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班的期末報告之一-讀美軍野戰手冊心넠…

作者: NinjaTurtle (KAWABANGA!)   2005-05-13 17:57:47
國軍衛勤體制在近年來精實為二段三級制,循「就近醫療」、「直接後送」之原則,其目的為結合防衛作戰之特性,增進衛勤作業之效率。此一做法根據美軍野手冊1,的確有可取之處:「一支現代化的醫療支援系統的特色,在於依不同層次之能力及區域分配醫療資源。此一層次之分配為原則上、實用上、組織上之規則,而非僵硬不變通的準則。在合理的狀況判斷下,各層次之範圍和功能可以擴大或縮小」。二段三級制相當於將美軍第三、四、五級之軍團、聯合勤務區、美國本土衛勤合併成國軍之第三級衛勤,即國軍醫院和國軍總醫院。在台澎防衛作戰後勤線短的特性下,ꨊ瑤T為一增進衛勤作業效率的方法。然而,第一級至第二級後送的過程中,國軍對傷患所能提供的救治,和美軍相比較下就顯得能量不足。美軍為確保傷患之傷情穩定及存活率,不僅提供高級創傷處理(Advanced Trauma Management, ATM)及前進復甦外科手術(Far Forward Resuscitative Surgery)之作業能量,並且救護人員之素質和訓練,亦是相當優秀的。
美軍在第一級救護人員可分為兩方面:一是非醫護背景之人員在創傷專家(trauma specialist)到達前提供急救,除了官士兵之自救互救外,尚有所謂戰鬥救命員(combat lifesaver)之設置;二是具醫護背景之創傷專家及緊急救治專家,或是外科醫師及外科醫師助理,或在營救護站的醫師。特種部隊則是有特種作戰醫護兵(special operation combat medics)、特種作戰醫療士官(special operation medical sergeant)、在前進作戰基地(forward operating base)的外科醫師和助理。
所謂戰鬥救命員,就是非醫護背景之士兵,受單位主官之命接受進階之急救訓練,但其主要專長及任務仍然不變。在創傷專家到達前,戰鬥救命員提供進階之急救照護。通常每班、組或類同大小之單位至少一人應受戰鬥救命員之訓練。在美軍野戰手冊中提到,城鎮戰由於容易產生隔離的效果,導致緊急醫療及後送之及時性較差,而使戰鬥救命員所負責任更加重要。因此在預料有大量城鎮戰的地方,應訓練更多的戰鬥救命員。此外,在一篇美國陸軍醫學中心委託RAND公司所做之研究報告2顯示,未來戰爭的模式將使得部隊更機動化且更分散,導致後方之醫療支援可能無法及時딊馱弦丳w救治,而一些大量出血的狀況若未在數分鐘內處理得當,將危及生命,更突顯出具高度訓練之戰鬥救命員之重要。
此外,美軍亦有所謂遠征醫療隊,對前線給予快速與及時的醫療支援,其可提供多個快速部署之醫療小組(forward surgical team),其中一個小組包括5人,每人背約70磅重的背包,裡面裝滿可以救治十個人的藥品和簡易器械,可以在戰場施行簡易外科手術。在研究報告2中亦評估增加快速部署之醫療小組的能量之可行性,認為其醫療小組的安全及其跟隨戰鬥部隊行動之能力,是值得懷疑的。所以較好的方案仍是提升戰鬥救命員的素質。
國軍在第一級衛勤的救護能量,主要是由戰鬥營所隸之衛生排(組)開設營救護站,負則全營傷患救護與後送作業。各連第一線敵火下產生之傷患,由營救護站派出之連救護兵實施檢傷分類及緊急救護,建制救護車則負責各連急救站(傷患收集點)實施傷患前接後送、就近醫療之任務。然而在救護人員上和美軍相比較,高素質的人力不足,特別是營衛生排排長具醫師訓練者嚴重缺乏,因每年自醫學系畢業至基層部隊服役之醫師甚少。大部份營衛生排排長的缺由未受醫師訓練之衛勤預官替補,而這些衛勤預官僅受過EMT1之訓練,所能做的緊急救護項目及熟練度都不足,例如槍傷所
產生的氣血胸現象,可由插一支胸導管排除,但是EMT1的訓練並不包含此項,而未能提供救治。衛生排中的醫護兵也大部分非醫護背景出身,且也非所有人皆受過EMT1的訓練。如此的救護人力素質,恐怕在需要時,僅能做到輕度傷害之救治及傷患後送,而較重度之傷患,就只能令其自生自滅了。如此的做法絕對不符合人道主義的精神,因此在提暢「直接後送」的同時,應強調「穩定傷患,增加其存活率」。而達到此一目的之第一步,就是增進第一級衛勤的救護人力素質。
提升救護人力素質可由兩方面著手:一是將戰鬥營隸屬之衛生排排長全面換成具醫師訓練之醫官,並加強醫護兵之訓練;二是仿照美軍設置戰鬥救命員。國軍在過去衛生排排長的確大部份為具醫師訓練,甫自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所勝任,但是隨著兵役制度的放寬,許多醫學生都因病驗退,導致符合資格的衛生排排長不足。在國軍逐漸走向募兵制及專業化時,或許可以考慮用略低於民間醫院之醫師薪水招募甫自醫學院的醫學生為衛生排排長。此外,醫護兵以招募護理背景之人員為優先,並以加給鼓勵其接受更進一步的訓練,如EMT2訓練。
其次,在仿照美軍設置戰鬥救命員方面,國軍各基層部隊固然已有派遣戰鬥人員接受EMT1或EMT2的訓練,但是其普及率不足,而接受訓練之人員之素質及意願不一,其成效值得懷疑。因此,建議可使戰鬥救命員成為一專業而常態的設置,除了在受訓前審核派訓人員能力外,結訓前嚴加考核其受訓成效,並定期考核追蹤其專業能力。然而,其既為一專業,就應有較其他戰鬥人員更優厚的待遇,以鼓勵部隊人員接受此一職務。
然而,國軍並非如同美軍一般,經常前往海外執行戰鬥任務,因此如何保持第一級衛勤人員之素質及熟練度,以備戰時能發揮出應有之效能,達持「平戰一致」的目標,實為一重要課題。日前國內發生921震災、72水災等,所造成之禍害幾等同戰爭一般。在921震災時,國軍於震災發生40分鐘即發布命令,而救援部隊於4小時內即陸續抵達3,這證明了國軍具有第一時間反應之能力,能夠迅速到達災害現場提供救援。但是緊急醫療的體系主要由國軍醫院調派緊急伊療小組開設醫療站,其時效性並不理想。以921震災為例,國軍的緊急醫療組在9月22日早晨始由802醫院之人員開設4
。若在災後四小時內到達之先鋒部隊具有戰鬥救命員提供初步的緊急醫療照護,配合營衛生排醫官排長之進階緊急醫療照護,則或許能拯救更多的傷患。在提供緊急醫療照護的同時,也可考核國軍第一級衛勤平日訓練的成果。
在提昇第一級衛勤人員素質的同時,也需考慮應用最新科技,才能充分發揮人員之能力。美軍野戰手冊在評估其衛勤支援系統之效能時,就以是否應用最新科技以增進傷患存活率為一重點要項1。而美國陸軍醫學中心委託RAND公司所做之研究報告2亦顯示,應用最新的科技,例如新型的止血繃帶或噴劑,以及可顯示並傳輸傷患狀況至後方的通訊系統等等,可能對戰場傷患存活率有極大影響。在其模擬的2015年戰場狀況中,具有最新科技以及高素質的戰鬥救命員的單位,其死於傷害的比率為32%,但未有此條件的單位則會突增至61%。
國軍近年來積極推動精實案,對於提升整體作戰效能的確功不可歿。但是在大量裁併人事的同時,也應強化第一線基層部隊的人員素質和訓練,並同時積極應用及發展最新科技。就衛勤支援來說,「直接後送,就近醫療」固然可以增進衛勤作業之效率,但是後送的基礎應在傷患病情穩定的狀況下執行,因此第一級的緊急照護能量將更形重要。提升第一級緊急照護能量,除可透過設置戰鬥救命員,以及提升戰鬥營衛生排人員素質外,更要充份應用最新的科技,以發揮人員的素質和訓練。此外為達「平戰一致」的國軍指導方針,應在重大災害發生時,將第一級緊急照護能量迅速
派往災害發生處,除可考核平時訓練成效外,更可展現保有此作業能量之重要性。
貳. 參考資料
一、 美軍野戰手冊FM 4-02: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2-1~2-11
二、 Johnson,David E.:Conserving the Future Force Fighting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Army Medical Transformation Workshops, 2002. RAND corporation, 2004. 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4/RAND_MG103.pdf
三、 賀中文:國軍參與災害之防救-危機管理理論之研究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3. 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 getfile?URN=etd-0708104-182204&filename=etd-0708104-182204.pdf
四、 http://www.mc.ntu.edu.tw/department/cmrg/921paper/paper12.ht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