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1-27 11:57:00
我的專欄文章,自己轉貼來,供參。
http://www.storm.mg/article/194162
「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
  童永昌是台大歷史系小我一屆的學弟,外表木訥,心思卻精靈得很,對國劇也有研究
。一次系上宿營之類活動的時候,大家起鬨要他表演,他便說:好,我來學梁庚堯老師上
課。眾人笑說好,然後永昌一沉吟,場面馬上靜了下來。
  他開始講課了,一句一頓,講得很慢:
  「--做學問,
  進步的方法,
  就是閱讀(「閱」字一聲,「讀」字輕聲)。
  好的作品,
  要閱讀;
  不好的作品,
  也要閱讀。」
  語畢,大家笑得亂七八糟,一因為他把梁庚堯老師的沉靜學得入木三分,二因為梁庚
堯老師在學界也是以閱讀量出名的。而我一邊笑,一邊卻也實在記住了這段話,愈想愈覺
得它有道理。
  好的作品,要閱讀;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真正投入一個領域,你自然會如此;
一般人做功課、交差,頂多就是從一些入門書和公認的經典開始補課,如果學習得法,也
能交出一些像樣的東西。但這又怎麼比得上日久功深的你呢?人家可以談論1%的經典之作
,你可以談論到99%的平庸之作、失敗之作。而且,有時候,我們從劣作裡,反而能得到
很難在佳作裡得到的感悟。
  例如當年我們台大歷史系學會,還在小福附近小木屋(就是修腳踏車那一帶)的時候
,書架上偶爾會出現一些怪書,其中一本叫《朱元璋非華人考》。此書的核心論點令人印
象深刻:朱元璋太混蛋了,所以不可能是漢人。那他是什麼人?朝鮮人。他兒子朱棣特別
喜歡朝鮮的食物和妃子。詳細的論證過程我不記得了,我就記得他寫到最後,又扯到金庸
的《倚天屠龍記》,批他寫得不好。哪裡不好?不是情節,也不是人物,而是語言:小說
中的常用詞「沒有」,元代及以前沒在這樣講的;應該寫作「靡有」,才合乎史實,也比
較雅正。
  這批評是多麼荒唐,我就不講了,大家隨口都能駁它。可讓我感興趣的是:是什麼樣
的心理,促使作者大費周章,寫成了這一本書,還找人出版?(現查到出版年是2002,還
挺新的)再一想那個「靡有」,我大概懂了:是不甘寂寞吧。我們偶爾都可以看到,一些
人得到了一點零碎知識,如回字有多少種寫法,某個詞在何時何地是怎麼發音,就想用它
導出個什麼論點來教訓人,成就一點優越感。老實說,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在網上也看
過不少這樣以及罵人這樣的言論,但直到這本《朱元璋非華人考》,我才看到了如此鮮明
的這種心理的展現。
  此後,由於我研究流行歌詞,自然要碰到台語、粵語、客語的正字問題,這更是此等
心理的重災區了。我買了很多考證字詞源流、論說應該怎麼寫才對的書,其共通點,是不
滿俗字氾濫、一般人不求甚解、當局不夠重視,所以他們來做這個。這出發點並沒有錯,
往往還頗為感人,可是你看下去,就會發現其中不少人,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既孤傲又渴
望認同、想立異又想普及、雖說是無私貢獻又亟欲將個人印記打到這母語傳承上面的複雜
而矛盾的心理。這心理,說起來也很好懂,因為我們都是這樣。而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所
以這些人的主張常常彼此打架,他用一個很生僻的古字,你用一個更古奧的,也不約而同
地具名或不具名攻擊官方認證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錯誤。雖說也是於典有據,
他引《爾雅》你引《說文》,又或參照近代的筆記、專著,可是現在我體認到讀書人的這
種心理了,我就會想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再古又怎樣?
  畢竟大多數的情況,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字是人造出來的,古人所造的也未必合理
,就算合理也可能欠缺了一些機緣或條件,才沒能在現代繼續普及;普及如《說文解字》
,後代學者也早有指出其中不少錯誤。這裡面的細節極其繁瑣,俗字也其實不至於全都不
合理,也常常會在望文生義之下演化成新的意思,那麼,實際的問題是:輪到我要寫它的
時候,我是從正還是從俗?又要從哪一家的?
  我的答案是:靠我自己來主觀判斷。當然我會綜合考量各種說法,但說到底還是要憑
感覺;第一批造字、傳字的人,也是要憑感覺,只是其中優秀、嚴謹的人能合理運用學問
,把它解釋得言之成理。換句話說,「好的作品」能盡量隱去個人情緒的成份、避免過度
偏執。然而,在「不好的作品」裡面,我看到各種執拗、傲慢、憤憤不平和沾沾自喜;這
些人的論證與主張比較粗糙,也沒能或根本沒想掩飾情緒,我於是警覺到:縱使是好的作
品、古代的經典,也未必能免乎此。從此,我再看這些論著,就不會因為台語、粵語、客
語非我母語,而輕信專家或權威。當然,我自己的判斷也未必就比較對,但很多老師都教
過:與其堅決推行一種標準答案,保持一個容錯的「活法」,撐起討論的空間,引導大家
去思考「所以然」,各自去決定這個字我怎麼寫,才是更健康的思路。
  不獨文史,藝術也是這樣的。例如抽象畫,大家都知道,都看過幾幅;很少人知道它
在畫些什麼,即便能背下課本和專書上的論述,也沒多少人真懂得如何欣賞它。我也是直
到2009年左右,受到某個「畫家」的刺激,才感覺稍稍窺見了一點門徑。
  詳情是怎樣呢?那時候我在北京讀研究所,那幾年北京的「七九八」搞成了很大規模
的現代藝術園區,雖然也很多人說它早就商業化了、「墮落」了,現在真正有看頭的在…
…原本聽說是宋莊,然後宋莊當然也要商業化,再輪下一個,再輪下一個,如今不知輪到
哪裡,總之藝術家的尿性就是既需要集群、又想要拔群。總之,家人來北京玩的時候,我
們還是選擇了去七九八逛一逛。那裡還是有許多惹眼的、詭異的、前衛的作品,我也就比
較看得懂有在玩政治符碼的那些,還有少數一些故意畫得很簡單、回返童趣的塗鴉。逛到
一半,我進入一間展室,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李XX」
  我立時笑罵:「操!」
  這是怎樣呢?話說,大三的時候,我修史學方法論,覺得《金剛經》和後現代主義的
概念頗為相近,決定學期報告寫這個,但我還沒細讀過《金剛經》,我就去找講義。圖書
館翻了幾本,不得要領;在某間素食餐廳的善書架上看到一本,是這位李姓導師講的,他
自稱「佛X宗第三代傳人」,內文也比較淺白,我就拿來看了。看了兩章,我又有點糊塗
,他怎麼動不動就教人去信他那個宗呢?或許也是尋常的傳教話術吧。我沒再多想,最後
寫出來的報告還是引了幾段他的說法。
  然後不到一年,這李某人上新聞了:他創辦的「香X天」化妝品被爆是假貨,此外他
還有一堆向信徒斂財的事蹟。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個神棍。我好好一篇〈金剛經與後
現代主義〉,居然大段引用了一個神棍的書,真是太跌股了。我本來還很得意,把這報告
貼上網開放下載,這時也就灰溜溜地撤了,還好本來就沒什麼人看。
  那新聞的後續發展不明,大概這李某人是跑路了。冤家路窄,2009年的北京,他又出
現了!這回他改行當畫家,畫抽象畫,結合佛教元素的抽象畫。
  展室裡,文字海報上,琳琅滿目是他在歐美的得獎事蹟、國際藝評家的備極贊譽之詞
、還有他佛X宗的什麼密教傳承……我非常確定這些通通都是騙鬼,所以看得非常愉快。
那麼,見一見真章,他的抽象畫作,又是怎麼樣呢?
  就是鬼畫符。把一些藏文、梵文歪七扭八地大筆塗在畫布上。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這樣的笑話:抽象畫家在白紙上隨便畫個圈圈或者方框,起一個煞
有介事的標題,就可以賣錢了。通常我們也就把這個當笑話聽,認真一點的人,還會認為
這是反智的保守徒眾對現代藝術的誣蔑之詞。然則,真正的抽象畫是怎樣,我們還是不清
楚。
  我仍然不能確定真正的抽象畫是怎樣,但在這一刻,北京七九八的李大師畫展,我清
清楚楚看到了假冒的抽象畫是怎樣。他真的把這個笑話實踐出來了,他真的用一堆鬼畫符
和一大篇鬼話,在這裡繼續他的生涯了。我不禁感嘆:生命畢竟會自己找到出路,他真是
頑強。但同時,我卻也有些感謝:這傢伙先是給我講解過《金剛經》,現在又讓我在抽象
畫上面啟了蒙,這也是奇緣了。
  「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那天我們在七九八還看了什麼,我全忘了,就記得這個
李大師。我們的學問,未必都要是從正宗的、可靠的、系統的書籍和教師得來,有時候這
些亂七八糟的旁門左道,才更能向我們展現這個圈子有多亂。
  當然,想繼續學下去,還是要歸正的。後來我讀《金剛經》,主要看了南懷瑾先生的
《金剛經說甚麼》和張宏實《圖解金剛經》,此二書都能循循善誘、觸類旁通,而且不會
叫你信他的教。
  童永昌現在哈佛攻讀史學博士。日前我提起這事,說不知道梁庚堯老師是不是真的講
過這段話(我修他的中國史三,幾乎沒有一堂不被催眠的),他說:應該沒有,這是現場
編的。永昌這隨口一說,便蘊含了如此具有史學精髓的道理;近年他也愈發精進,偶作隨
筆,記述學界人事或時局思潮,皆具慧眼。期待他將來的大作。
作者: luciferii (路西瓜)   2016-11-27 15:39:00
這篇其實是要偷婊李善單吧XD
作者: winken2004 (新竹肥宅)   2016-11-27 16:21:00
推不好的作品 我習慣讀到我覺得痛苦的受不了為止
作者: underheart ( )   2016-11-27 17:39:00
不好的作品來拿練評論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1-28 12:43:00
這哪裡是偷婊,我除了沒寫出名字來,都是明明白白的。
作者: jxl12150408 (Deliachiu)   2016-11-28 23:30:00
不好的作品拿來催眠,推一個
作者: surot (修洛特)   2016-11-29 16:35:00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作者: CY40 (尚未通過認證)   2016-11-30 11:40:00
記得我老師辛意雲說過,電影可以好的爛的都看,音樂不行,大概有點類似的意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