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鐵馬行鐵路-單車上台鐵、高鐵

作者: RCSTD03 (叫聲是喵嗚的狗)   2020-11-28 11:28:49
幹,健身環真的有夠好玩
單車版的各位早安,今天要講的是適用於2016年4月後
對單車上台鐵的尺寸限制放寬到長寬高加總 220 CM 後,
單車上台鐵與高鐵的相關規定、打包方式以及實地上車時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如果未來有任何變更,以變更後的內容為主。
讓我們先從規定開始吧,台鐵相關規定的資訊如下:
https://www.railway.gov.tw/tra-tip-web/tip/tip00D/tipD11/view11
使用台鐵時,有三種可以上車的方式
1. 人車同行:自行車與乘客同車廂:自行車可整車帶到車廂中,不需摺疊或打包。
這樣的上車方式僅適用於特定班次及特定的車站 (詳細資訊見連結內),
像是台北站就是不開放上下車的。
2. 自行車託運:搭乘有附掛行李車廂的車次,將自行車當成大型行李託運,
人與自行車不同車廂。
這個方式也是適用於特定班次,並且只能到特定車站辦理,
並且是需要按里程額外收費的,台鐵也建議最好發車前一小時就到車站辦理。
適用的班次、車站及費用計算也是詳見連結。
3. 攜車袋
這會是我們今天介紹的重點,因為他的泛用程度最高,各級列車皆可帶攜車袋上車,
並且沒有限定放置的車廂,除了普悠瑪需要放1、8號車廂的行李區,
以及非親子車廂的旅客不能放車進親子車廂之外。
但這也需要最多的前置作業,因為台鐵對於攜車袋上車的要求如下:
1. 須經收納置於包裝完整,無任一部分裸露之攜車袋內,不得以塑膠袋、布袋或其他包
裝替代。
2. 前項打包後尺寸:最大長度不得超過 150 公分,長、寬、高之和不得超過 220 公分

3. 所有列車皆可乘車,但不得妨礙乘車動線之空間,且不得佔用座位或妨礙其他旅客乘
坐,亦不得置於辦理包裹運送業務之行李車內。
5. 攜帶置於攜車袋之自行車隨乘旅客,於進入剪票口前須先將自行車完全置入攜車袋,
出剪票口前不得將自行車自攜車袋取出。
高鐵對自行車上車的規定也大致如此,基本上能上台鐵就能上高鐵。
但不知道為什麼高鐵的乘車須知網頁現在是掛掉的狀態@@,之後有機會再補。
為了符合這樣的規定,我們就會需要使用攜車袋來裝車。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該怎麼使用攜車袋吧,
這次使用的是捷安特的輕便型攜車袋,到各地捷安特就能取得,售價一個大概在900上下

用於示範的車型是 Giant Defy advanced 2 2017 ,到各地捷安特就能取得,
尺寸 S,車型的幾何如官網內容
https://www.giant-bicycles.com/us/defy-advanced-2-2017
輪組是 DT Swiss PR 1400 Dicut Disc,
輪胎則是 Schwalbe Pro one 25C Tubeless。
踏板則是 Favero Assioma Duo 功率踏板。
(詳列這些東西的原因會在內文中說明)
而除了單車本體以及攜車袋之外,你可能還會想要準備以下的東西:
1. 幾條魔鬼氈束帶
2. 一兩條抹布
3. 捲尺
4. 海綿
5. 橡皮筋
6. 衛生紙
走一趟小北百貨就能搞定以上的東西。
捷安特的輕便攜車袋總共由一條粗的背帶、5條細的綁帶,攜車袋本體及收納袋組成。
https://imgur.com/iq4FrN7
在這個包裝的過程中,需要記住的原則有兩個:
1. 盡量減少晃動時摩擦的程度,以及避免硬碰硬摩擦。
2. 盡量減少脆弱部位暴露於碰撞的機率,容易碰撞到的點最好
要嘛是被保護好的,要嘛軟的,耐撞的,不然就是可替換的。
那讓我們開始吧,首先
1. 先準備一塊不怕髒、不怕刮並且靠牆的地板,把車牽到定位,檔位打到大盤對最小齒

檔位打到最小齒是為了拆輪容易,大盤則是為了用鏈條保護齒盤。
https://imgur.com/CbcOnF0
(千萬別拿老婆/女友的瑜珈墊做這種事情,真的會被殺掉)
2. 拆卸前後輪與座管後將車頭轉向傳動側呈90度,踏板呈水平位置,傳動側踏板在前。
碟煞車記得上卡鉗檔片,並且可以把貫通軸鎖回去。
如果不想拆座管的話,就要在這一步將座管降到最低。
https://imgur.com/2W0jTiz
3. 先將車頭轉正,將後輪飛輪朝車架靠住,使其剛好架在水壺架上,並且穿過踏板,並
且再次轉動車頭,讓把手貫串其中。
https://imgur.com/2W0jTiz
4. 使用第一條綁帶,將車架上管,輪圈以及把手交疊的部分固定住。
https://imgur.com/ffVJ7Os
5. 使用第二條綁帶,將後上叉與輪框的交疊點固定。
https://imgur.com/6HnV4az
6. 手提上管搖晃,確認綁得夠緊實,並且接觸面沒有硬碰硬的狀況
https://imgur.com/b8D8BM2
(因為25C的Schwalbe胎寬會比PR 1400的框胖的關係,所以剛好可以用輪胎的部分當接觸
面,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利用的話,
就需要在車架以及輪框間墊抹布或衛生紙,以魔鬼氈束帶或橡皮筋固定。)
7. 將前輪穿過踏板靠上車身,確保不超過後三角
https://imgur.com/tNseE8J
8. 使用第三條綁帶,將輪框與上管的交疊點固定。
https://imgur.com/5pd3F22
9. 使用第四條綁帶,將輪框與後下叉的交疊點固定。
https://imgur.com/R9AMdcW
10. 微調輪框位置以確保車子可以不須外力自行平衡站立。
11. 再次手提上管搖晃,確認綁得夠緊實,並且接觸面沒有硬碰硬的狀況。
https://imgur.com/Bs7rVqD
順帶一提,因為踏板本身也是很硬的結構體的關係,如果真的還會左右搖晃,
可以考慮用踏板卡住幅條以降低搖晃,但當你使用功率踏板時,你就會三思XD
12. 將背帶兩端分別固定於上下管交會處,以及座管與後上叉交會處,
並確保不穿過輪框。
https://imgur.com/oQYLrf0
https://imgur.com/RCTSX5o
13. 提起背帶搖晃確認,確認綁得夠緊實,並且接觸面沒有硬碰硬的狀況。
14. 以一手提把手,一手提前輪輪框的方式將車垂直舉起,並搖晃,
確認綁得夠緊實,並且接觸面沒有硬碰硬的狀況。
(我沒辦法舉車同時拍照,所以只拍要握的位置,自己想像一下)
https://imgur.com/xVLHHOg
https://imgur.com/SyP9fpY
(後面會解釋這樣做的原因。)
15. 以抹布包覆後變速器及前叉,並打結或以魔鬼氈束帶固定。
https://imgur.com/xvrBzKP
https://imgur.com/AMXTIgV
如果還想要有更多緩衝的話,有可以拿更多的海綿/抹布保護煞變把/踏板等部位
16. 將攜車袋撐開,由上往下將車體套入,
用捷安特字樣對齊座管的方式來確認長邊。
https://imgur.com/WJIbuQ0
17. 拉緊攜車袋下方的鬆緊帶,並將固定扣推到最緊後,將多餘的繩段打結。
拉到最緊時,底部的狀況應該如下圖:
https://imgur.com/XwhZIgn
https://imgur.com/uTNpwHE
18. 打開上方預留的開口,將背帶取出後再將開口的魔鬼沾黏上。
https://imgur.com/R3KiQAw
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
我這樣綁後的尺寸如下:
(含座墊)長110,寬30,高74,共214
(不含座墊)長110,寬30,高74,共212
接下來則是實際上車時的注意事項:
第一,盡量避免訂熱門時段,以及盡量挑首尾站上車,
這樣你找地方放車時會方便很多,不會上演整列火車走透透的慘劇。
第二,在出發前先打電話給台鐵/高鐵客服中心先詢問可能需要注意的事項,
如果當天或該次列車有什麼需要配合的地方,你可以事先知道。
第三,盡量在發車前20分鐘前到,因為你會很需要電梯,也有可能要配合測量尺吋,
以及接受站務人員引導。
符合規定的車不會不給上,但可能遇到特別擠的班次
就會需要由站務人員協助安排放置空間或調整車班,
至於不符合規定的車,如果不太誇張也是有通融的機會的,
但那個完全是站務人員的,嗯......主官裁量權之類的東西,
所以被通融了就想辦法盡力配合後續的安排,這樣人家才不會因為通融你惹上麻煩,
沒有被通融也不要去吵,很難看的。
第四,盡量提早上月台爭取第一個上車,以方便找地方放車,
高鐵與台鐵一般可以放車的地方會是大型行李放置區及最後一排後面的空位,
在第10步確認車子可以自行平衡站立的原因
就是為了在跟其他人的行李一同放置時不至於直接壓上去。
第五,因為攜車袋有一定長度與寬度的關係,側背會導致你在通過狹窄的空間,
比如車門、車廂間、走道時相當不方便,並且會增加碰撞的機率,
所以就要用到剛剛裝車時做的第13步,將車垂直舉起於胸前呈高端槍 (?) 姿勢
來通過比較狹窄的空間,但這樣下半部視線就幾乎沒了,
所以避免在行進路線上有小孩時這樣移動,
這也是為什麼要爭取第一個上車的部分原因。
以上就是我這幾次扛車搭火車的心得,如果有我沒寫到的,
歡迎推文補充,感謝。
作者: pleaseask (請問)   2019-01-17 16:29:00
在1982年的時候紐西蘭大學就已經成功培養出不會生出蛋黃的雞了。
作者: masaco (masaco)   2019-01-17 16:32:00
哇@@但是沒有量產來賣吧??????
作者: pleaseask (請問)   2019-01-17 16:35:00
當然沒有。因為我是唬爛的。
作者: dragon780511 (大峯)   2020-11-28 13:27:00
碳車拆坐管鎖回去還要扭力扳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