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公路碟賽場喊卡

作者: rivet (累~~~)   2016-05-09 02:50:22
我直接回在內文裡,有興趣的板友不嫌棄的話可以看看。
※ 引述《ddar (白馬~~馬力夯.....@@)》之銘言:
: 標題: Re: [情報] 公路碟賽場喊卡
: 時間: Sat May 7 00:28:10 2016
:
: 大家引用很多外電報導,還有職業選手發表的看法。
: 很棒!
: 但問題來了,選手有保證一定對得嗎?
當然不保證,從我看來這不見得是重點,後續談。
: 今天若是所有一級職業車隊,選手大家來記名投票,投出來一翻兩瞪眼。
: 這些選手也都是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意見。
: 選手絕對有權力,對於自己要用的東西發表意見。
: 也可以對比賽中,可能造成選手危害的事情,要求改善。
這問題有點複雜,從歷史看來,集團裏頭的運作不見得這麼單純。
:
: 問題來了.....公路車碟煞真的這麼危險嗎?
:
: =====我們來認真看看,到底碟煞用在公路車賽的疑慮是什麼?=====
:
: 根據這段時間,個人看到的反對資訊,大致有以下幾點.....
:
: 1.碟盤會割傷人,尤其是萬一集團摔車事故,碟盤會造成嚴重受傷。
另外還有碟盤高溫的問題
: 2.碟煞煞車力道好,容易鎖死輪組,造成摔車。
: 3.集團騎車,混用不同種類煞車,大家煞車力道不同,減速效率不同,會造成集團摔車

: 4.C煞車力道已經夠用,使用碟煞完全是商業考量。
其實第四點並不是反對原因,如果碟煞夠安全,我想不出來有任何的反對使用碟煞理由
根據UCI Johan Kucaba 接受CyclingTips的訪問,把過去使用在登山車的碟煞運用到
公路車"比賽"中有幾點本質上的差異
‧ higher speed
‧ longer braking time
‧ higher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
‧ bigger disk which means bigger safety issue in case of crashes
‧ braking behaviour that may block the wheel and make the bike slip
‧ difference of braking performance between disc brakes and rim brakes that
may cause crashes inside the peloton.”
以下我的回覆也會基於以上的特性做討論
:
: =====讓我們一點一點來看=====
:
: 1.碟盤會割傷人,尤其是萬一集團摔車事故,碟盤會造成嚴重受傷。
: 個人也認為有發生的可能,但有辦法解決碟盤割傷人嗎?
: 有,而且不難。
: 可以選擇裝護盤,碟盤外緣磨成鈍角。
目前UCI已有規範要弄成鈍角了,剩下值得疑慮的就是高溫的問題(這點你跟車手都有提過
)
: 若是能這樣做,碟盤帶來的可能危險性,還會比大齒盤要低。
: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要求大齒盤裝護盤,比照辦理嗎?
: 有解決辦法,就去做,這個明明就不難解決,真的不要抓著不放。
:
現在賽事中使用的disc brake 並沒有護盤(rotor cover),據我所知就連市售碟煞
都沒有這樣子的配置,目前這風險並沒有獲得解決。
另外製造商未來會不會處理這個問題也不知道,我自己就想到以下幾點問題需要解決
1. 碟盤排熱效率
2. 輪組如何快速拆換(這要看 rotor cover 如何設計,全覆式的或是只保護單面外側)
3. 碟盤尺寸跟前叉、車架設計與rotor cover 都需要一併考量
4. 如何兼顧rotor cover的強度與重量
5. 美感
與你不同,我認為 rotor cover 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個人意見)
: 2.碟煞煞車力道好,容易鎖死輪組,造成摔車。
: 個人講過很多次了,公路車碟煞的煞車制動力,已經是調整過的。
: 公路車碟煞的煞車制動力,不要把它想成越野車碟煞。
: 且這個討論串中,有LeoWu車友表示,
: 他認為公路車碟煞的煞車力道並沒有這麼大。
: LeoWu也覺得C夾很好用,C夾不差。
: 但,控制公路車油壓碟煞,對於手指的負擔小。(感謝LeoWu經驗分享)
: 所以這一點,基本上就不攻自破了。
:
: 當然你可以說,這表示手指用同樣力道去按煞車,碟煞會煞的比較大力呀?
: 我同意.....但兩隻手指頭按比較大力,是不會用一隻手指頭去按嗎?
: 而且,煞車力道不會超過外胎對於地面的摩擦力。(抓地力)
: 用c夾和用碟煞,用同一條胎,是有差逆?
:
討論這一點(modulation)前必須要考量公路車在集團內的跟一般的騎車煞車行為
不太一樣。
http://imgur.com/J98LxAa
(source: simkinsdesigns.com/modulation.htm)
碟煞毫無疑問在煞車力道上的細微控制是優於C夾的,假設集團以時速50公里的速度
前進,車手A距離前方車手B只有30公分的空隙,最糟糕的狀況下,車手A只有0.036秒的
時間可以做反應(實際上當然不會只有0.036秒這麼悲劇,但反應時間都非常短)。
這個時候車手的反應就是馬上規避前車跟扣煞車,減速降低衝擊,當下動作就是把煞車
狠狠壓下去跟看臨場狀況,打滑與否都不是當下第一考量(如果打滑的話,有機會
再鬆煞車)。
簡言之碟煞相較於C夾在modulation的優勢,在公路賽裡並沒有那麼重要。
實務上不論在集團內使用C夾或是碟煞,打滑絕對有可能會發生的。
而碟煞的煞車力道較佳,緊急狀況下這點風險又更大些,更容易影響到集團其他的車手,
這也就是目前pro cyclist的擔憂之一。
註: modulation對公路車手沒有很重要這點看法我在外電有看過,理由
跟原因我已經說得差不多了,但最後這一段車手煞車反應是我腦補的,版友可以自行判斷
在100~200公里間的長途騎乘,這樣子的行為是否符合常理。
: 3.集團騎車,混用不同種類煞車,大家煞車力道不同,減速效率不同,會造成集團摔車

: 這一點承2.。
: 我們先釐清公路車碟煞的煞車力道,真的沒有這麼強。
: 所以何來減速效率不同的說法呢?
: 就算真的有差,差一點點。
: 問題就來了.....請問一下,集團騎車時大家都這麼靠近,
: 萬一前面有狀況,碟煞煞車可以剎住。
: 你c夾剎不住,撞了上去.....這個怪碟煞嗎?
:
沒人怪碟煞,而是碟煞跟C夾在集團內混用,是不是有風險,風險多大?
有沒有解決方案?
: 這個當然怪後面的煞車反應太慢,或是煞車太爛煞不住呀。
:
: 煞車力道強,才有機會被後面撞。
: 煞車力道不強,就變成你去撞前面了好嗎?
: 而且再說一次,公路車碟煞的煞車力道,真的沒有這麼強,
: 不要用越野車的煞車力道來思考。
同第二點的回答,毫無疑問的碟煞的制動力比C夾好,但同時在集團內使用,
車手認為有風險。
如同 Chris Froome 說的
"But it's a safety issue, I'd say either everyone uses them, or no-one
does"
: 4.C夾煞車力道已經夠用,使用碟煞完全是商業考量。
這個問題是建構在 "當碟煞有風險仍須釐清,而UCI不顧車手與CPA反對,貿然使用碟煞"
的前提下才會成立。如果集團內使用碟煞的安全問題釐清的話,車手沒有理由
抗拒碟煞。
碟煞優於C夾的部分我都贊成,我也沒看到車手說碟煞是爛貨,但車友們要弄清楚整件
事情的核心是 "pro cyclist認為未經充分的討論就在集團使用碟煞,會有安全上的
疑慮。"
: 這個分兩個層面來看,
: 首先C夾的煞車力道是否夠用?
:
: 我個人的看法是,很多東西是比較來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個人從7700的C夾煞車夾器開始接觸公路車,也使用過很多不同廠牌的煞車皮。
: 每個煞車,還有煞車皮,總是說他們做了很多研發,讓煞車變的更好,力道更棒。
: 如果煞車力道是夠用的,廠商不用追求更好的煞車力道。
: 除了煞車力道外,油壓碟煞有兩個優勢,是C夾所不能辦到的。
:
: 4-1 可以減輕手指的負擔,用更小的力氣去按煞車,作更細膩的操控。
已回答
: 4-2 碟煞面對惡劣天候,可以保有一定的煞車性能,不至於像C夾一樣衰退。
:
: 當然,這4-2點還有爭議。
: 根據rivet提供的資料,傳奇自行車選手Eddy Merckx表示,
: 把碳纖維輪組的煞車面貼上鋁皮,
: 這樣就不用擔心碳纖維輪組在雨天或惡劣天候的煞車表現。
: 但問題來了,這樣一組輪子要多多少重量呢?
Zipp 404 Carbon Clincher Disc-brake 碟煞碳纖輪組
1715g
Zipp 404 hybrid clincher 2012 鋁邊碳纖輪組 (後來都改成碳邊,而鋁邊改到Zipp 60
這個產品線)
1640g
Zipp 2012年的404 鋁邊 clincher 比 404 碟煞 clincher 輕了75g
我有點懶,只查zipp這家廠商,看起來重量不是問題。
: 不過,在煞車面貼上鋁皮,
: 依然無法解決煞車面沾上泥沙所帶來的煞車衰退。
: 這個只是衰退比原先少而已,但仍比不上碟煞在惡劣天候的表現。
:
你說的沒錯,雨天碟煞制動力比C夾好,這點我認同。
但對於pro cyclist 來說,這點不見得是很大的優點(同時考慮集團內的風險)。
: 4.C夾煞車力道已經夠用,使用碟煞完全是商業考量。
: 第二個層次,商業考量。
: 套句車友說過的話,職業運動,沒有商業考量,哪有薪水。
: 商業考量一定有的,但將比賽放入碟煞這個變數,是不是真的是絕對危險呢?
:
pro cyclist 認為問題還沒有釐清啊?
: 我一直強調,碟煞在公路車比賽的使用,是風險不是危險,
不需要現在直接拿選手的生命去測試啊?
: 風險是可能因此受益的,在1.中就提出降低碟盤危險性的方法。
: 其實碟煞本身的商業利益,不見得是碟煞,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輪組商。
: 碳纖維輪組目前技術的瓶頸點,就是煞車問題。
: 考量到煞車,碳纖維輪組的重量很難再突破。
: 而為了煞車時的高溫,也必須用比較好的環氧樹脂。
: 一旦用了碟煞,碳纖維輪組的緊箍咒被拔掉,真的會讓我很期待以後的發展。
碟煞碳纖輪組,現在這些產品市面上不是都已經有了嗎?
:
: 可是對於一般消費大眾,你也許不會去買這些高價零件,這個和你有關係嗎?
: 當然有,而且關係很大。
: 身為一個鍵盤車手,我零件並沒有用特別好。
: 但我絕對支持賽場零件的進步,這樣才有可能技術下放,在一般市場普及,
: 一般人才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進步。
:
: 舉個例子來說,當年我最愛的V夾是AVID SD7。
: 大約10年前,一組AVID SD7,夾器連同煞車手把,還要價3000元。
: 當碟煞普及後,現在只有當年一半的價格。
: 而SHIMANO每次推出新產品,將舊技術下放,也讓低階碟煞變的可靠便宜。
: 支持賽場上的新產品,將來才有可能會變成普及化的一般零件。
:
這些不是車手的考量啊,難道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硬要車手使用碟煞? 還是車手應該要
承擔這些風險,因為他們少部分人的犧牲其實是為更崇高的理想、更多人的利益?
講得更誇張白爛一點,因為我想要吃更便宜划算的冷凍海鮮,所以我就要泰國工廠繼續
囚禁那些緬甸血汗勞工嗎? (反正摔車的車手不是我啊~~~~)
: =====碟煞廠,輪組廠,都沒給我錢,我講這麼多好話要幹嘛?=====
:
: 當然有網友對本人作指教,本人虛心接受,這邊一併作回應。
: 首先,選手講的話,和外電講的話,真的是很好的參考。
: 本人份量也許不太夠,但從上個世紀末使用碟煞到現在,
: 也同時經歷過V夾與碟煞的交接期。
: 很多當年V夾支持者,對於碟煞也不認同,但至今碟煞在越野車市場普及。
: 這段歷程,我最近又不時想起。
: 事實上,有種歷史好像又重演一次的感覺。
: 只是在公路車界,碟煞的接受程度更差,反彈聲音更大。
碟煞的爭議在賽事跟一般使用是脫鉤的。所以過去碟煞在登山車賽事中也有很多反彈嗎?
還是一般使用者的反彈? 我沒有經歷過,但真的好奇。
:
: 你可以質疑我個人的發言,但我會老實和你講當年越野車煞車生態如何改變的。
:
: 同時期和我在網路上聊自行車的網友,很多人現在都是自行車某個領域的專業。
: 我沒有外電,公路車職業選手我也不認識。
: 所以我不能搬出一個很響亮的抬頭,但我有一些自行車業上游廠商的說法。
: 信不信在個人,當作聊天抬槓也好。
:
: 網路論壇好處是,只要這個人不刪文,這輩子他都有機會去反省他說過的話。
: 我常常反省自己的發言,討論,不是發表論文。
: 希望大家多少能學點東西,這個討論串,獲得很多寶貴的意見,謝謝大家。
:
: 或許再過個3~5年,再回頭看看這個討論串,會很有趣吧?
:
沒有惡意,但我認為你跟部分的網友始終搞錯整件事情的重點!!!
這篇討論串的核心根本就不是討論C夾或是碟煞的誰優誰劣、誰對誰錯 (至少我是認為
如此),就算未來賽事最終使用了碟煞,甚至連我自己都換了碟煞,也跟我說的重點沒有
任何的衝突。
我認為事情的關鍵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或是釐清與"賽事安全"的相關議題
(就算這些議題與我無直接關係)
從你之前的回覆,看來你是認為目前pro cyclist使用的碟煞是有安全上的風險(高溫),
所以車手有沒有承擔無謂的安全風險嗎?
我不知道你現在是怎麼想,但我認為是有的!
:
作者: loserfatotak (家裡蹲魯肥宅(T^T))   2016-05-09 04:59:00
賽事安全vs商業利益,這問題戰不完的C夾沒碟煞好,但R大已說明某些選手認為夠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