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ke.ericchen.info/20180402A.htm
美濃是觀光局評選的台灣十大觀光小城,以豐富的文化主題、特有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客
家美食、明確的旅遊指示標誌、與清潔乾淨的環境等項目勝出。除了這些有形的觀光資源
以外,還有三個隱形的因素吸引我們拜訪美濃:有點濛濛的神秘感,美濃人的向心力、及
濃濃的人情味。
兩天一夜的旅行,我們騎訪了美濃庄、中壇、龍肚、與廣興等地區,美濃果然是一座很有
特色的小鎮,充滿濃濃的客家風情,美濃擁有多樣的人文景點:老街、城樓、古厝、祠堂
、菸樓、古廟、舊橋、老戲院、水橋、惜字亭、伯公廟、油紙傘、藍杉等。自然景觀也很
豐富:山巒、湖泊、田園、水圳、綠隧道、大地拼布等。再加上星級飯店主廚也常來光顧
的客家美食,美濃真的是很棒的單車深度旅行小鎮。
清晨的美濃稻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的香甜,土地上處處生機盎然,涵園民宿的老闆
夫婦領著我們來到了這一處私房祕境,青禾綿延無邊,露珠晶瑩閃亮,山巒疊嶂如畫,一
抹紅霞映天。
迎著朝陽,悠騎田野,讓直覺領航,當心中沒有特定的執著,沒有特意的行程時,反而處
處皆驚喜,時時有樂趣。
四月天,乍暖還寒,陽光還是如此可人、溫暖、光明、與希望,金色的天際,渲染的山巒
,交織出春天的活力,翠綠的田野,驚蟄的大地,合奏出生命的喜悅。
騎上獅形頂,感受美濃從寂靜中甦醒,這裡是美濃平原最佳的瞭望點,大地拼布在腳下壯
麗的展開,旗山、美濃、廣興、龍肚都盡收眼底,西北側地綿延的山巒下就是美濃街區,
中壇庄台28省道以南就是一般統稱的南隆地區,也就是日治時期三五公司的南隆農場,目
前仍是美濃平原上最寬闊、開發最低的地區。
東北側有一條狹長的帶狀平原,近處是龍肚,遠方是廣興,帶狀平原西邊是低矮的山丘,
美濃人稱為橫山,東邊的山稜則從廣興一路延伸到腳下的獅形頂,這是玉山山脈的尾稜,
玉山山脈夾在荖濃溪與楠梓仙溪中間,主稜從東北往西南延伸到廣興,在黃蝶翠谷這裡分
叉為兩條尾稜,呈現V字型的兩條尾稜分別環抱著美濃平原的東側與北側,美濃的象徵月
光山就是位於北側的尾稜上,北側的尾稜一路延伸到旗尾地區,獅形頂位於東側尾稜南端
,可說是玉山山脈的最南端。
附上美濃附近的Google地圖,以便您快速瞭解這裡的地形。
再附上一張日治時期的地圖,以便您瞭解美濃的前世今生、及主要聚落的位置。
獅形頂旁是佔地廣大的朝天五穀宮,有沒有注意到牌匾上特殊的書寫形式,由右而左再到
中間,這種特殊的寫法是六堆客家莊特有的,以便在閩客械鬥時辨識自家人。美濃地區在
中壇,還有一座輔天五穀宮,輔天五穀宮是由北部移居來的客家人所建,牌匾的寫法採普
遍的由右至左方式,由此可以大略分辨是南客還是北客。
五穀宮前廣場的獅子俯瞰著美濃平原,宮裡的神農大帝庇佑著這片土地的子民,這位主藥
與農的神祇,從中原傳到廣東又再傳到台灣,是客家人古老的信仰,一定也是老美濃人重
要的心靈寄託,所以會在這視野最佳的地方,為他建立佔地廣闊的宮廟。
日昇、日落,石獅始終默默的守護這片土地,看著客家先民把這處客鄉變成原鄉!
美濃有兩條主要的水圳系統,獅子頭圳與龜山圳,分別建於1908年與1931年。龜山圳從獅
形頂與大龜山間引入荖濃溪水,灌溉溪埔寮、九穴、十穴等地區的農地。我們特地從獅形
頂陡下玉山尾稜到水仙宮,水仙宮是守護龜山圳的伯公,宮內供奉的主神是三恩公,這是
龍肚地區對水利建設很有貢獻的三位先民。水仙宮前的對聯意義深遠,特別抄錄:「水源
北嶺千坡地,仙蔭美濃萬傾田」。
水是農業的命脈,早期的美濃人耕的是看天田,老天賞水才有飯吃。1738年,龍肚地區的
客家先民開鑿了龍肚圳,引進荖濃溪水灌溉,這是美濃的第一條水圳,美濃因此而得「六
堆第一米倉」之美名,但因這條水圳分走了鹽埔及里港地區閩南人的水源,讓朱一貴事件
後的閩客關係更加緊張,為了搶水,雙方時常械鬥或鬧上公堂,水利三恩公涂百清、鍾丁
伯及蕭阿王都是為了美濃的水而犧牲,所以美濃人用神的規格在感恩他們。
龜山圳與龜山堤防的完成,讓獅子頭圳東側地勢較高的地區得以開發,對當地居民是很重
要的建設,當時的美濃庄役場也為這建設留下了記錄,對照水仙宮前的現地,地貌變化不
大。
往龍肚方向騎,先拜訪龍肚鍾富郎派下夥房。夥房是台灣客家建築最常見的宅第形式,通
常是堂屋帶左右橫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樣式。二十世紀初,鍾富郎、鍾月清兄弟來到不毛
之地的龍肚大崎下拓墾,兩兄弟胼手胝足,白手起家,拓墾有成後自建夥房,1913年竣工
。座北朝南的鍾家夥房是二堂三橫格局,從前到後分別有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化
胎,完整呈現傳統客家建築的特徵與風水觀。
夥房旁的伯公壇也是鍾家風水佈局的一部份。客家人尊稱土地公為伯公,伯公在客語中是
指祖父的哥哥,客家伯公不只管土地,也管水、管田、管庄,客家人視伯公如家族的長者
,婚喪喜慶及各祭典活動都會迎請伯公參與。六堆地區的伯公壇乍看似墳墓,這種墓塚式
建築的伯公廟源自於廣東,是土地神與風水結合的產物。
鍾家夥房伯公壇堪可說是美濃地區最雄偉的,底層以卵石疊砌三階,主壇再以卵石疊砌成
墓塚式伯公,兩側種植龍眼為社樹,龍眼產量多,有多子多孫寓意。一旁是鍾家菸樓,目
前以加蓋方式保護。
除了土伯公,美濃還有水伯公,是水神與伯公信仰的融合,現存的三座水伯公分別位於龍
肚、美濃庄、與九芎林,這三座水伯公被稱為里社真官,這是土地公的古稱,里社真官都
在聚落外圍、河水的出口處,把持水口守護鄉里。龍肚庄水伯公位於台28線的美濃文昌宮
旁,水伯公碑文為「里社真官香座」,兩旁依稀可見「龍莊」、「水口」字樣,基地頗大
,正身後的半圓形小丘稱為化胎,猶如座椅的靠背,可聚氣納福,有化育、福蔭之寓。
1908年,為了建設高雄港及開發南隆農場,日本人在龍肚庄建造了竹子門發電廠,同時也
開鑿獅子頭圳。從荖濃溪引水進入竹子門發電廠發電,發電後的餘水排入獅子頭圳,解決
南隆農場的灌溉問題,獅子頭圳也整合了龍肚圳等美濃早期的水圳,嘉惠了整個美濃地區
,甚至將稻作從一年一期變成一年三期。
(下圖是日治時期的竹子門發電所)
竹子門發電廠是台灣第三座發電廠,第一座與第二座分別位於新店地區的龜山與小粗坑,
竹子門發電廠的外觀與小粗坑發電廠頗為相似,都是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
對照一下,這是還在運轉中的小粗坑發電廠。
除了竹子門發電廠建築本體以外,發電廠門口的石碑,也都是古蹟的一部分,只是,這塊
碑的處境真的堪慮!
這裡是發電的水尾,獅子頭圳的水頭,日治時期的電廠環境真的很優,難怪名列當時的名
勝景點。
發電廠內的員工殉職紀念碑也都是古蹟的一部分。 這三面紀念碑分別是紀念1910年觸電
殉職的上利良造、1927年因病殉職的青柳義男、及1937年落水殉職的山中三雄。碑上的書
法蒼勁有力,讓我們駐足觀看許久!
發電廠門口原有一座水神社,雖然躲過了二戰後的仇恨破壞,但後來還是因為無力維護而
改建成水德宮。宮廟前的階梯依稀還可以看得出神社參道的規模。
階梯旁立有岡田安久次郎君之埤,碑後方有岡田安久次郎的生平介紹,岡田安久次郎是臺
灣總督府土木部的水利技師,也是獅子頭圳的設計者。
單車是深度旅行美濃最佳的工具,美濃不小,如果用步行的方式無法一一踩踏,機動車輛
太快會錯失許多美景,飛快的風景無法深度感受,而且還有許多地方是只有單車才可以抵
達的。
竹子門附區域,沿著獅子頭圳幹線的農路,就是一處罕為人知的祕境,剛從發電廠排出來
的尾水,動量還很大,波濤洶湧,水聲隆隆,騎在靜謐的農路上,深深的感受到這真是一
尾奔騰的水龍。
水橋是專為水圳跨越溪流所建造的專用橋樑,我們在南片地區就遇到了兩座,這是旅行書
不會寫的祕境。
獅子頭圳在南片地區緊貼著玉山山脈尾稜,所以在此處形成6個連續的髮夾彎,穿梭在山
林邊緣的這一段曲線,靜謐原始、生機盎然,是獅子頭圳最美麗、也最不為人知的祕境。
穿越水圳的小橋,也是旅行觀察的小趣味,小橋只容一人行走,有水泥砌的、有鐵板鋪的
,過小橋不只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風景,讓自己融在風景裡,旅行也就成為生活的一部
分。
騎到這裡,我們不禁停了下來,看著這家水圳邊的柑仔店,位於村落外,旁邊都是稻田,
坐在門口的老闆,戴著斗笠專心地看書,好有哲學意境,很自然就聯想到那部日本電影
- 忘憂雜貨店。
到了十穴地區,有一道壯觀的大水閘,由十座閘門組成,所以這個地區被稱為十穴或者十
門,獅子頭圳幹線在這裡分流,十個閘門中有四個流向吉洋,有六個流向中壇與美濃。
在水圳上浣衣,不只是黑白照片中的歷史畫面,也是目前美濃還可見的傳統意象喔。
在十穴這區域的獅子頭圳自行車道,不只有田園之美,還有許多處靜謐的幽徑。
回到美濃涵園民宿,先返回的老闆娘已經準備好早餐等待著我們。老闆娘請我們先吃神秘
果,再依序品嚐芭樂、蕃茄、桑葚,果然味覺變得超級敏銳,各種水果的味道不只被放大
,還清楚的跳脫出來。主食是蛋餅與蘿蔔糕,蛋餅最特別,老闆娘特別挑選純米製作的薄
粄條皮來做蛋餅,吃起來滑嫩Q彈,這不但是一頓養生的早餐,還是舌尖上的芭蕾!
回房把窗戶打開,清風徐徐,看著戶外一片綠色的田野,清涼舒適,心曠神怡。我們喜歡
綠意盎然的環境,所以這趟美濃行選擇了美濃涵園民宿,室內空間頗大、舒適、乾淨,最
重要的還有私人湯房,騎行後泡湯是最好的舒緩與享受。(涵園民宿官網及房型介紹按這
裡)
找老闆夫婦在民宿另一個特色水管屋前合影,順便也參觀一下水管屋的內部裝潢,這是老
闆看到國外的建築概念而蓋的,以大水管為原始雛型,再加上許多的創意與巧思,逐步克
服許多困難才完成的,目前台灣只有這裡才有喔!
很感謝老闆夫婦親切體貼又熱情的招待,老闆是最好的在地導遊,提供了我們許多私房的
景點,老闆娘是美食家,晚餐到現在還口齒留香呢。
民宿所在地就是以前南隆農場的範圍,三五公司初創南隆農場時,是從日本內地招募日本
農民來開墾,可能因為太辛苦了,這些日本移民都跑光了。後來開出優厚條件,廣邀新竹
州(桃竹苗)的客家人南下佃耕,贈一頭牛、耕具、家具等。墾戶搭縱貫線鐵路南下到九曲
堂,再換乘糖廠小火車經旗尾糖廠到美濃。這些北客墾民面硬是把石礫荒原開墾成良田。
九曲堂到美濃這條糖鐵,搭載過日本移民,搭載過北客墾民,也是許多老美濃人的時代記
憶,涵園民宿的徐老闆就告訴我,小時候外婆曾經帶他搭過這種糖鐵小火車,從美濃到旗
山、再到九曲堂,然後換乘縱貫線火車。
(這是日治時期的南隆農場事務所)
建於1924年的輔天五穀宮距離涵園民宿不遠,是南隆地區最大的廟宇,仍留存不少日治時
期的寺廟構造。北客離鄉應該會把義民廟的信仰帶來,但在1919年時,臺灣爆發大霍亂,
各地盛行奉祀三恩主,南隆地區又以農業開墾為主,建廟者乃選定穀物和醫藥的守護神-
五穀爺神農大帝為主神,再配祀三恩主,這是順應時勢的在地化信仰。美濃鎮誌記載:「
羅正保染病上門求醫,經日夜司香奉祀三恩主並服食仙丹而漸癒」。
日治時期的三五公司社長愛久澤直哉、及南隆農場主事白石喜代治,兩人的長生祿位也供
奉在長生廳中。所以,這裡也保存了南隆地區開發的歷史記憶。
(下圖是1938年記錄的輔天五穀宮)
往美濃庄騎去,先到美濃的地標東門樓,這裡是認識老美濃的最佳起點,美濃老聚落是沿
著美濃溪而建,為了維護聚落的安全,就跟台灣早期的建城方式一樣,居民在周圍種植兩
道刺竹林,刺竹林與聚落一樣呈帶狀分佈,南側沿著美濃溪兩岸種植,北側還沿著刺竹林
設立巡更道。東西南三側設有柵門,東柵門就是現在的東門樓,位在上庄,可通往龍肚,
西柵門位於下庄,也就是現在的永安路底,德聖公壇附近。美濃老聚落的主要街道是中庄
,也就是現在的永安路19巷,南柵門就位於永安路19巷底,南柵門外就是渡口。
1756年,美濃人將東門樓改建為城樓,東方主文運,城樓又與南大武山的文筆峰相呼應,
城樓上也供奉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就是希望子弟能文能武,從此,東柵門不只是防禦,
還有了祭祀的功用及美濃人的期盼。
美濃子弟果然不負父老之期望,開庄以來共考上了70位秀才、5位舉人。1829年,黃驤雲
高中進士,在門樓上題匾「大啟文明」,這四個字的意涵就是金榜題名。
1895年乙未割台,美濃義軍與日軍在東門樓激戰,城樓被毀,只剩斷垣殘壁,刺竹城也藉
故砍除。
1937年,太平洋戰爭時期,東門樓才得以鋼筋水泥重建,成為一個防空監視台,1938年,
美濃庄役場為這座防空監視台留下了寫真,也記錄下當時庄民在美濃溪浣衣的盛況。據說
,當時美濃人買牛,都要牽到東門樓前的這個陡坡測試,可以把貨物拉上去才是好牛。
1957年,美濃人再度將頂部修改成傳統建築樣式,鄉親期望的「大啟文明」四個字又回到
城樓上。
先民有一個習慣,會在街頭街尾設立土地公廟,守護街庄。美濃人也不例外,1736年,庄
民在東門樓外設立了美濃庄頭伯公壇,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的墓塚式造型。
騎進東門樓,進入上庄,原來希望看到林家菸樓,可惜已拆除。
續行,來到永安路19巷,這裡是美濃真正的老街-中庄。永安路19巷口有一口井,稱為公
井,紅磚砌的井口已經被塗上水泥,並加上鐵欄。建庄初期,庄民皆從美濃溪裡挑水飲使
用,但溪水遇大雨就變混濁,所以開鑿了這口井,這古井可說是美濃發展的見證。
永安路19巷又稱為舊老街,而永安路是日治時期才開創的新路,現在也成為老街了,永安
路是一般遊客所認知的美濃老街。
我們先拜訪美濃庄起源的舊老街,前段幾乎都已改建,只有一棟洗石子立面的樓房,圓柱
加上騎樓,二樓有長條的木格窗,研判是日治後期、或戰後初期的建築。
轉入南側的巷弄內尋寶,果然越窄的巷弄保留越多的老屋,我們找到一棟漢洋混合式的建
築,斗砌磚牆立面,搭配羅馬柱式,這應該是日治時期的建築,一位老伯用客語跟我們交
談,我們聽不懂,只能用國語回答老伯:我們想看老屋,老伯用客語加上手勢,最後我們
終於弄懂了老伯的意思,「此路不通」。
回到永安路19巷的中段,這裡的老屋較多,有一棟邊間老厝的大片紅磚牆抓住了我們的目
光,時光的沉澱靜靜地散發著溫潤的韻味,漢式的鳥踏與羅馬柱式同處一屋,中西的建築
語彙巧妙地揉捻在一起。
許多客家夥房正廳的屋身都是挑高的,在屋身上會留兩個堂眼,有裝飾功能,有象徵家族
圓滿意涵,需要防衛時也可從上方觀察外面動靜。
騎到永安路19巷底,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歐式陽台的老屋,老屋旁有一條窄巷通往美濃溪,
這裡也是舊美濃聚落的南柵門遺址,想起以前騎訪過的一些老街隘門,都是易守難攻的設
計,可以合理的推論,以前的南柵門可能就是建在如此的窄巷當中。
窄巷尾端就是南柵門渡船口,這個清朝開港的碼頭,先民在此筏渡美濃河至對岸的柚子林
,這裡也是木材與農產品的集散地,水運可達荖濃溪下游的東港。現址有一座阿彌陀佛名
稱的伯公壇,一旁有三面舊石碑,一面年代是光緒15年(1889年),另一面是大正2年(西元
1913年),第三面已風化,無法辨識年代,可以推斷,這伯公壇應該在渡船口時期就有了
。
穿越12巷回到永安路上,對面就是曾屋夥房,祖堂有「選魁」匾,門聯是「魯國家聲遠,
武城世澤長」,這是完整三合院建築,右側是夥房再生利用的曾文忠美術館。
另一棟陳家夥房,祖堂有「文魁」匾,難怪永安路有進士街之美譽,三步一秀才、五步一
舉人,美濃人充分發揮了晴耕雨讀的精神。
林春雨門樓是永安路上唯一擁有門樓的夥房建築,除了門樓外,從外觀看似一間平凡的夥
房,其實,主人林春雨是人稱「菸葉大王」的美濃首富。林春雨生於1895年,45歲開始種
植菸葉,看準菸葉的高獲利,承租河川地耕種,全盛時期種植面積達十六甲,擁有十棟菸
樓。
早期的美濃先民多以刺竹林圍繞夥房,在禾埕前留一柵門出入,柵門以磚石堆砌,再以厚
木板為門。較講究的人家會築高柵門,加上飛脊,稱為門樓。
往內看,林家祖堂立面蘊含林春雨的願望,最上層為白色石灰,希望老一代白頭偕老,中
層紅磚期望中生代成中流砥柱,下層鋪卵石意含子孫綿延。
林春雨要求子孫從小養成勞動習慣,每個人都要參與莊稼,考試前也得下田。早上參與薰
菸葉的事務後才去上學,下課後還得幫忙卸下田裡運回的菸葉,晚餐開飯像辦桌,一次席
開好幾桌,林家的媳婦都養成總鋪師的絕活,在大鍋灶上炊煮數十人的餐飯,現在祖堂後
方的廚房還留存著昔日的大灶、大鍋、與菜櫥。
再來拜訪美濃的活歷史-錦興行藍衫店,這是一間80多年的老店,是台灣唯一、甚至可能
世界僅存的一間手工藍衫店。錦興行的建築還維持著台灣傳統街屋的形式,上方有閣樓夾
層,一般作為儲物空間。門楣上貼了五張五福紙,這是傳統的客家習俗。
錦興行藍衫店第二代師傅謝國耀告訴我們,藍衫是客家婦女傳統服飾,以前的客家婦女,
無論耕田煮飯、婚喪喜慶,走到裡都是穿著藍衫。
Magi問:「各種年紀都穿一樣的藍衫嗎?」
謝師傅告訴我們:「不能亂穿的,他指著藍衫上的斜襟,未婚少女或新娘子在斜襟才可刺
繡花紋,已婚婦女要換成白色或是黑色的簡樸樣式。」
他又說:「曾經有人開玩笑的問我母親,如果敢穿一下有花紋的藍衫,就給他十萬元。你
知道以前十萬元很大,但我母親死都不敢的!可見客家人的禮教多嚴格」。
錦興行藍衫店不只是一間手作服飾店,更是一間活的客家博物館,說起藍衫、說起客家文
化,謝師傅搖身一變成為說書人,客家典故、美濃的故事,朗朗上口,讓人走進「瀰濃」
的舊時光,謝師傅果真是美濃的超級解說員。
第一代謝景來老師傅於日治時期創立錦興行,當時的錦興行對面就是美濃公學校,景來師
一定歷經了二戰的警報,見證了政權更替,看著美濃公學校變成美濃國小,當時他應該也
是很努力地學著新國語吧。
下圖是拍攝於1938年的美濃公學校,這校舍於1983年拆除重建。
當時的日本政府有一個習慣,常會將機關、學校集中設立在一個區域,美濃庄也不例外,
現在的中正路永安路口,就是昔日美濃的政經中心,美濃公學校旁就是高雄州旗山郡美濃
警察官吏派出所,很幸運的,這座派出所的建築立面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幾年前崩塌的部
分也修護完成,現在掛牌美濃文創中心。
日本人歷經明治維新,發展成和洋折衷的生活風格,這種風格當然被帶進台灣,而新一代
的建築師也將西方與日本的建築形式引入台灣,表現在各種官方建築上。美濃警察官吏派
出所是鋼筋混凝土建築,仍保有古典風格的對稱形式,但裝飾元素已大幅簡化,展現水平
簡潔的現代感,是古典建築過渡到現代建築中間的折衷建築樣式。
派出所正面採用洗石子及面磚,山牆用泥塑裝飾,入口再加圓窗裝飾,左右兩側為辦公室
及所長宿舍,用凸窗增加採光,也增加立面的變化。
當時,派出所是統治權的象徵,警察大人是統治權的代表,這樣的建築當然更增添大人的
權威感了!
美濃的底蘊深厚,需要慢慢消化,反覆體會才得深意。中場休息,下集再一起品味更多美
濃的魅力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