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的名字叫紅

作者: coffeeday (Keep Running)   2016-09-15 23:50:09
http://pinkbee35.blogspot.tw/2016/09/blog-post.html
(網誌圖文無音樂版)
體驗過帕慕克(Orhan Pamuk)《純真博物館》鉅細靡遺的枝微末節,
興高采烈入手《我的名字叫紅》沒多久,
那閱讀速度緩慢造成的沮喪,似無法罷手的記憶,突又湧上心頭。
多虧了日前失敗的土耳其政變觸發一窺究竟的興致,翻開序曲。
只是,帕慕克那繁複的寫作技巧,
令人沮喪依舊。-_-
第一頁,預告了一如帕慕克往昔的敘事風格,
細緻,深刻,對突如其來的「我」是誰還摸不著頭緒,勾引著翻閱下一頁的興趣。
發現,原來整本書中的「我」,其實是每一個人,
是屍體,是狗、馬、樹、金幣、是兇手、是男女老幼,是生物非生物,是萬物,
透過每一個「我」,編織出完整的故事拼圖。
這是16世紀末,位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伊斯坦堡的故事,
關於信仰,關於愛情,關於謀殺,關於藝術風格。
全書以「細密畫」(Miniature),這項精緻藝術作為骨架,
以布拉克與莎庫兒糾纏的愛情故事為骨肉。
"細密畫源於波斯,因此也被稱為 "伊朗細密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古代曾是波斯帝國
(550 –330 B.C.)的一部份,因此也傳承了這門獨特的工藝。那是一種精細刻畫的小型繪
畫,最大的特色是畫面細節的精緻細膩。
而伊斯蘭教信仰為絕對的一神論,即對唯一真主阿拉的順從,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
因此,伊朗細密畫的人物及動物形象皆來自阿拉眼中的世界(抽象),而非畫家眼見之實(
寫實)。"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秘密委製一本偉大的畫冊。
但在製作過程中,
有一位畫家被暗殺了,接著畫冊的委託人也被暗殺了,
蘇丹給了三天時間讓男主角找出兇手。
一冊僅僅10頁的畫,卻能衍伸為5百多頁的小說,
簡直如同秦始皇興建阿房宮,
如同西班牙蓋了百多年還未完工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般宏偉壯觀。
但若你以為這只是本偵探小說(書背的文字為了吸引讀者,的確會讓人有如此印象),
就太過小看以此書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帕慕克。
善於描寫文化間交會與衝突的他,
抓牢生活與信念間的漫長煎熬與衝突,
刻劃那股不靜下心來感受,就難以體會的靈魂。
東方與西方對於藝術風格的迥異,竟能引發殺機,
在沒有經歷過戰爭、思想鬥爭、宗教仇恨的承平年代,難以想像。
但當繪畫不再單純只是一門藝術,而牽涉到複雜的政治正確,
「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思想的形式。重要的不是一位細密畫家畫了甚麼,而是他的風格
。」
在本書之前,對於細密畫這畫風完全不熟悉不瞭解。
現在明白了,傳統細密畫的正統平面視覺構圖,相較於法蘭克人的歐洲透視法,
涇渭分明。
宛若文字獄、白色恐怖,那種非敵即友的指控,
趁機埋藏了多少猜疑,多少心眼,多少原先存在的種種怨恨,
在旁人,在讀者,在千里之外的不相干者眼中,
如此殺機與念頭,無異於荒唐一場,
但置身於其中,卻是生死的瞬間抉擇。
為宗教、為政治服務的一幅細密畫,耗費的精力、人力、眼力、金錢物力,
令人難以想像,
那些畫了一輩子造成雙眼失明,或因得知過多秘密而遭遇不測的細密畫家,
到頭來,其作品不過是讓蘇丹鎖於寶庫內的眾多藏物之一,
甚至流落到王子公主塗鴉的繪本,
不勝唏噓。
因不曾瞭解,而難以明白的畫風之爭,
仍舊為帕慕克細緻的文字功力折服。
「該如何向一位從來不知道紅色的人解釋紅色?」
「如果我們用指尖觸摸,它感覺起來會像是鐵和黃銅之間的東西。如果我們用手掌緊握,
它則會燃燒。如果我們品嚐它,它將極為濃郁,像醃肉一般。如果我們用嘴唇輕抿,它將
會充滿我們的嘴。如果我們嗅聞它,它的氣味會像馬。如果它是一朵花,聞起來將會像雛
菊,而不是紅玫瑰。」
每回閱讀這種充滿色彩、圖像、地理位置的書籍時,
總盼望著,翻過這一頁文字的描述,
下一頁就能飛躍出活跳跳的畫像,安慰我那空乏的想像力。
失望之際,也還自我期許著,
至少看完這本以"紅"為名的書冊,
往後當有人問起,
「請形容一下你所看見的紅色」時,
能有比炙熱、狂野、華麗,更引人入勝的話語。
是如此期盼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