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的起源》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16-12-05 16:04:40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4468617
“日美是否終將一戰”,這是個頗有討論空間,能讓歷史學家賺不少稿費的題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霸權衰退,蘇聯孤立,而日本在太平洋則看起來似乎旭日
東昇,而處於另外一端的美國雖然表面上與世無爭,但沒人能忽視其隱藏的實力,
兩國是否定會為了太平洋霸權而交戰,眾說紛紜。入江昭做為美國當代頗富盛名的
史學家,在這本小書中嘗試用外交體系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
大戰讓歐洲國家痛定思痛,渴望建立穩定的外交體系來阻止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
在“洛迦諾公約”跟“華盛頓會議條約”分別是其產物,是歐美按照其心願重新規
範的國際體系。日本做為太平洋難以忽略的地方強權,自然也加入了這個體系,並
獲得了相當的重視。而最初東京其實也是相當滿足於這個體系內,而包括中國,也
都在範圍內修訂條約,致力取得認同跟新的地位。
一切故事的開始是在萬惡的二零年代經濟大蕭條,各國建立的貿易壁壘讓日本人很
快就發現歐美人的私心跟國際自由貿易的虛偽,特別是右派極端分子跟軍部都主張
要盡快想辦法取得“資源自主”跟“殖民地市場”,才能不再被白種人“耍得團團
轉”。擁有龐大資源跟人口,但政治上尚虛弱無力的中國就是最好的目標。
早期日本似乎看來似乎賭贏了,大蕭條讓英美等國自顧不暇,即便蔣介石拼命想在
華盛頓體系內爭取支援,但也只得到一些虛弱的回應。但隨著國際形勢變遷,天平
還是慢慢的向中國這邊傾斜。德國在歐洲因為希特勒的上台開始走上修正主義的路
線,他的侵略性雖然讓英、法一開始手足無措,但隨著綏靖政策被證明其錯誤,入
江昭冷冷的指出,歐洲的政治氣候變遷導致他們一開始可以忍耐德國,最後卻不能
綏靖日本即在此。
東京很快就發現自己被孤立,英、美、中、荷、蘇等太平洋周圍各國把他們列入破
壞體系的不受歡迎分子。日本當然曾企圖打破這種包圍,他提出日、德、義、蘇四
個都有修正主義企圖的國家應該聯手來反制。但是國際局勢變化莫測,日本自己國
內的政局也非常不穩定,各派系走馬換燈的上任,外交政策也沒有一個中心路線而
看似一種機會主義,即便日、德簽訂了也還各懷鬼胎。反觀ABCD四國同盟倒因為共
同的敵人而日趨穩固,日本就像是被一條繩索日益勒緊了脖子。
過去,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觀感就是,日本右翼,特別是軍方都是一堆腦袋充血,
真的夢想能夠征服歐美的好戰份子。當然我們不排除確實有這種人,但肯定只是少
數的極端派,這在每個國家都難免存在。不管是托蘭的《日本帝國的衰亡》還是本
書作者,都很明顯的指出,在日本不管軍部還是文官都有許多主和派,理智的知道
自己國家無力挑戰歐美。差別只在於,或許有些人還能心存僥倖,覺得至少可以拼
到讓華盛頓願意坐下來談判。日本即便到1941年底,還是極力想跟美國爭取最優條
件的和平協議,甚至提出兩國元首峰會。入江昭批評美國拒絕了此一提議甚為不智
,至少應該做做樣子爭取備戰時間。但個人是覺得這有點後見之明,曾如他自己也
提過,美國對任何跟日本的讓步都可能引起其他三國的疑慮進而破壞同盟穩固,這
是正中東京下懷的,當時羅斯福的國務院很難接受這樣的狀況。
最後,入江昭詳細的描述走向戰爭的經過後,他在結論時指出,日本企圖修正華盛
頓體系的舉止導致被孤立,在外交突破不果後,企圖用戰爭建立新秩序很明顯又是
失敗之舉,結果證明只有回到原體系內用和平方式“修正”才是最好做法。當然,
從戰後日本在廢墟中重生成為今日的地位,看來似乎當年仗都是白打的。這自然也
完全是歷史的後見之明。事實上,正因為打過這場戰爭,十九世紀以來的存在於世
界各國政府腦海中的帝國主義思維才逐漸解構,有了去殖民化的轉變,人們也才在
美、蘇的霸權主導下建立新的遊戲規則。或許我們該問的是,不經過大破就不能大
立嗎?難道從這種體系的轉變不能在和平的進行?是否採取修正主義必然導致戰爭
?或許這跟今天的局勢也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顯然二戰之後建立的體系似乎又開始
面臨轉變了,不是嗎?入江昭沒有回答,我想他也沒辦法回答,畢竟歷史似乎沒有
給我們答案。
到底“修習底德陷阱存不存在?”
PS:啊啊,來開一局HOI4好了....XD
作者: wlcaroline (阿青)   2016-12-05 16:50: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