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作者: hewittboy (鳥巢)   2016-10-05 21:05:51
好讀網誌版:https://goo.gl/5JIepl
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2000年出版這本《引爆趨勢──
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後迅速走紅,除了被列為「五十大商業大師」,
更被盛讚為「二十一世紀的彼得.杜拉克」(這下標法堪比內容農場小編)、
「當代的新大師」。
但其實葛拉威爾是歷史系出身,原本想投入廣告業,結果慘遭二十一家公司拒絕,
後來進入《華盛頓郵報》成為報社記者,並橫跨商業、醫學、科學等多領域,
目前則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擔任撰述委員。
葛拉威爾認為,「在特定的流行風潮中,萬物都能在一夕之間改頭換面,
我們把這種時刻稱為『引爆點』」這些被散播的觀念、產品、
訊息及行為就像病毒一樣是一種傳染行為,而且通常是從細微的小動作造成大轉變,
然後在短短時間內引爆。作者將原因歸納成三大原則:
「少數原則」(Law of the Few)、「定著因素」(Stickiness Factor)及
「環境力量」(Power of Con Text)。
「社會流行潮散布的方式也和流行病一樣,都是一小撮人使力的結果。」
要引起風潮,必須三種人:連結者、市場專家和推銷員。
連結者善於在初次見面就找出和初識者之間的關聯,因此人面遠比一般人廣,
同時也具有在發生事件時,能夠短時間內抓住重點,找出對應人物的能力;
專家則是廣泛擁有各種知識、資訊、喜歡主動討論問題、提供幫助的萬事通,
他們不但喜歡提供意見、喜歡幫你買東西、掌握市場情報,
甚至是連大賣場的廁所在哪個角落都知道的情報仲介;
推銷員則具有特殊技巧或魅力,能夠讓說服民眾。
定著兩個字其實相當直接了當,簡單說就是將想要傳達的訊息深植人心。
傳統的廣告人員的三寶是幽默、誇張的圖表和名人推薦,透過實驗結果分析,
葛拉威爾則認為表達資訊的方式、抓住專注力和重複性更為重要。
環境因素可以以犯罪學者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Kelling)創立的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說明。破窗理論認為,犯罪是失序的結果,
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修理,路過的人會覺得這裡沒人關心、也沒人管理,
很快的就會有更多窗戶被破壞,無政府狀態就會從這棟大樓蔓延到整條街。
史丹佛大學學者金巴德(Philip Zimbardo)經由角色扮演的實驗(徵求志願者分別
擔任警衛與囚犯,扮演警衛者會在刻意營造出來的警囚高壓氛圍下性情大變,
並出現各種虐囚手段;扮演囚犯者也不由自主地出現囚犯行為,
即使他們早在事先得知這只是一場實驗行為。)得出「特定處境的力量相當大,
能夠超越我們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的結論。
心理學家也認為,我們通常以為人的個性應該前後一致,
但事實上人類在解釋別人行為時,往往會高估個性的重要性,
低估處境及背景的重要性,學者把這種傾向稱為「基本屬性偏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簡單來說,周遭環境恐怕比信仰及思想更能影響人的行為。
什麼樣的環境更能掀起一股風潮,帶動趨勢?
作者認為,團體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分辨哪種團體真正具有影響力,
則可以用「一百五十原則」(Rule of 150)判定。
人類學家鄧巴(Robin Dunbar)認為,人類的腦容量足以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
因此人類擁有所有靈長類動物中規模最大的團體。
鄧巴並自創一項公式:「大腦新皮質比」,也就是大腦新皮質和腦容量的比率,
由此公式推算出團體最多人數為147.8人,約為150人。
講白話點就是能夠讓你在酒吧巧遇時,可以一起喝酒而且不會感到不自在的朋友,
最多只有150位。葛拉威爾另外又以哈特派(Hutterites)農莊和高爾合夥公司
(Gore Associates)為例,證明150人似乎確實是管理一群人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這也正是流行風潮的矛盾之處:要引發一場大流行,必須先引發許多小型風潮。
最後作者總結:「在引爆點的世界中,縱使困難重重或起伏不定,
它也存有很大的希望。只要調整團體的大小,我們可以大幅提升團體接納新知的程度。
只要修改傳達訊息的方式,我們可以明顯改善訊息的定著程度。
只要找到數數掌握社會權力的特異人士,我們就能塑造一股社會風潮。
最後,引爆點是再度肯定那股改變現狀的潛力,以及手腦並用的力量。
看看周遭世界,別以為它冷酷無情,其實不然。
只要看準位置,舉手之勞也能異軍突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