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奈波爾 <大河灣>

作者: ijsfkira (ijsfkira)   2014-08-12 14:37:48
沙林生長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商人家族。東海岸曾經為阿拉伯人所統治,後來則被英國人
殖民。然而,在沙林成長的年代,殖民國的控制力開始逐漸消失,東海岸-就如同其他非
洲地區一樣-無可避免地遭遇了非洲人的反抗。沙林意識到了印度裔族群的衰敗未來,並
且也由於他對於家族的厭倦與自身的不安全感,他決定接手鄰居納德雷丁在非洲內陸所開
設的雜貨店鋪,期望展開一段新的人生,尋找其他的可能。
在這位處河流交會處,四周為叢林所包圍的城鎮,沙林遇到了各式各樣,出身和種族各異
,對於非洲與自己人生期望也截然不同的人。鄰居舒芭和馬赫許同樣也來是來自於東海岸
的僑民,他們陷入對於彼此的深愛之中,不在意外界的事物,過著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和
其他族群隔離開來,深深地為自己的生活感滿足;神父修斯曼是個歐洲人,因為對於未來
非洲人與歐洲人的族群融合深感信心,而來到了非洲。這樣的他卻被非洲人所殺害,死狀
相當悽慘;賈貝絲是沙林的老主顧,同時也是一個附近原始村落的女巫師,靠著向沙林批
發貨物販售到自己村莊維生。她的兒子費迪南是一個中學生,隨著故事的進展,從一位惶
恐並愛模仿別人的中學生,變成了性格堅毅,對非洲文化深感滿足的大學生,在大河灣附
近"國家園區"內的大學就讀,非洲的新希望;英達爾則是沙林從小以來的朋友,出身自富
裕的印度家庭,本來在英國讀大學,畢業後因故到了國家園區當客座教授,他總是對於自
己的人生充滿著進取之心,希望能在這世上取得更高的成就;歐洲人雷蒙德則是一位有名
的非洲歷史學家,因為以前和總統的因緣而成為總統的御用學者,卻因為被總統所冷落而
到了內陸的這個城鎮;雷蒙德年輕美麗的妻子伊薇本來是位野心勃勃的歐洲大學生,隨著
丈夫的失勢開始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後來和沙林有了一腿...
大河灣處這麼多的不同性格與出身的人物,他們的生活-儘管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
卻被一個人所深深的影響,那就是這個國家的"偉人"總統。在描述這個偉人的事蹟上,奈
波爾展現出高超的文學技巧。他並沒有俗套地描寫著這個"偉人"到底多麼邪惡或者多麼妄
想著藉由政策來對自己的國民洗腦,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是藉由沙林這個來自其他地
區與族群的局外人眼光,描述著大河灣因為這位"偉人"的統治而逐漸產生的種種改變。
故事開頭的大河灣剛經歷過一場暴動,附近村莊其他部落的人攻進了大河灣,卻在總統的
軍隊鎮壓之下而失敗。本來,這帶來的是治安的穩定,大河灣的確也在這場動亂後,邁向
硬體的進步與經濟的起飛(身為商人的沙林,對於這點相當讚許),然而隨著故事的進行,
總統卻開始不安寂寞地實行各種新政策: 像是在本來的舊社區蓋了一個非常現代的新市鎮
"國家園區",意圖用來向外國宣傳自己國家的進步;在全國各地蓋了代表他母親的聖母像
並要求人民崇拜;發行自己的嘉言錄給全國人民,並要求小孩子背誦...。原本的進步也無
法維持,慢慢回到了原點。而種種荒謬的行為,最後也導致了各村莊部落的不滿。故事的
結尾,就在新的叛變即將展開的懸疑中結束。儘管跟隨著沙林的局外人眼光,我們很難能
夠體會非洲人叛變的原因與背後心境,但我們依然一窺到非洲大陸各國自從脫離殖民母國
後,叛亂內戰與強人統治無限輪迴的脈絡與軌跡。
如果要說<大河灣>是一部精確描述非洲處境的小說,那麼我想應該會引起一些人的爭論。
對於脫離殖民母國後的非洲人與其處境,奈波爾在這本小說裡幾乎很難看到有甚麼表層的
同情與憐憫。在故事裡的國家,總統用著各種方式維護其門面與政權;官員無論大小都愛
叨擾百姓,法律與警察不是用來維持秩序的-而是用來向平凡百姓找麻煩與要錢的。然而
,在故事裡的平凡非洲人又有比較高尚嗎? 暴力與殺害層出不窮,村莊的遊民湧入大河灣
造成各種社會問題。大河灣有著膨大的貧民窟與許多靠著向外地人乞討過活的遊民。就算
去工作,故事裡不少的非洲人卻似乎還是習慣只在老闆出現時在賣力工作,其他時後則像
遊魂一般。在他筆下的非洲,簡直就像故事中的馬赫許所說的一樣-沒有任何公理可言。
於是,故事的焦點,就聚焦在像沙林這種位在非洲與現代世界兩端中間夾層人物的處境。
沙林原本是因為想要找尋新的生活而來到了大河灣,最後卻茫然地陷在了這個城鎮之中,
找不到人生的希望;他的好友英達爾儘管在英國受到教育,卻永遠也打不進他所期望的歐
美上流階層之中,最後抑鬱不得志的選擇回到家鄉;雷蒙德就算學養深厚,卻永遠都在等
著不切實際的總統招喚;美麗並充滿野心的伊薇被迫跟著雷蒙德,只好藉由男人對自己的
需求來獲得被肯定的感覺。甚至,就連對非洲懷抱希望,受過高等教育,非洲新一代的希
望,代表著讓非洲成為現代國家可能性的費迪南,最後都發覺到,在偉人的統治、外國資
本主義的侵入,與永無停止的暴力之下,這個國家就連回復到過去原始但卻純真而自給自
足的叢林生活的可能性,都早已不復存在。
於是,奈波爾這本小說,最讓我感到畏懼的,就是這種處境的無可避免與改變性:仿彿無論
抱持著怎樣的心態與願望,擁有著希望或付出努力與否-無論是沙林認為"人世間的追求最
後總是會落得一場空"的悲觀豁達,馬赫許和舒芭藉由對彼此的愛所維繫的離群索居,修斯
曼神父相信族群融合的奉獻精神,英達爾為了追求的贏家人生所表現的功利、努力,和對
自己過去背景的無情,費迪南面對落後非洲未來所表現的堅毅,或者是雷蒙德在等待總統
招喚時期內的所遵守的個人信條-在這個現代與第三世界的夾層中,他們都無處可逃,永
遠都會是遊蕩在這夾層中的鬼魅,就連任何慰藉都無法擁有。
作者: bluetree (meringue者站內信)   2014-08-14 09:08:00
推奈波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