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二常公園

作者: biemelo157 (瓜瓜)   2020-01-03 09:07:45
簡介
本書由張西所著,是張西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
張西是網路作家出身,張西的前身是臉書一個稱為「故事貿易公司」的粉絲專頁。筆觸柔
和,溫暖且纖細的文句是她獨樹一幟的特色。這麼形容好了,在現今文學充斥著網路短文
以及語錄體等等的現象中,張西的散文接續了我認為傳統文學應有的樣子,是台灣文學界
近年出現的新銳作家之一。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一個主線與兩個支線互相交織構成,但畢竟這本還是小說,為了保留閱讀時對未知
發展的殷殷切切之情,我就不簡述劇情內容,以三位劇中主角的人設介紹與我對這些角色
的想法帶領大家從另一個角度描繪這本小說的全貌。
幸子安
貫穿本書的主角,從小說一開始的回憶與獨白,到小說結尾的超脫與自然,幸子內心的曲
折轉換正是作者努力想敘述出的主旨。
幸子很可悲,但幸子又代表著大多數的我們,幸子有多困惑、徬徨或想法上的誤入歧途,
就代表著我們內心有多混屯、茫然或哲學性的雜亂無章。在我剛與幸子相逢之時,我認為
她是一個極度自我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遵守自己的原則,簡單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
不食人間煙火」。但,隨著章節推移,我越是窺探幸子的內心深處,我越發察覺幸子其實
是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幸子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外在的節點綜合起來給她的,無論是悲
哀、喜悅、愛慕或是嫉妒之情,都不是自發性的自身脈絡。幸子除了存在本身,與莫名的
龜縮保護本能的特質之外,也許是童年的經歷所致,她從來沒有擁有過自己。
幸子代表了互聯網時代下的我們,人原本就是個群體動物,得依靠著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為
生,但互聯網大幅的助長了這個效應,他人的評價變的過度赤裸且毫不留情,自己所表現
給社會評價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在這樣的環境驅使下,失去自我或許真的是順理成
章的事情。
楊思之
本書的第一號女配角,與主角幸子是二常公寓中的室友,在劇本中主要是承擔其他角色進
行克服落差的衝突點(參照:故事的解剖)。
思思比起幸子倒是正常許多,算是社會上一小部分人,或是每個人的一小部分的縮影。思
思在書中的地位是一個被其他人物觀察的角色,但也正是思思的獨特性讓觀察她的人不斷
地在自己的生活上產生質變。那,為何我會用「一小部分的人」還有「人的一小部分」來
形容思思呢?那是因為思思是典型的「缺乏愛」的角色,無論是他人的愛或是自我的愛,
思思都沒有辦法辨認,沒有辦法從這些普遍獲得愛的管道中辨認出被愛的事實。窮其一生
,思思都在尋找自己之於愛該何去何從,在名為愛的世界裡,思思不停地尋找可以落腳的
一隅。
這也是現代人的通病之一,社會上有一小部分的人缺愛,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有一小部
分渴望被愛。思思是我們內心一小部分縮影的放大版,當我在內心描繪出思思的樣貌時,
總會不自覺的感覺心疼,但不是心疼思思這個人,而是心疼思思這個人代表著的我的那一
小部分。
蘇緣(艾瑪)
本書的第二號女配角,闖入原有幸子與思思的二常公寓,也闖入了兩人各自的生活。
艾瑪在書中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作為日常生活的搗亂者,在這本小說艾瑪徹頭徹尾的
盡到了這個角色的職責。當然,所謂的搗亂並不是出現了一個迷人的瘋狂角色,而是相對
於其他兩個角色而言,艾瑪建築在資訊不對稱與特殊的個人經歷上的特立獨行深深的影響
到了其他人。艾瑪是一位同性戀者,很不幸的,這本小說的年代設定是在同婚法通過之前
,因此艾瑪並沒有太美好的結局。在本書中,艾瑪代表著服從,代表那些在現實面前屈膝
並且苟延殘喘地活著的人,說她卑微弱小嗎?但她卻是最認清現實的。說她懂得如何生存
嗎?但她服從的同時也將自己用的傷痕累累。這樣敘述吧,艾瑪是全書文字背後所有隱藏
的悲哀的集合。
艾瑪是一個不幸的角色,代表的不只是無可奈何,是曾經帶有希望的無可奈何,艾瑪是坐
落在現實的束縛中自甘墮落的那一類人,既然自甘,那必定有無法言明的苦衷;既然無法
言明,那就無可奈何。艾瑪是我們心靈中最堅硬的那塊,同時也是最常遭受打擊、最常要
面對現實也最常被現實攻破的那塊。
心得
在「在乎別人的眼光」的心態下過生活是正確的嗎?
本書就在探討一個主題,人是否要依賴他人的評價為生,這題目也算老生常談了,大多數
的心裡或雞湯型文章都會告訴我們:不要,要活出自己的樣子,不要在意他人,評價都只
是外來的批判標籤。但《二常公園》這本小說最後卻給出了不同的結論,人終究是群居的
生物,智人高度發展的大腦給予每個個體強烈的主觀意識,使得每個個體看任何其他事物
都會帶有各自不同的濃烈的主觀看法,但同時每個個體又都將認知到,社會是由每個個體
所共同形成的,所以其他個體看待其他事物的看法將與自己的看法結合最終變成社會的共
同意志,就算那個「其他事物」就是自己。
因此只要自己不脫離社會,自己就勢必得帶著他人的眼光活下去。
但其實老生常談的結論也不是全然無用的,好比那句「評價都是外來的批判標籤」,我想
稍加修飾後就可以成為一種更符合人性的說詞了,例如「評價都是外來的便利貼」,既然
是便利貼,我們就可以隨時選擇將哪些便利貼留著、哪些可以撕掉,甚至哪些可以大大方
方的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哪些要小心翼翼地收在內心最溫柔的角落,又或著哪些便利貼是
無傷大雅的正面批判、哪些是該不屑一顧的惡意中傷。我想,身而為人,需要有承擔他人
眼光的義務,但是更要有選擇是否接受他人眼光的能力。
這本小說並沒有帶來太美好的結局,甚至連主角最後的超脫都沒為我帶來心靈的救贖,其
他角色就更不用說了。但我想,張西已經很努力地在描繪「在乎眼光」這個主題,甚至在
平凡無奇的城市設定中加入了奇幻的元素,雖然奇幻與人性刻畫拿來跟《迷霧之子》或《
傾城之戀》這樣的經典大作來比似乎略顯不足(拿這些書比較是因為畢竟張西也是號稱華
文十大作家之一),但作為作者第一本初試啼聲的長篇小說,我認為小說清晰地表達給讀
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依然優美的文字已然表現的可圈可點。
在這裡推薦本書給仍然在尋求認同的人、仍然對人際互動拿捏不了分寸的人與在現實跟網
路間理不清自己真正人格的人,跟著小說裡的角色一起煩惱和掙扎吧,最後,讓小古醫生
開給你一帖良藥。順便提一下,張西的下一本散文集也己經準備出版了喔,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去查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