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別被騙了 台灣職籃並沒有「交易」這檔事

作者: 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   2022-03-27 23:32:43
別被文字所欺騙了 台灣職籃並沒有「交易」這檔事
不管是SBL還是CPBL,在球員交易的議題上似乎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然而T1僅成立一季就
陸續發生我們「俗稱」的交易,可是實際上真的就如表面上看到的一樣嗎?
運動視界 作者:Thousand
2022/03/26
T1聯盟新北中信特攻以及台啤英熊在過去兩週,分別交易走了呂濟而以及周資華到台南鋼
鐵獵鷹和臺中太陽。這對臺灣職業運動來說的確是新鮮事,畢竟過去不管是SBL還是CPBL
,在球員交易的議題上似乎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然而T1僅成立一季就陸續發生我們「俗稱
」的交易,可是實際上真的就如表面上看到的一樣嗎?
NBA這幾年最熱鬧的時間點並不是開季也不是季後賽,而是在季中交易大限,有多少球迷
會寧可熬夜看Adrian Wojnarowski與Shams Charania廝殺,就有多少話題可以讓媒體和球
團炒作。就職業運動的本質來說,這樣的情況似乎是一種亂象,但卻能因此讓聯盟的商業
曝光獲得提升,有曝光就能帶來錢潮的道理可以理解,不過現在看下來更像畫虎不成反類
犬。
顯然台灣籃球也想仿造國外的做法,可是外國的月亮真的有比較圓嗎?又或者是別國的玩
法真的適合台灣嗎?
所謂臺灣職業籃球的交易,講白一點就只是意味著合約撕掉重新簽署而已,NBA之所以有
交易最主要是可以根據勞資雙方談判協議(CBA)的結果制定,這意味著不管是球員、聯
盟跟資方都已經談判完成並了解遊戲規則而達成的公約。
那麼問題就來了,所謂勞資雙方協議不就代表兩邊需要在對等的情境下坐下來談嗎?然而
目前台灣籃球在勞資關係上有辦法用集體談判的方式坐下來討論了嗎?這是這篇文章想問
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則是假設要談判要由誰來當代表?就合理性來說應該要是球員自己組成工會的
工會代表,但球員工會的組成結構,到底應該是以聯盟(PLG、T1、SBL)當標準,還是在
台灣所有靠打籃球維生的這些人當基礎,目前顯然還沒有明確的答案,當然這是接下來假
設球員工會真的能成立的後話,可是這邊可以先提出一些關於工會未來可能面臨困境的想
法。
以一個成熟的職業聯盟來說,對各個球團而言最大的收入來源有三個,第一是轉播權利金
,第二個是票房與商品販售,第三個則是贊助商。有鑒於轉播權利金是屬於另一個議題,
為避免模糊焦點,因此我們將針對後兩者進行探討。
先從最直觀的票房來看,臺北富邦勇士領隊蔡承儒先生曾在Podcast球場第一排節目中提
過,勇士其實已經有開始賺錢了。當然這邊不能確定到底是真的最後總營業額下來有盈餘
,也就是所有包含球員薪水、行銷費用這些花費成本都已經達到收支平衡後,又有實際額
外入帳的收益。還是只是單就每場比賽每場比賽所販售的門票及商品,都有超過每場比賽
所耗費的成本。
所以或許今年的自由市場就是一個相當值得觀察的重點,根據之前報導推算,勇士的福祿
壽三寶其中兩人曾文鼎和蔡文誠,應該都是今年合約到期。
倘若真的全留下來,最低限度至少表示他們的薪水一定是很漂亮的,因為目前整體籃球市
場競爭依舊相當激烈,而這也代表撇除戰力考量的話,蔡承儒先生一定是考量過成本之後
,權衡下認為留下來以票房賺錢的角度而言是有利的才會留下,不過假設撇除戰力平衡而
放掉他們進入自由市場的話,那情況就會變得非常有趣了。
照片來源:臺北富邦勇士
接著則是贊助商,我們可以看到NBA這幾年越來越商業化,不管是球衣還是球場地板,
Adam Silver基本上能賣的地方都賣了(在適當的情境下)。在台灣也是如此,無論是球
衣、場邊標誌的露出等等都是贊助商投入資金所獲得的回報。
這邊想舉一個例子,早在P. LEAGUE+成立之前不曉得還有沒有人記得,當時曾傳出最有可
能投入台灣籃球市場的品牌,並不是什麼台灣鋼鐵,也不是街口支付,而是一個你我應該
都算很常看到的咖啡品牌。
這個品牌叫路易莎,也就是2019年瓊斯盃當時在罰球圈陳盈駿因為踩到地貼而錯失絕殺機
會,後來決定將光滑地貼撤掉的路易莎,雖然已經很久了,但還是在此先給路易莎一個
respect。因為合理推斷會在瓊斯盃那個位置出現標誌的廠商,當時花的費用肯定不少。
會提這個例子最主要就是要針對勞資關係進行討論,若撇除像富邦或中信這種大財團,其
他職業球隊真的能夠燒的資本究竟有多少?為什麼寧可讓球場視覺上變得這麼龐雜,甚至
連靠近罰球線的位置都要有品牌露出,也要找這麼多的贊助商,相信看到這裡的人應該自
己也有答案了。所以這就引出了真正的問題,如今台灣籃球的勞資雙方真的已經對等了嗎

如果只是單用球員來吸引票房及創造商品購買力,並願意讓不用找這麼「多」,而是考量
到支出大量成本依舊足以讓自家品牌得到相對應益處的贊助商。那或許走到這一步,才是
相對起來比較接近所謂的勞資關係健康的狀態。
白話一點就是球員本身的商業價值已經大到只要罷工,就會影響球隊或者聯盟運作的時候
,否則雙方的關係永遠不會是對等的。而且這邊還需要考量的是,球團如果會因為球員有
沒有加入工會,成為納入要不要找你來打球的理由,肯定會讓很多球員有所卻步,那這樣
的勞資關係又要如何找到平衡點,更遑論一開始所說的集體勞資談判協議?
這也是為什麼嚴格來說所謂台灣籃球所講的交易,其實就是一個說詞而非真實存在的事實
。原因在於除非球員工會真的成立,並開始有實際運作之前,都沒有真正的交易標準可言

就大家最喜歡比較的NBA來說,他們之所以能有個所謂的交易對等利基點,都是源自於CBA
中的薪資帽,包含軟上限、豪華稅現和薪資下限等明文條例,可是球員現在會希望有薪資
上限這個限制他們賺錢的東西嗎?
顯然是不會,因為現在的球員身價絕對遠比想像中還有價,畢竟如今等於是球員通膨時代
,若我們先不論台灣究竟應不應該要有17支球隊,現在多半球隊都還是很缺有真正戰力的
球員,所以拿錢來砸自由球員或者今年即將從大學畢業的新人都是不能想像的事。
因此這也回到一個基礎問題,現在的台灣籃球還是不是一個資方市場,這個答案顯而易見
。而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提到泡沫化的問題,因為現在的台灣籃球看起來是一片榮景,可
是實際上比賽能夠替資方獲利多少其實不得而知,除非有一天任何一支球隊甚至聯盟願意
公佈財報,否則很多事都還只是在我們的假設中罷了。
然而如果開始有球隊在前期不斷砸錢,後來發現始終無法為自己帶來效益的話,會不會提
早收手並引發一連串效應,那這個時間點就會是台灣職業籃球生存上的轉折點了。
透過上述討論算是回到問題的根源,不管是呂濟而還是周資華都一樣。現在任何球隊名義
上的交易,實際上都還是得通過球員許可(你也可以想像成每個球員都有霸王條款),才
能夠真正的實行轉隊。也就代表合約並非直接轉移,而是必須得要重簽,那自然就不會有
什麼交易對等與否的問題了。
就市場交易的定義來說,應該會是商品主體的直接交換關係行為,但以T1的例子來看,事
實並不是這麼發生的。
有在看足球的應該聽過一句話,也就是轉會費等於你的實際身價。當然市場大小一定是不
同的,但台灣的情況也或多或少也符合。
當然這篇文章只是盡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討論目前職籃與勞資間的議題,並希望可以
透過從勞資雙方架構,和整個市場下來的趨勢,來聊聊台灣職籃交易這檔事。「球員交易
」是個看似簡單的名詞,實質上背後卻有複雜脈絡衍伸的市場機制與歷程才能達到的目標
,現在充其量真的就只是球員跟球團達成協議將合約撕掉,換一個老闆重新簽約而已。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93034
作者: GiantChiayen (臺北國貴公子)   2022-03-27 23:37:00
字好多…..
作者: PhanCalderon (You need Grammarly)   2022-03-27 23:48:00
可是足球也沒有交易吧?
作者: crusaders811 (沒事在低調個鳥啊)   2022-03-27 23:56:00
跟NBA不一樣就不能叫交易,那叫流動好了
作者: GiantChiayen (臺北國貴公子)   2022-03-27 23:58:00
交易的定義不是就互相換取東西 那應該有吧
作者: crusaders811 (沒事在低調個鳥啊)   2022-03-28 00:03:00
連真名都不敢用的作者,用這麼強勢的字眼定義別人的工作真的是笑死下一篇,別被騙了,沒有XX,不能叫職業X球
作者: StarTouching (撫星)   2022-03-28 00:13:00
標題太誇張 不過內容中肯真正的交易是需要球員硬起來 自己去爭取不要再 #憑什麼 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