易於複製
: 第三定律:
: 過去的成功 x 適存度 = 未來的成功
: 簡單來說,過去的成功會帶來未來的成功
: 富者越富,有名者會越有名
: 想要大成功,最好的方式是先得到一點點的成功
: 適存度指的是
: 在相同的產品中,你的商品是否能打敗其他商品
: 雖然適存度與品質有關,但不其實完全相等
: 如果有了過去的成功
: 先將你的商品推到了眾人的眼前
: 然後在依著商品在其他相同性質商品間的優質性,
: 適存性越高,你就能獲得越多的連結
: 如果這項商品同時具備過去的成功與適存度兩種特性
: 那麼商品長期成功與否,只由適存度決定
: 第四定律:
: 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和平衡,
: 但功勞與讚譽只會歸功於個人
: 作者經由各種的數據,得到了團隊的成功需要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
: 當你的團隊愈多元,會越成功
: 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 例如,團隊越大,主要貢獻者的工作就得越努力
: 每個團隊都會自然的出現一位領導者
: 而隨著團隊成員的增加,領導者佔整體產出的量也會增加
: 而最後,團隊的功勞會歸因於個人
: 重點是,這個不在於這個個人『真正的表現』是什麼
: 而是『外面的人看你的表現』
: 不是努力,就能得到成就
: 重點是,要讓別人知道『那是你的成就』
: 第五定律:
: 堅持下去,成功隨時都可能到來
: 作者發現,科學家的發現通常都是在年輕時
: 難道是因為老了,所以無法有更創新的發現嗎?
: 其實不然。
: 是因為年輕時,科學家們有大把的精力可以研究,
: 所以基數比較大,成功機率也比較大
: 所以當他們用著最快的速度,一篇一篇的發表論文時
: 往往就能夠獲得最大的成功
: 不是因為年輕代表創意
: 而是因為年輕人的生產力更高
: 這整本書讀完其實非常過癮
: 過去種種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有了更科學的方法
: 過去我們以為的一命二運三風水所帶來的成功
: 其實背後有一定的科學根據
: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成功?而有些人不行?
: 經由堅持,先取得成功。
: 當我們先取得一點點的成功,放在對的社群網路
: 然後隨著各種主動連結一點一點的建立自己對別人的影響
: 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成就,可以轉換成報酬
: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報酬也無上限
: 這本書真的很有趣
: 如果對於『如何成功』有興趣的人
: 很推薦來讀讀看這本書!
還沒看這本,不過有黑天鵝幹話王塔雷伯伯推薦應該沒問題
大家一直質疑大數據的統計結果,那談談質化研究吧!
正向心理學大師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同時也是研究諾貝爾獎得主的專家
提出創造力三元素:使用符號的領域,把新想法帶入
該領域的新人,以及該學門的認可,三者缺一不可
大家可以看到,第三個元素,其實就是社會認可
像是藝術這種難以量化的成功,更需要人際加持
所謂的成功,經常是這個社會在事後套上去的標籤
不一定等於當事人真的是表現最好的人
只是代表大家認為,這個人很適合當成社會楷模
作者: qui0914 (Q)   2020-03-08 17:14:00
樓下翻譯一下
作者: AnastasiaC (克莉絲汀)   2020-03-08 17:15:00
交給樓下
作者: wulouise (在線上!=在電腦前)   2020-03-08 17:32:00
社會認可跟倖存偏差的關係是?
作者: osmanthusjo (觀念快扭曲了)   2020-03-08 19:11:00
這本的確沒有倖存者偏差,很反套路的,在開頭就認為炒作比表現重要。還不錯,但是他要講的成功,你不用看書憑直覺就知道了。但比塔雷伯瘋狂掉書袋,重點卻只有一點點的書好多了真的,雷伯每本書都超厚.....明明要談金融卻扯到歷史哲學,啥都要秀一手塔雷伯優點是脈絡化,但如果時間不多只想簡單粗暴看書的就會被他搞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