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流》- 我們都曾是流中的魚

作者: ndbs (包)   2016-07-28 14:27:50
感謝 原文於輕小說版 #1NYS8dsn 版友 y7mp66所舉辦的臺灣小說獎學金活動
書名:流
作者:東山彰良
  本書是去年直木賞得獎作品,筆名東山彰良的作者本名叫做王震緒,同時也是第三位
得到直木賞的臺灣人,他至今沒有歸化為日本,還留著中華民國國藉。因為這個活動沒有
規定一定要是輕小說,於是抱著推薦看看的心情申請了本書,沒想到有幸得到y大的贈書
,這此再次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收到書之後利用了閒暇的時間一點點看完了,不過請各位注意,本書包含推理元素,
在看到約全文後三分之一前,請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不然要嘛是因為徹夜看書而熬夜過頭
,要嘛是留著未決的懸念而掛心整天,魂不守舍。
  本書的畫布書衣質感很棒,收到書的拆開的當下其實很想抱起來親兩口,僅外觀和設
計而言,《流》一書也是本值得買來收藏的上乘作品。當然,他的劇情也絕不會令你失望

  實際閱讀時才發覺,《流》不愧於在博客來喬齊安的評介中被稱為:「娛樂小說、文
學小說和輕小說三者的綜合體。」在閱讀上不會有任何的滯澀之感,讀起來真的如在看輕
小說一般輕鬆寫意,卻兼有文學小說的絕佳文筆、娛樂小說的趣味性,許多幽默之處都讓
我在閱讀之時忍俊不禁地發出會心一笑。
  或許直木賞和輕小說之間沒有等號可言,可本書在文字的敘述表達、口語的轉換上非
常的淺白輕快,有時候會覺得根本沒有經過翻譯,根本就是用中文寫就而成,該說是翻譯
實在太厲害了,還是作者本身說故事的功力十分優秀呢?
  還有還有,有些句子如果試著用日文去想像,還會有種說不出的韻味浮現!
  故事開頭的楔子讓人摸不著頭緒。本篇故事則由祖父被人殺害正式開始,同時把那個
年代的臺北街頭和氛圍巧妙鋪陳在細節之中。前面三分之一像是在看一部青春小說連續劇
一般,而且是以1975年臺灣廣州街、植物園、總統府為舞臺的時代劇。
  可這本書竟是為了給日本讀者看所寫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理解為什麼本書會在直木賞的評選中史無前例的九票一致
通過。因為用如此鮮明活躍的手法敘述那個陰黯慘然的時代,這是老一代日本讀者曾經熟
悉經歷,新一代日本讀者未曾看見過的景象。
  對於臺灣讀者來說,本書不僅有熟悉的味道,更是在某種層面顛覆了你的想像,是什
麼想像、那方面的想像?我不能告訴你答案,因為這個答案是要你自己去咀嚼體會。我只
能說本書不只是推理小說那麼簡單。
  未在臺灣生長的作者卻將一個70-80年代的臺灣景象寫的栩栩如生,如歷其境,想必
也能引起老中青三代讀者的共鳴。
  主角將找出殺死祖父的兇手視為一件心願、想做的事,經過時間和其它大事的洗禮,
最後像煮過的茶渣一樣慢慢沉澱,又在意想不到的末段一口嘗下。敘事的口吻也隨著主角
的成熟流暢地從爽快的青春小說回歸到歷史味濃厚的推理小說風格,同時,將穿插回書的
記憶,回憶一併接續回看似摸不著頭緒的楔子。
  「魚說,只因為我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魚問》。
  這一句引自作者父親的詩作,如乾涸的河邊漸漸流倘而下的清徹河水般,將故事帶入
高潮,會讓我發想,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的動物,在忍受百般痛苦之時可以是世界最
不幸的"我",如何在磨難中成長,漸漸感受到了他人的痛苦。
  祖父的形象在前篇中是飄忽不定的,我剛開始覺得這是某種寫作BUG,後來才發現其
實不是這樣的,作者以看似大張大闔的文筆細膩的將祖父的形象透過住家鄰居、公司(祖
父所開的布行)的鄰居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呈現,究竟那一個才是真正的祖父的形象?應該
都是真的,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
  很多伏筆實在太過精彩,為了不破壞各位閱讀的樂趣,只能請大家自行在書中細細體
會了。
  主角的原型是根據作者的父親所塑造的,一個在臺灣長大的山東外省人後代,而作者
這也讓我們會去思考認同這件事,這也是我最初選書時最大的理由:認同。
  《流》這樣的書名在我的解讀中,也代表了一種認同的飄流與搖擺。在臺出生日本人
對於自身的認同,在日生長的臺灣人對於臺灣的認同,本書尾段讓主角共經歷了臺、日、
中,兩段異地之旅,三種經驗,可以串聯的記憶混雜在一起,自己的,祖父的,著墨最少
的卻是作者最熟悉的日本。
  臺灣長年來,處在認同的激流之上,多少年來也沒有一個共識。難道誰就是錯誤的嗎
?是尋根也好,扎根也罷,我們都無法忘記生長的記憶,也無法擺脫傳承的血性與泥土,
即將柏油路再深再厚,腳踏的平整之下還是藏著深厚的泥沙。
  《流》也可以代表放下,追尋了那麼久,一切都是徒勞的,老人們不妥協的嚷嚷懷舊
,痛罵漢奸、日本兵,渴望反攻大陸,其實都是一種樂趣。其實呢,他們早就已經不在意
了。
  真的不在意了嗎?
  為何,還是無數層隔閡橫亙於我們之間?戰爭遺留下的傷痛、解嚴前國民黨白色恐怖
的壓迫、軍旅生涯的不合理、無法被忘懷的二二八、國家認同───
  本書以超常的表現手法將沉重的過去娓娓道出,悲壯與滑稽交錯,圓融了整個場景,
並不會讓人感到太過抑鬱。也沒有說教意味,作者只是寫出了他想寫的故事給我們看
  楔子中騎著腳踏車的老人的身份到底為何?留給眾人無數的想像空間。
  在書的最後,究竟我們關注的是停滯的幸福瞬間,還是繼續走下去呢?我會很珍惜那
個瞬間,因為那些片段會化做一張不老的照片,永恆的儲藏在我們的腦海,可是我們還是
必須回到現實,走自己的路。
  然而不同的人讀來,想必亦會有不同的感想與滋味。我們都曾是水中的魚,看不見別
人的眼淚,甚至連自己的都看不見。這就是《流》,這本書給我的感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